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滸傳》中的民俗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習慣。
《水滸傳》作為一部描寫北宋時期社會變革的長篇小說,在描述精彩故事的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民俗文化,例如,如何過元宵節、春節,等等。這些鮮活的民風民俗,不僅大大地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也為小說增色不少。
【北宋如何過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元宵節在《水滸傳》第三十三回、第六十六回和第七十二回中分別出現了三次,說明元宵節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節日。那麼,北宋時期的人們是如何過元宵節的呢?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漢初為了慶祝平定“諸呂之亂”,於是漢文帝便把平定叛亂之日—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漢文帝也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從此,“鬧元宵”這一傳統就流傳了下來。
到了宋代,無論是在宮中還是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在元宵節那天都要在門口懸掛彩燈以增添節日氣氛。宮廷還舉辦有專門的燈會。此時,在元宵節買燈、賞燈已經成為了民間過節的習俗,這時候還出現了專業的燈市。官方製作的巨型燈樓,高大宏偉、金碧輝煌。在元宵節不僅能買燈、賞燈,還可以“打燈謎”。“打燈謎”就是把謎語寫在紙條上,然後貼在五彩繽紛的彩燈上供人猜,有時猜對了還有獎品,因此,一時間吸引了眾多的民眾參與。《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就描寫了宋江與眾梁山好漢在東京汴梁觀看元宵燈會時的盛況。
除了觀燈,元宵節還有吃元宵的習俗。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吃元宵。元宵由糯米製成,內有餡料。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項目越來越多,很多地方還增加了社火、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一些地方還有“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以此形式祈求驅病除災。
【北宋如何過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不僅名稱叫法繁多,起源說法也眾多。不過以紀念屈原說的影響最為廣泛。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所創。到了宋代,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還稱其為蕤(ruí)賓節。蕤賓,古樂律十二律之一。古人用十二個音律來對應十二個月,蕤賓對應的是農曆五月,所以稱端午節為蕤賓節。在《水滸傳》第十二回楊誌被發配到大名府後,便受到了梁中書的器重。臨近端午,為了給梁中書的老丈人祝壽,於是蔡夫人推薦楊誌押送生辰綱,從而引出了晁(cháo)蓋等眾多好漢智取生辰綱的故事。
端午節在宋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有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端午節的物品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等。百索,又稱合歡索或長命縷,是用彩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絲繩,通常係在幼兒的手臂上用以辟邪。銀樣鼓兒是端午節裏人們相互饋贈的物品之一。花花巧畫扇,分紅、黃、青、白四種顏色,有刺繡的、縷金的等各種樣式,也是端午節時人們互相饋贈之物。此外,在節日裏人們會把艾草紮成艾人,然後掛於門上以辟邪。
端午節的食物有果子、粽子、白團、藥酒等。香糖果子,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紫蘇等切成的細絲,然後加入鹽曬幹,叫做“百草頭”;或者用蜜糖醃製後,再放到梅皮中,稱為“釀梅”,都是端午果子。宋代的粽子不僅餡色繁多,而且形式多樣,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等,一些大戶人家還把粽子做成車、船、樓台的模樣。白團,又叫水團,是用糯米粉加砂糖、香料做成的,顏色多樣,一般做成人或動物的形狀。此外,在節日裏人們還有飲用菖蒲酒、艾酒的風俗,這些藥酒具有開竅、理氣、活血等功效。
賽龍舟古已有之,到了宋代更是盛況空前。北宋張擇端的《金明爭標注圖》就描繪了這一場景,它記載了北宋時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的盛況。龍舟不僅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舫、小龍船、虎頭船等各種各樣的船,還有長達四十丈的大龍船。賽龍舟時,除了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北宋如何過中秋節】
中秋節的別稱眾多,如月夕、秋節等,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在《水滸傳》裏有不少描繪中秋節的場景。在中秋節這一天,梁山好漢們也會以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
一是飲酒賞月。史進結識少華山陳達等三位好漢後,往來甚密。中秋佳節,便邀三位好漢到莊上“賞月飲酒”。中秋之日,“宰了一腔大羊,殺了百十個雞鵝,準備下酒食筵宴”,非常隆重。這與史料記載也是相同的,此時富貴人家要在自家張燈結彩,飲酒賞月;一般人家則到酒樓訂飯,邊吃邊賞月,小孩子則在一邊嬉戲,通宵達旦。
二是闔家團圓。中秋節對於打虎英雄武鬆來說也是一個門檻。武鬆醉打蔣門神後,中秋節被選為張都監等設計陷害武鬆的“道具”。張都監攜夫人宅眷和丫鬟在鴛鴦樓安排筵宴,慶賞中秋。除了武鬆沒有外人,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武鬆作為外人,“吃了一杯便待轉身出來”,這時張都監便挽留說“如自家一般,何故卻要回避”。武鬆參加張都監的中秋節家宴,看到這種營造出的自己人的氣氛,武鬆的心情十分激動,但他也是在這闔家團圓的氣氛中墜入了圈套。
三是對月歡歌。中秋之夜歌舞升平,酒樓裏絲竹簫管並作,演唱歌曲是不可缺少的項目。張都監中秋節宴請武鬆時也不例外。張都監將自家心愛的養娘玉蘭叫出來,安排養娘唱“玉蘭中秋對月時景的曲兒” 。
此外,當時吃月餅的習俗還沒有形成,至少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沒有記載,《紅樓夢》中的記載就很詳細。不是作者沒有注意到吃月餅的習俗,而是在宋朝還沒有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節是宋朝的一個狂歡節。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它把全民帶到了一個極端追求享樂的心境。享樂讓一個民族墮落,麵對金國的金戈鐵馬,隻能是高潮過後便是落幕。
【北宋如何過重陽節】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之一。它形成於戰國時期,沿襲至今。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是古時豐收之後祭天、祭祖的重要節日。在宋朝過重陽節的活動更加隆重,梁山好漢也不例外。在《水滸傳》第七十一回中對此做了詳細的描述,下麵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梁山好漢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一是菊花大會。
在這一回裏,宋江為了招安之事特意在重陽節這天召開了菊花會,並在大會上試探大家對招安的反應。忠義堂是這次菊花會的主會場,隻見忠義堂被菊花裝點得一片金黃,煞是好看。北宋時,不隻在梁山,無論是東京汴梁還是偏遠的邊陲小鎮,都有重陽賞菊的習俗。在現代,開封市每年還要舉辦菊花會,也是全國唯一舉辦菊花大會的城市。
二是鬢插菊花。
為了給菊花大會助興,宋江當場作了《滿江紅》詞一首。其中寫道:“鬢邊不可無黃菊”,由此可見,鬢插菊花是宋時重陽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其實,這一習俗在唐朝時已經非常盛行了。古人認為鬢插菊花可以避禍消災,而到了宋元之後,這一風俗卻漸漸地變得罕見了。到了清代,北京地區的重陽節習俗是把菊花插在門窗上,寓意著吉祥如意。這也是鬢插菊花的一種變俗。
三是飲菊花酒。
飲菊花酒這一習俗在漢代已經開始盛行了。到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就有“酒能祛百病,菊能製頹齡”之說。這時的菊花酒,配有剛開始綻放的菊花和青翠的枝葉,因此芳香撲鼻,回味悠長。而且此酒還具有養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因此飲菊花酒、賞菊花也成為人們重陽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為菊花酒,重陽節也成了祭祀酒神的酒神節。這一天,也是釀新酒的好日子。如電影《紅高粱》的插曲裏就有“九月九釀新酒”一詞,這更加佐證了重陽節也是釀酒業的重要節日。
【北宋如何過臘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