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月,風最是柔情不過,輕撫過姑娘們的裙裾,帶來一絲清涼,鬢邊的鮮花金鈿也隨之起舞,一兩絲細發輕顫,那緋紅的腮仿佛是風兒吹紅的。
金陵最是崇尚風雅,這好春光如何舍得辜負了。自清明開始,扶老攜幼踏青尋芳早已成了金陵人的習俗。市井人家多是趁著廟會,熱熱鬧鬧的逛一路,嚐嚐李家婆婆的蔥油餅,吃點張老漢家小籠包,再喝兩口王家哥哥的酒釀圓子,肚兒圓了,再揣上幾個大姐兒小媳婦打的絡子,幾方繡娘子繡的帕子,圓滿的踏上回家的路途,這熱鬧也不是市井人家天天熱鬧的起的,熱鬧看罷就罷了,還得為生計奔波,這一天就是一年最快活的日子之一了。
富貴人家的公子小姐們,當然不一樣了,可以圈起最好的山景,天天賞最美的風光,隻是這山這水,天天看,很快膩了他們的眼睛,這湖光山色仿佛就是忒尋常的背景,他們的樂子從來都在曲水流觴的美酒裏,在放浪形骸的玩樂遊戲裏,隻是這也很快就讓他們失去了興趣,然而今天確是不同。
這些少年們分外雀躍,恨不得自家的衣衫最是富貴惹人眼,自家的玉飾最是古樸有來曆,自家的風姿最是瀟灑迷人,而小娘子們聚集在一起偶爾竊竊私語,仿佛不屑,卻也難掩興趣。
今日集會是江南頂級才子仕子結成的詩社鹿園詩社召集的,這也尋常,畢竟對於才子們來說,春來了必要詠風詠雨,夏來了必要詠荷詠蟬,秋來了必要詠菊詠葉,冬來了必要詠雪詠梅,不然豈不是辜負了自家的才情。今日這集會卻是聚集了金陵城內幾乎所有牌麵上的人,當然不是為了來吟詩作對,隻為爭相目睹花魁娘子玉玲瓏的風姿。
秦淮河大大小小的樓子不下百家,然則可稱為花魁的唯有玉玲瓏一人。
玉玲瓏十四歲於絳仙樓第一次獻藝。憑借一舞、一歌、一詩驚豔整個金陵城。
金陵城中流傳,玲瓏姑娘洛神舞堪比仙子落凡塵,傳聞李同知家的二公子自見了玲瓏姑娘的洛神舞,當場失態,酒液竟是喝到了鼻子裏,因咳嗽出聲,惹得知府大人當場不悅,被他爹同知大人捂嘴提腳扔了出去,卻還扒在門口不走,若不是怕他再出動靜,同知大人估計親自動手的心都有,此後李二公子日日流連絳仙樓,隻為目睹玲瓏姑娘一眼,今日這樣的場合如何缺得了他。
據聞,玉玲瓏上元節絳仙樓上觀花燈,因見街上一老漢擺布群黃鸝鳥兒表演,眾鳥因被燈火所嚇,瑟縮撲騰,哀鳴聲聲,惹得街上眾人調笑不止,老漢著實惱了,竟要親手將鳥兒摜殺,玉玲瓏不忍見,竟是替眾鳥兒於閣樓上獻歌一曲,歌聲一起,千餘人擁擠的巷子內,竟不聞一絲兒聲響,連那瑟縮的鳥雀都未鳴叫。其音質美,其歌動人,一曲歌罷,眾人尚未回魂,老漢兀自慚愧,涕淚橫流,稱“今日始知何為妙音,要雀鳥何如?”,竟將籠中雀兒盡數放了。此後那群黃鸝兒仿佛為報玲瓏姑娘救命之恩,常常流連在玲瓏姑娘解語樓近旁。第二天,整個金陵城中都流傳著妙音仙子義救黃鸝鳥兒的故事。大大小小酒樓裏的說書先生中,有幸聽到者,當然急盡渲染歌聲之妙,未曾聽到這也不甘示弱,竟編排出玲瓏姑娘乃朱雀仙子轉世,可號令百鳥的傳聞。
玉玲瓏真正令青樓眾女歎服,心甘情願居其下,願將花魁之稱號貫之名前者是其詩才。曾有小詞一首流傳才子之間:
先自春光似酒濃,時聽燕語透簾櫳。小橋楊柳飄香絮,山寺緋桃散落紅。鶯漸老,蝶西東,春歸難覓恨無窮。侵階草色迷朝雨,滿地梨花逐曉風。
鹿園詩社作為江南第一詩社,怎能不請花魁娘子玉玲瓏,而玉玲瓏也自然沒有拒絕第一詩社邀請的理由。
山前遮陽的帳子早已搭好,曲水中的流觴早已斟滿美酒,眼看著日頭漸高,連花魁娘子的衣角都未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