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樹立“主人翁”意識(1 / 3)

第一章樹立“主人翁”意識

你就是企業的主人

如果你在企業默默無聞,還沒有什麼驕人的成績讓人稱道,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在企業有沒有成就無所謂?

如果你為企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企業發展史上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你會不會居功自傲?

無論你是哪一種員工,都該始終如一地重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並為此不懈地努力。因為,從你正式進入企業的那天起,你就是企業的主人。你和企業命運與共,休戚相關。

企業的興衰與否和你關係重大。企業興旺發達,員工的生存與發展才得以保證;企業衰退不前,員工的生存就受到威脅,更別說發展了。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不管在什麼體製下,都是這樣。企業就像一棵果樹,如果員工辛勤灌溉與護理,讓它茁壯成長,它不僅會給員工提供乘涼的地方,還結了果實,讓員工共同分享;這樹長得越大,越能為員工遮風避雨,果實也結得越多。

在生活中,你經常能夠見到一些在效益好的企業工作的人,他們豐衣足食,豐厚的待遇令人豔羨。的確,經濟效益好、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常常會優待他們的員工,讓員工一起分享勞動成果。

一家省級的啤酒廠在1998年改製,成立了有限責任製企業。這家企業中,每個員工都是企業真正的主人,他們同心協力讓企業獲得了高速發展。企業除了給2000多名員工交足養老、醫療、工傷等5種社會保險外,還投入巨額資金給員工興建住宅小區,讓大家安居樂業,而且每年都會組織員工出去旅遊。此外,員工結婚會收到企業的祝賀和禮金,子女考上大學也會獲得企業提供的獎學金。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一個企業會虧待對它真誠付出的員工,沒有一個效益好的企業不給它的員工優厚的回饋。

當然,企業依靠員工才能有發展,員工是企業的寶貝。你的所作所為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沒有一滴滴的小水滴,怎麼會有浩瀚的大海?在華為,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企業的成功。

在戰後一段時間,3M公司與諾頓公司規模大致相當,而且諾頓公司的組織結構更完善,3M 公司隻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弟弟。可是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3M的規模已是諾頓的兩倍;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3M的銷售量是諾頓的8倍;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3M經常榮居最受美國人尊敬的公司排行榜時,諾頓已被法國工業巨頭聖·高拜恩公司吞並了。

這兩家公司命運如此懸殊,根本原因在於3M的員工能夠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真正做到了“企業興,員工榮;企業衰,員工恥”。

企業對你如此重要,又如此地需要你,你怎能不激情澎湃地拿出你的幹勁呢?所以,每一個員工都應自覺地關心你的企業,敬業地工作。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命運與企業緊緊相連,不發揮出你的潛能,你怎麼能生存,你的企業怎麼能發展?匈牙利一位偉大的詩人裴多菲·山陀爾說:“我是你的,我的祖國!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能愛哪一個人?”為企業的興旺添磚加瓦;為企業效益節節攀升盡心盡力,兢兢業業,這才是愛自己愛企業的充分表現。“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當你把自己的力量完全融入企業時,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取得自己的成就,才能讓企業興旺發達,給你提供堅強的後盾。

如果你一生都立誌要做企業的主人,就要先在心裏強烈要求自己具備主人的心態。不管你做什麼,都要竭盡全力,讓自己衝擊極限狀態,從而取得巔峰績效。你應該明白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想做企業的成功員工,就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點點滴滴的成績;如果你想做企業的好領導,就要先從出色的跟隨者做起,幾乎所有卓越的領導者,最開始就是引人注目的跟隨者。

如果你隻是一個業績平平的員工,而整天不思進取,損害的是你自己的利益,你的職業生涯將難有成就;如果你還經常挑剔你的企業,甚至蔑視你的企業,請記住:輕視企業就是在輕視你自己!

一個本來才華橫溢、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到一家企業工作後,老覺得企業這不好,那不好,覺得隻有自己創業才會更成功。可是他又缺乏獨立創業的勇氣,在企業裏一天天待下去,整天就知道嘲弄和批評,對企業的各種情況吹毛求疵,根本不能自覺自願地做任何事。結果,眼看著別的年輕人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一步步上升,他依然不懂得自我反省。不用說,除了企業會受到損失,受害最嚴重的是他自己。

不要因為取得了傑出的成績就變得不求上進,或是抱怨企業給你的不足以彰顯你的功績,我行我素不把企業的管理放在眼裏,或者你甚至忘記了自己作為企業主人的身份。成績永遠隻過去,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斷地創新,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創造一座座新的高峰。這樣,你得到的不僅是源源不斷的物質利益,更有登上人生巔峰的成就感。

做好企業的主人吧,因你的存在,它會更強;有它的發展, 你的人生會更美。

關注你的行業

每天幹著上級交代給你的工作,忙著完成分內的任務,剩下的就是等著領薪水了,這就是一個好員工嗎?這樣下去,你隻會越來越普通。

一家公司在招聘英語翻譯時,人事主管發現來應聘的鄭先生英語水平很高,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在麵試時對答如流,絲毫的頓挫也沒有,確實是英語翻譯的不錯人選;而另一位方先生的英語也不錯,而且在和人事主管接觸的過程中,他不但用流利的英語回答了人事主管的每一個問題,還用英語向人事主管介紹了自己對該公司所在行業的了解,還看到了自己以後所能為公司做的,這讓人事主管非常欣賞。鄭先生與該職位失之交臂,而方先生在麵試後的第二天就接到了公司的聘用通知。

方先生之所以勝過了鄭先生,就在於他不僅是職位所需的專業人才,而且對想要工作的行業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看了這件事,你肯定就明白了企業更欣賞了解自己所在行業的員工,關注自己行業的員工也可能在企業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一個對所在行業有深入了解的人,較之那些隻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更容易成為複合型人才,而這種人才正在成為人才市場上的新寵。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職位工資指導價位表明,複合型人才的工資增幅已經超過一般管理崗位的工資增幅。一家職業生涯谘詢機構的調查也發現,複合型人才走俏市場,各行業對這類人才都求賢若渴。一家著名企業人力資源的主管曾坦言說,企業在招聘時不會拘泥於人才所在的地域局限,而著重看人才是否具有國際化意識,甚至會考察人才對行業背景的掌握、對企業的忠誠度以及交際能力。事實上,隨著我國與國際接軌的日益深入和整個社會的進一步開放,企業對具有大行業思維和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需求正不斷增多。

企業的這種取向性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員工隻有關注他所在的行業,熟悉行業的曆史,隨時關注現實的行業動態信息,把握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內容與公司發展所需密切結合起來,才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孫子兵法》上說“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其中的“天”與“地”在市場環境中指的就是天時與地利,隻有關注行業動態,才能了解最及時的行業信息,了解企業是否適合行業市場所需,也才能把握好天時與地利,使自己的工作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否則,悶頭行事,在一個狹小的思維範圍內,如同身處茫茫大海卻看不到正確的航向,以至於無所適從、盲目行事,無法給自己的工作作一個恰當的定位。

現在,同行業的競爭很激烈,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於同行的信息,你是否了解呢?了解這些信息,就有助於你了解企業在同行中的位置,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以及產品定價是否合適。當你把這些與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就可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協助企業擊敗競爭對手,使企業在同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許多行業裏,那些發展得好的成功人士都非常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清楚行業的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進而清楚所在企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和發展趨勢、市場情況。事實證明,他們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就要了解行業的生存條件,盡可能把握本行業的曆史、現狀與趨勢,密切關注本行業的新技術、新發明、新產品,甚至關注與本行業相關的其他行業的動向。

隻有你做到了這些,才能在行業發展的浪潮中感受到自己企業一次次驚險的弄潮經曆,並為之心跳、欣喜與擔憂,真正把企業的命運同自己的心脈緊緊連在一起,感受到自己在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是企業真正的主人。如果你做到了這些,就可能產生出高度的責任感,具有超前的意識和思維,為企業的發展與興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企業在市場中不斷提高競爭力。

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微軟公司在世界IT業中名列前茅。有一次,比爾·蓋茨在和美國大學生聚會時說:“你們中的許多人都要比我優秀,隻要你們肯努力,我相信肯定有人會超過我。”可是,有誰在大學時代就相信自己未來能獲得比爾·蓋茨這樣的成就呢?於是,大學生們覺得奇怪,猜想可能是這位IT巨人不願意透露成功秘訣。有一個學生幹脆直截了當地問他說:“請問比爾·蓋茨先生,您能否說說您是怎樣獲得成功的?”比爾·蓋茨笑了笑說:“我非常專注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還時刻關注著行業發展的動態,我想這就是我成功的兩個原因。”實際上,比爾·蓋茨不僅是這麼要求自己的,也是這麼要求他的員工的。對那些能夠關注行業態勢的員工,比爾·蓋茨都非常欣賞,盡可能地培養他們,給他們發展的機會,這也等於給了微軟提升競爭力的機會。

那麼,你要關注行業情況,應該怎麼做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第一,從公開的信息資料入手,比如互聯網、書刊、新聞媒體等,從這些地方你可以獲得海量的信息。

第二,擴大自己的交際麵,建立廣泛的人脈關係,從同行業的各種人士那裏了解行業信息。

第三,從專業的谘詢公司和人力資源公司那裏了解行業發展信息。

第四,從行業協會那裏了解主要企業的銷售收入、資產、利潤等信息。

第五,從政府管理機構,如工商、稅務、人事勞動、統計等機構,了解同行的收入、稅收、資產、人員規模等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