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惜時篇
笨鳥先飛
【出處】關漢卿《陳母教子》:“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在這等坌鳥先飛。”
【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典例】
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賢德的女子。她告訴樂羊子說:“你很笨要笨鳥先飛,要出外求學去。”所以樂羊子就出外求學去了。
但一年後,樂羊子因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
正在織布的妻子問:“你已經學到很多知識了嗎?”
樂羊子說:“不,我在外麵遊學久了,很想你和媽媽呀。”
妻子很生氣,立即操起一把剪刀,把沒織完的綢子剪斷了,然後說:“你知道嗎?這綢子是用蠶絲在織布機上織成的。一根絲雖然很細很細,但隻要不斷地織,就能由一絲織成一寸,由一寸積累成一尺,由一尺積累成一丈,由一丈積累成一匹。現在,你出外遊學,每天學到一些新鮮知識,逐步培養美好的品德。如果半途而廢,和剪斷的綢子有什麼不同呢?”
樂羊子聽了這一番樸素而又生動的話,很受啟發,又外出學習,整整七年沒有回家。
天道酬勤
【出處】《論語》:“學海無涯,力學篤行。書山有路,天道酬勤。”
【釋義】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隻光顧有準備的頭腦,隻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
【典例】
清代鹹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禦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誌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
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麵試。麵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
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諡他為“勤果”。
戒驕戒躁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釋義】警惕產生驕傲和急躁的情緒。
【典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隻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
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一寸光陰一寸金
【出處】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釋義】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昂貴,而一寸長的黃金卻難以買到一寸光陰。比喻時間十分寶貴。
【典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麵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浪子回頭金不換
【出處】《八十一夢·第32夢》:“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釋義】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後極其可貴。
【典例】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玩劣異常,被村子裏的人稱為小霸王。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誌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誌苦學。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複,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麵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係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唐代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此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影響之深遠。
40歲時,他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說如果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釋義】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便是金石也能夠被打穿。
【典例】
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