第1章
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三清之首玉清,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尊神,居於清微天的玉清境。
《曆代神仙通鑒》說他的前身乃開天辟地的盤古,盤古出世之時,二儀未分,溟滓鴻蠓。
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盤古揮臂蹬腿,硬將這混沌一團的世界治理成清朗的乾坤,讓輕的、清的東西慢慢上浮起來,變成了藍天,讓重的、濁的東西下沉下去,變成了大地。
天與地裂開了一條縫,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最後,天地相去九萬裏。盤古死後,他的氣化為風雲,聲化為雷霆,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四肢變四極,五體化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
盤古治世功成後蛻去軀殼,在空中尋遊,看到一位名叫太元的聖女。她雖已四十多歲仍抱守童真,獨自在嵯峨山中修煉。盤古喜其貞潔無日猛暇,便趁太元聖女仰天呼吸之時,化作一道青光投入太元聖女的口中。懷孕十二年,才化生於聖女的背膂之間。因他是開天辟地的盤古化身,初生之時即具非凡神力。
據道教經典說法,天地曾多次淪壞又重新形成,周而複始。每當新的天地形成,元始天尊或出現位於大羅天中央的玉京,或下降到窮桑之野,向世人傳授道的奧秘,其中包括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這些在道教中地位尊崇的天神。
玉清元始天尊,左手虛拈圓珠,右手虛捧,表示他主宰和象征著天地開辟之初、混沌未分、清濁未判、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道教描述的宇宙起源中的第一個大世紀——“洪元”時期。
上清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的由來:靈寶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係“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靈寶略記》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
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據《洞玄本行經》,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道教宮觀裏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
太清道德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是三清中的第三尊神,居於大赤天的太清境,民間通俗稱為太上老君。
據說是由冥跡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而成。元氣化胎寄托於玄妙玉女之身,孕育八十一年,始從玉女左腋生下。天尊出生之時,瑞雲繚繞,萬鶴翔空。
九天神前往祝賀,玉女擁抱,九龍戲水。天尊降生後即行數步,步生蓮花。走到九步時,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
“天上地下唯道獨尊。我當開拓無上道法,普度一切動植眾生;我要走遍十方幽牢地獄,解尚未得救之眾生。”天尊初生之時,即頭生白發,耳長、目方、鼻正,鼻有兩道鼻梁,耳朵生有三孔,須髯飄灑,額寬,齒齊,口方。舉足合於三星五辰之數,手生天幹十紋。其母因在李樹旁生下老君,故指李為姓,又因其耳與眾不同,故名之以耳,又因生而自首,故謂之老子。
李耳,曆史上實有其人。商末周文王為西伯,召李耳為守藏史。周武王時遷李耳為柱下史。李耳曾出遊西方極遠的大秦、竺乾等國,以道來教導感化那些國度。周康王時,返回中土回到周朝仍為柱下史。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駕青牛西出函穀關,關令尹喜夜觀天象,發現東方的紫氣向西移,知道將有聖人往西去,便在關口等候,迎接老君,並虔心地向老君請教道義,老君便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
周穆王時老君重回華夏傳道,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道的原理,事後感到道的精深博大,感歎說:“飛鳥、遊魚、走獸都可以捕捉,而龍我卻不能知,老子就像龍啊!”一些道書描述,老子隱顯莫測,變化無窮,曆代都曾經以不同的名號出現過,傳說連佛祖釋迦牟尼都是他的化身。太上老君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表示他主宰和象征著天地形成、萬物化生、由太極分化出了天地(或陰陽)兩儀和道教描述的宇宙起源中的第三個大世紀——“太初”日期。三清手勢及所持物形狀,合起來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圖式。
萬神之主玉皇大帝
從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名淨德時,王後名寶月光。國王與王後一心一意為他的於是謀幸福,從未懈怠過,使得民安物阜,災害不興。但國王到了五十多歲仍膝下無子,深恐百歲之後無人繼承王位。淨德時王為此十分苦惱,遂下詔命道士於皇宮內立壇懸幡,清淨嚴潔,廣陳供養,四時行道施法,日夜祈禱,請求諸方真聖賜予子嗣。如此曆時半載,仍不退初心,虔誠如初。
一天夜裏,月亮大放光明,熟睡中的王後,忽然夢見太上老君駕五色龍輿,從天而降,身後一群真仙簇擁,來到王後麵前。隻見道君手中抱著一個嬰兒,嬰孩身上毛孔放出百億光,照耀宮殿;又見百寶幢節浮空而來。王後歡吾萬分,長跪迎接,叩頭懇求道君賜其嬰為子以繼承社稷,得到道君的應允,王後醒後便覺有孕。懷胎一年,於正月初九日午時生下太子。太子生下之時,身上寶光四射,遍照王國,舉國歡騰,視為祥瑞。
太子幼而敏慧,長而仁慈,他將國中所有庫存財寶盡數施舍給窮乏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怙、饑饉癃殘之苦難眾生。天下眾生受其賑、享其澤、感其恩、戴其德,皆稱頌太子為有道之人。於是天下歸心、四方臣服。淨德時王十分歡喜,心想後繼有人,社稷永圖。其後國王駕崩,太子繼位,因欲尋求仙道,即將王位禪讓給有德大臣,自己隱居深山,潛心修行,苦修多年後,終於領悟了道的奧秘。從此廣施良藥、治病救人,被救者不計其數。曆八百劫後,修道功成,又過八百劫,再經曆一次亡身殞命,施舍血肉,忍辱濟世,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後,始證大道,升上天界,入主金闕雲宮靈胃寶殿,成為萬神之主宰。
民間信仰的鬼神係統,是揉原始信仰、佛教與道教的鬼神係統為一體的大雜燴。玉皇大帝原是道教所謂的“四禦”之一,位在“三清”之下。但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鬼神係統裏,玉皇大帝是最高的天神,是天上所有神仙的元首。
紫微北極大帝
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是道教四禦中的第二禦。
人們眺望夜空時,會看到天上繁星似錦,星羅棋布,其中北方有個北極星,共有五顆,又名“北辰”、“天樞”。古代將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區,稱“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又名紫微宮、紫垣、紫宮,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太微垣被說成是宰相三公,天市垣被說成是地上州國分野。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微垣中,人們又稱北極星為紫微,以其為帝王星,其他的星都以它為中心進行有序地運行。
“北鬥環繞北極,猶卿士之周衛天子也。
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人們認為北極星相當於人間的天子,圍繞它運行的眾星相當於唯天子命而動的大臣、臣民。《史記·天官書》也說:中宮的天極星即北極星,是太乙的居所,其左右三星即三公,其後四星即正妃和後宮,周圍十二星乃藩臣。道教吸收民間天人感應說法,便以北極星為雛形,設立了紫微北極大帝這一道教星神的名稱,並說紫微北極大帝是元始天尊的第五化身,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氣是為紫微北極大帝,統率三界之星和鬼神,因此眾多的神靈都是紫微大帝的屬下,都要對紫微大帝行叩拜大禮,連山川諸神也要覲見、參拜他。
紫微北極大帝掌握著五雷神,可以隨心所欲地呼風喚雨、役使雷電。紫微北極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也就是說,紫微北極大帝掌管以太陽、月亮為首的眾星之星主,統率諸天,是一切現象的宗主。由此可見,他是僅服從玉皇大帝之命、統治眾星和自然界的高位神。因此,即使尊貴如北鬥,作為神的地位卻仍然要比紫微北極大帝低得多。說得具體一點,北鬥是太乙之車,身穿紫服,侍奉於紫微北極大帝的左右。北極是主,北鬥是仆。紫微北極大帝的生日是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眾多的老百姓都要向紫微北極大帝焚香禱告,祈求除災招福。
勾陳南極大帝
勾陳上官南極天皇大帝,是四禦中的第三位,亦是由星宿演變而來,也有人稱此星為南極老人星,亦為壽星(人們口中的俗語)。
古人星宿崇拜,名口繁多,能流傳至今而不衰,且備受民眾歡迎者,非壽星莫屬。隻是今天的壽星,神味兒已極淡薄,人味兒卻很濃,他或掛在牆上,或靠於沙發背,或立在案頭,或畫在壽品盒上。模樣也逗人發笑:身量不高,彎背弓腰,一手拄著龍拐杖,一手托著仙桃,慧眉悅目,笑逐顏開,白須飄逸,長過腰際,最突出者是那碩大的腦袋,特號的大腦門兒更是醒目。在人們眼中,他根本不是什麼“星”,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長者,是一種吉祥的象征。
壽星又叫南極老人、南極仙翁。
勾陳共有六顆星,在紫微垣中,其中有一顆星名為天皇大帝,其神稱為耀瑰寶,主禦群靈,執萬神圖。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統禦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發生戰亂或治安不良時,這顆星便隱沒不見,唯天下太平之際才可見到。因此每當它出現時,人們便爭先恐後向它祈求幸福和長生。在民間祭祀活動中,一些拜告天地、祈雨、禱福、禳災的疏文裏,都把勾陳南極大帝與玉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同列榜上。
中國古代祭日、祭月,也祭星辰。遠古的且不說,就從秦始皇時代說起,當時的人認為,南極老人星是掌握國運之長短興衰的,所以被特別重視而加以祭祀。但到了東漢時,人們把南極老人星視為主人間命長命短之神。《史記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史記正義》說:“角、亢在辰為壽星,三月之時,萬物始生建,於春氣布養,各盡其性,不罹災夭,故壽。”
雖然都解釋壽星,但細看就不同。一個說,壽星是南極老人星;一個說,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在辰的方位就叫壽星。
上麵對壽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周秦時祭祀之壽星,實即南極老人星。到了唐代,朝廷便令“近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已將二者合祀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漢時,國家還將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在中秋之月(即農曆八月),“祀老人星於國都老人廟”。同時在這月,對全國進入古稀之年(七十歲)的老人,“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所謂“王杖”,長9尺,上端以鳩鳥為飾。鳩鳥,古人認為是“不噎之鳥”,其用意是“欲老人不噎”。尊老敬老是我國傳統美德,東漢時期把二者結合起來,是值得稱道的。後世老人壽誕時,常送上老壽星一類的禮品,可以說是這種習俗的流傳。
據說南極星曾於北宋仁宗年間化身下降凡間:嘉祐八年(1063年),一位不知來自何處、長相奇異的老人突然出現在京城,他身材不高,頭卻有身長的一半,看似上了年紀,但腰腿十分硬朗,給人的印象不同凡響。老人喜歡喝酒,見有酒鋪,便要進去喝個痛快,喝的再多也不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