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怎樣的結束語才會讓人歡迎而回味
還記得我們將講話比作飛行的例子嗎?
現在,你帶領你的乘客就要降落機場了。飛機最容易發生事故的時候是起飛和降落,前麵我們已經說過了如何起飛(開場白),現在要談降落了(結束語)。你的乘客,也就是你的聽眾們,不希望你總是在旅途,也不希望你的降落太突然,或者有顛簸。至於降落在錯誤的地點,則更是一場不亞於機毀人亡的悲劇。
行百步者半九十。一些講話者對於結束語不太重視,往往是闡述完最後一個觀點後,說:“這就是我所要講的全部內容”,或“我要說的就這些,謝謝大家”。這樣做是不夠的。你的講話已經走了九十九步了,結束語這一步要是走好,一場一百分的講話才真正大功告成!
結束語有哪幾種基本要求
凡事有始有終,結束語是講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你征服聽眾的最後一個機會。精彩的結束語猶如與人話別,能促人深思,耐人尋味,給聽眾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因此,在講話的結尾要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或把聽眾的情緒推倒最高的浪峰上,使聽眾情緒激昂、振奮起來;或讓聽眾在頭腦中出現一個更為強烈的興奮點,給聽眾以希望和信心;或使講話者的意境和聽眾的感情得到升華,形成強烈的說服力,給聽眾以啟迪。
結束語是講話內容的自然收束。言簡意賅、餘音繞梁的結尾能夠使聽眾精神振奮,並促使聽眾不斷地思考和回味;而鬆散疲遝、枯燥無味的結尾則隻能使聽眾感到厭倦,並隨著時過境遷而被遺忘。怎樣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國作家約翰·沃爾夫說:“講話最好在聽眾興趣到高潮時果斷收束,未盡時戛然而止。”
此外,不少講話都對講話者的時間作了安排,因此,你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裏結束講話。不要超時,這是講話的基本要求。如果你能夠略微提早一點時間結束講話,則是錦上添花。
比爾·克林頓在20年前(1988年)美國民主黨會議上的就職演說,超時了32分鍾,至今還被留為笑談。當然,他知恥後勇,在後來的講話中很少再超時,也沒有再打破過自己的超時記錄了。
講話超時所帶來的負麵效應很多,首先,沒有守時會降低了你個人的可信度。其次,你在規定的時間裏沒有完成講話,聽眾對你的能力會產生質疑。再者,打亂他人的時間安排:下麵還有人講話,即使沒有人講話,聽眾也有自己的時間安排。
講話的結尾不要倉促,說著說著,一看時間到了,就急急地終止講話:“哎呀,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裏吧!”雖然守時了,但如同一個沒有尾巴的老虎一樣讓人覺得可笑。虎頭、豬肚、豹尾——這是寫文章的要求,也是講話的要求。
結尾倉促的原因除了時間原因外,有的結尾之所以讓人聽了覺得倉促,是因為來得太突兀,其原因是缺少必要的過渡與暗示。這要求你在起承轉合做到圓滑,最好還能在快要結束時發出預報,如:“現在我要講最後一點”,或 -“在結束之前我再舉一個例子”。這就讓聽眾心裏有了準備,不會覺得你的結 :尾倉促與突兀。
俗話說“編筐編簍,難在收口”。古人說:“好的結尾,有如嘴嚼幹果,品嚐香茗,令人回味無窮。”如果用“良好昀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來說明開場白的重要性,那麼結尾的重要性可用“行百步者半九十”來形容。也有人用“豹尾”之結實來比喻,既精彩有力,含蓄深沉,又耐人尋味。講話的結尾確實重要,它關乎整個講話的成功與失敗,也關乎聽眾對講話者的看法。
演講裏有哪幾種常見的結束語
有人說,講話就像戀愛一樣,相愛總是簡單分手很難。如何圓滿地和觀眾道別,需要一定的技巧。在這一節,我們將介紹幾種常見的、有效的講話結束方式。
1.引用名言
這是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結尾。名言警句非常多,要找出一句符合你主題的很容易。恰到好處地引用名言、警句作為講話的結束語,可為講話的主題思想提供一個有力的證明,使聽眾在聯係和印證中得到更深的啟發,還能增添講話的文學色彩。
在“5.12汶川地震”的募捐講話中,有人在結尾時引用了盧梭的名言“行善是人類之心所領略到的最真實的幸福”,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句話,但把行善對人的重要性說得十分透徹,勝過大量言語的闡釋。這一結尾激發起了大家行善之心,在場聽眾紛紛獻愛心為慈善事業捐款。
2.呼籲號召
在結尾時如果能以充滿激情、熱情奔放、扣人心弦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贏得聽眾感情上的共鳴,對聽眾的理智和感情進行呼喚,提出任務,指明前途,表達希望,發出號召,鼓舞聽眾,振奮精神,付諸行動,那麼講話就能取得非同凡響的效果。
溫斯頓·丘吉爾在1940年5月奉命組閣,他發表了《熱血、汗水和眼淚》的講話。其時正是二戰打得難分難解的艱難時期,他講話的結尾是這樣的:“在此時此刻的危急關頭,我覺得我有權要求各方麵的支持。我要說:‘來吧,…讓我們群策群力,並肩前進!’”
丘吉爾的在講話結束時,向聽眾表達了自己熱切的希望,號召大家與自己一起,為英國而努力。
3.巧設提問
在講話結尾時,講話者向聽眾提出與主題有關的問題,甚至是一舉列的問題,讓聽眾進行思考。這樣的結尾方式優點在於能更好地讓觀眾參與到講話中來,而且讓人深入思考,做到餘味悠長。這種方法可以使聽眾們自己思考答案,你可以將其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在結尾中。在一個關於安全問題的講話中,某領導以這樣一個提問結束了講話:“你想成為下一個數字嗎?”講話結束時的問題,一般都有非常明確的答案,所以你的聽眾會很清楚該做什麼和怎樣做。
4.誠摯讚頌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在講話結尾進行誠摯的讚頌,無形之中就充滿了情感和力量,極容易撥響聽眾的感情之弦,引起聽眾向往、和諧、共鳴。胡錦濤總書記在巴西國會的講話結尾是這樣的:“千山萬水隔不斷真摯友情。中國和拉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明天我們雙方必將更加接近。讓我們攜起手來,抓住曆史契機,為開創中拉友好合作關係新局麵、造福中拉人民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努力。”胡總書記以“千山萬水隔不斷真摯友情”這句俗語為切入點,對中巴兩國的今天、明天進行了高度的讚揚。與此同時,對兩國的緊密合作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影響進行了讚頌。這一結尾必然會感動在場聽眾,加深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智慧而真誠的結尾是如何做到的
我國的舊式小說或戲文,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最後總是一個大團圓。這樣的結尾,讓讀者或觀眾沒有半點回味的空間與餘地。林語堂認為:這種一覽無餘的結尾,不是好的結束。他認為《水滸傳》是一個比較出眾的好結尾。《水滸傳》的梁山好漢排完座次之後,梁山第二把手玉麒麟盧俊義,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很高大的巨人——魏晉時期嵇康,把梁山好漢100多人像抓小雞一樣都抓起來,拿繩子一捆都給殺了。伴隨108顆人頭的落地,盧俊義嚇醒了。醒了之後,看見月光從窗欞中間照了進來,正好照在他臥室前麵的一個匾額上,匾額上書四個大字叫“青天白日”。這樣的結尾,的確留個讀者無限想象與回味的空間,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林語堂在《怎樣說話與講話》中,提倡講話的結束語,也牢該學習《水滸傳》餘味悠長的作法,要做到“清音有餘”。如何做到“清音有餘”呢?
1.呼應開頭
在你的講話結尾時,緊密聯係你的開場白中的內容,這可以讓你的講話聽上去渾然一體。最適合用這個方法的是:你在開場白中提出了問題,或者你的開場白是一則小故事。一個教育係統的官員,在對新聘教師的講話中,以一個自己小時候在學校的經曆作為開場白,他是這樣說的:
我在當教育局局長前,也做過10多年的教師。而在我做教師前,也曾是一個學生。在我讀初三前,成績一直不好,調皮而又搗蛋,經常是老師體罰與批評的對象。可以說,我在老師們的負麵評價中已經習慣了,我覺得我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壞學生”。但我在上初三時,新的班主任很少批評我了,他總是努力挖掘我好的一麵,表揚我,誇讚我。即使是偶爾的批評,也是先表揚再說“要是你能如何如何就更好了”。在那一年裏,我驚奇地發現自己原來有那麼多的優點。我決定做得更好,而在我努力的過程中,我贏得了班主任更多的正麵評價與鼓勵。在這種良性循環中,我的不良行為舉止得到了糾正,並出人意料地考上了高中。三年之後,我又考上了大學。
在結尾時,他又提到了開頭的故事,並把它與自己講的主題——“關愛與悅納每一個學生”聯係起來:
在座的每一個即將走上崗位老師,都會碰上30年前的我這樣的所謂差生,我希望你們不放棄、不拋棄他們,我希望你們能用發自內心的歡喜去接納他們,用積極正麵的誇讚去引導而不是用無休止的批評去打擊他們。我希望那些所謂的差生,都能像我當年遇到的那位班主任一樣,在老師的幫助下重建自信,邁向人生的高峰!這樣首尾呼應的結束語,渾然天成,無可挑剔,讓人不覺陷入沉思。
2.含蓄幽默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是講話結尾追求的最佳效果。在多種多樣的講話結束語中,幽默式可算其中極有情趣的一種。一個講話者能在結束時贏得笑聲,不僅是自己講話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現,更能給本人和聽眾雙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憶,也是講話圓滿結束的標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某市的一次講話中,開頭即說“我今天給大家談六個問題”,接著,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條地談下去。談完第五個問題,他發現離散會的時間不多了,於是他提高嗓門,一本正經地說:“第六,散會。”聽眾起初一愣,不久就歡快地鼓起掌來。老舍先生的講話按照常規思路,卻又反彈琵琶,出乎意料,讓人感到十分輕鬆、幽默而難以忘懷。
3.展望未來
你可能希望以一種對未來的期望和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來結束你的講話,那麼你就將聽眾的思想也帶人到未來。如果你的講話一直集中在某些不公平或災難性事件上,那麼就換個積極的話題結束你的講話吧。
汶川地震後,我在某學校聽到一個學生是這樣來結束他關於災難的講話的:“22年前的唐山,也經曆了一場同樣慘烈的地震。今天,當我們走在唐山街頭,看到的是一個亮麗的、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都市。我們相信,包括汶川在內的地震受損城市,在不久的將來,廢墟上將屹立一座座美好的家園!”
在山河含悲、舉國哀痛的時期,悲傷成為基調。但這個學生還是在結尾時,為聽眾展望了一幅未來的美景。這種展望,讓人們不至於一味哀痛,而是要化哀痛為力量,痛出一個新城市、新中國。
4.發出呼籲
二戰初期,法國的淪陷,法國民眾在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下慘遭蹂躪,戴高樂準將被迫逃亡到英國倫敦。在倫敦,他通過廣播發表了一篇偉大的講話——《誰說敗局已定》,其結尾是這樣的:
我,戴高樂將軍,現在倫敦向法國的官兵發出請求,不管你們現在還是將來踏上英國的領土,不管是否持有武器,都請同我聯係,我請求具有製造武器技能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不管你們現在還是將來踏土英國的領土,都和我聯係。不管風雲如何變幻,法蘭西的抗戰烽火都不會被撲滅,法蘭西的抗戰烽火也絕不可能被撲滅!
戴高樂將軍在講話的結尾,既吹響了集結號,又擂響了戰鼓,指明聽眾行動的方向和方式,鼓動起聽眾行動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