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1年(1 / 3)

第一章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1年

獲獎者: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獲獎原因: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應用上的貢獻,由此開辟了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化敵為友”的血清療法

人物故事

勤奮的“兒童救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

可是,當無數個父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可愛的孩子在痛苦中掙紮,最終無奈的死去,這真正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黑暗的歲月了吧!

這是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的歐洲曆史上的人間慘劇。

直到1891年的聖誕節,在度過了十多個令人傷心的節日後,仁慈的“聖誕老人”實在不忍心看下去了,派來了一位“光明使者”,使一位躺在媽媽的懷抱奄奄一息的孩子,奇跡般地生還了!

隨後,無數個被“死神”拉著手的孩子一個個地得救了,世界為之歡呼!

這是“聖誕老人”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位“光明使者”就是榮獲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德國的細菌學家、免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人們稱頌他“兒童的救星”、“戰士的救星”!

披星戴月的年輕講師

貝林生活在一個並不富有卻溫暖、祥和的家庭裏。父親是當地一名非常優秀的教師,天天不辭辛苦的工作,無論是對學生還是自己的13個孩子,都充滿慈祥的愛意。貝林從霍亨斯廷高級中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由於父親負擔不起他繼續上大學的費用,貝林便做了一名收入微薄的牧師,為弟弟妹妹們上學繼續努力著。

1874年,他有幸在朋友的推薦下考入了柏林陸軍醫學院。

柏林陸軍醫學院是一所以教學嚴謹、師資雄厚而著稱的軍事學院。天資聰穎的貝林非常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每天早上,當其他同事開始來到實驗室裏,潛心研究的貝林已經來了三四個小時,完成了一半的日常工作。就這樣,他始終保持了很高的工作效率,和耐心鑽研的科學精神,一顆明星即將升起。

與死神博弈

1889年,貝林加入了舉世聞名的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教授的傳染病研究所,成為羅伯特·科赫的助理,1894年被任命為傳染病研究所教授。1889—1894年,貝林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令千萬兒童喪命的恐怖疾病——白喉。

當時歐洲一年有5萬多名1-5歲的兒童死於白喉,無數家庭處於惶恐不安和無奈的悲傷中。貝林決定向恐怖的白喉宣戰。一開始他認為可以用消毒方法來防止人體感染,但通過運用氬和汞等物質來嚐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在不斷的實驗期間,貝林發現老鼠從未遭到炭疽(另一種恐怖的疾病)的感染,也就是說,鼠血清能摧毀致命的炭疽杆菌。受此啟發,他把白喉杆菌注入幾內亞豬(一種小白鼠)體內,一些幸存者再注射白喉杆菌,這時動物的血清內就產生一種抗體,從而可免於其患上致命白喉。貝林稱這些血清中的物質為“抗毒素”。

1891年聖誕節,是仁慈的“聖誕老人” 給孩子們送禮物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貝林首次成功地用羊的血清,治愈了一名在柏林醫院內生命垂危的白喉患兒,從而為人類征服白喉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貝林在當年的《德國醫學周刊》上發表論文,介紹了抗毒素治療白喉病獲得成功的經過,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1892年,貝林與法蘭克福化學製藥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從1894年開始生產和銷售白喉疫苗。

千萬個白喉患兒迎來了他們嶄新的生命,貝林被社會譽為“兒童的救星”。

1901年,這位非凡的德國軍醫榮獲了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的破傷風免疫血清應用於戰傷,他又被譽為“戰士的救星”。

1940年,德國發行了發明白喉血清50周年的郵票紀念貝林。

科普解讀

血液中的血清

簡單地說,血清是血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血液凝固後邊緣那部分淡黃色的清液,因為其中含有約7%的蛋白質,又稱“血清蛋白”。血清蛋白對於免疫力和維護血液的正常滲透壓、粘度和酸堿度都有重要作用,相當於血液“運輸道路”上的“道工”,同時擔任一些“交警”的職能,以保證血液不停地為全體器官和細胞源源不斷地運輸氧氣和養分。這可是個一刻也不能馬虎的“辛苦差事”,就是人或動物處於睡眠狀態時,血液的運輸任務也得連續進行。因為一旦某個部位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應,它們馬上就通過神經係統向身體的“總司令”——大腦告狀。“腦司令”會安排血清進行“搶修”,確保血液運輸來間斷。如果不能搞定,“腦司令”可是不講任何情麵的,無論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它立刻就再通過神經係統向那個部位的感覺細胞發出嚴厲指令:馬上啟動疼痛警報!

疼痛不安的人類或動物就得想辦法處理了。

血清療法就是通過給健康動物注射少量的白喉毒素,並根據其抵抗力逐漸加大劑量。這時血清中會產生一種能抵抗白喉的特異性物質,具有中和毒素的作用,這種物質被醫學家稱為“抗毒素”。當血清抗毒素被注射到患病的機體內時,可以大大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很快中和白喉毒素,於是“化敵為友”,太平無事。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2年

獲獎者:羅納德·羅斯

獲獎原因:他證實了當時最大的流行病之一——瘧疾是由蚊傳播的,為成功地防治瘧疾奠定了基礎。

探尋瘧疾的源頭

人物故事

可怕的瘧疾

在19世紀以前,瘧疾是一種可怕的流行瘟疫,束手無策的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離去。直到19世紀末期,一位英國醫生的卓越發現。

印度每年死於瘧疾的人超過100萬

羅納德·羅斯出生在尼泊爾西北部的阿爾莫拉(現在為印度北阿坎德邦阿爾莫拉縣的首府),他的父親是英國軍官,母親是印度人。這裏位於喜馬拉雅山係,平均海拔5500米,是一個瘧疾高發區。他的母親怕他傳染上瘧疾,總是把他關在家中。這讓他從小就知道了瘧疾的危害,並在長大後學習醫學,從1892年起35歲時決定對瘧疾展開深入研究。當時瘧疾正在全世界肆虐,每年有造成超過300萬人因此死亡。印度的情況尤為嚴重:印度醫院裏的病人超過1/3是瘧疾患者,每年印度直接或間接死於瘧疾的人數超過了100萬!

聆聽智者的教誨

1880年11月6日,時為法國軍醫的拉韋朗(又譯作拉弗蘭、拉弗朗)在瘧疾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瘧原蟲,那麼,查出這種寄生蟲的來源是不是就找到了答案呢?羅斯的研究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但事情一開始並不順利,羅斯弄到了瘧疾患者的血液,接連多次並未在裏麵找到什麼微生物,更別說查找什麼來源了,因此對拉韋朗的發現深深質疑。

1894年,剛剛投身瘧疾研究領域不久的羅納德·羅斯在英國倫敦遇到了他此生的貴人——著名的“熱帶醫學之父”帕特裏克·曼森。

曼森教授是熱帶醫學的創建者,是世界聞名的寄生蟲學專家,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曾積極引導西醫在中國的推廣傳播。

羅斯原來並不相信有什麼瘧疾微生物,但曼森及時糾正了他的錯誤。曼森把羅斯帶到他的診所,拿出拉韋朗發現的瘧疾微生物給他看。羅斯看見這種蒼白的瘧疾微生物身上存在著一種發黑的色素。他們把這些瘧疾微生物放進人的血液裏,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微生物在紅血細胞裏變成一隊球狀體,然後從血細胞裏跑出來。這些小球離開紅血細胞之後,突然變成了新月形,然後又長出二條、三條、四條……有時甚至是六條鞭子;這些鞭子抽打著、蜷曲著,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活生生的情景給年輕的羅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深為曼森教授敬業、嚴謹的科學精神所折服。

“羅斯,這就是瘧疾微生物,在沒有患疾病的人身上,你是絕不會找到它的。可是,年輕人,”曼森教授坦誠地說:“我不明白,這些魔鬼是怎樣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的。我倒有種猜想。”

染病後幸運之神向他微笑

在此之前(1878年),曼森教授已經發現絲蟲能夠引起象皮腿,並且這種人類疾病可以感染蚊蟲。受此啟發,曼森教授猜測,也許是蚊蟲充當了傳播瘧疾的媒介:“蚊子吸食患者的血並感染了瘧疾,染病的蚊子死於有水的環境,健康人喝了受汙染的水就會被感染”。

羅斯對曼森教授的猜測非常認同。並決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1895年,羅斯回到印度,開始驗證蚊蟲傳播瘧疾的假設。

羅斯奔波於衛生條件差導致瘧疾高發的印度鄉村,捕捉各種蚊子用做研究。南亞的氣候炎熱潮濕,年輕的羅斯工作時非常投入,他常常汗流浹背地在顯微鏡前整日苦苦尋找。1897年,羅斯不幸也患上了瘧疾。患病後的羅斯不得不暫時離開致病源地,來到了錫康德拉巴德,這裏是印度著名的奧斯曼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所在地。就在這裏,羅斯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蚊子——他稱這種蚊子為dapple-wings(斑紋翼),也就是後來我們知道的瘧蚊。羅斯發現這種蚊子在叮咬瘧疾患者之後,胃壁內出現了曼森教授向他展示過的瘧原蟲的特征!這一天是1897年8月20日,羅斯難以抑製激動的心情,驚喜地寫道:

這一天,那寬容仁慈的上帝

把機會放在了我的手裏

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那被讚美的上帝

在他的指引下

我開始尋找它的秘密蹤跡

伴隨著眼淚和痛苦的呼吸

我發現了你——狡猾的種子!

啊!那百萬次(因你)謀殺的死亡!

我知道這小東西

將使無數人得到救治

死神啊,你致命的痛處在哪裏?

你將獲得勝利還是走向死亡?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發現,羅斯采取鳥類作為研究對象,因為鳥類同樣能夠感染瘧疾。1898年,羅斯用叮咬過病鳥的瘧蚊成功感染了健康的麻雀,證實了瘧蚊的確是瘧原蟲的終宿主。瘧疾傳染的秘密終於揭開了!興奮中的羅斯迫不及待地將他的新發現寫信告知了曼森教授和拉韋朗教授,曼森第一時間向醫學界報告了這個令人激動的發現。他的關於瘧疾傳染秘密的論文發表在1897年12月18日的《英國醫學雜誌》上,為人類戰勝這個困擾世界幾千年的流行疾病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獲得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科普解讀

藏在瘧蚊腸胃中的惡魔

現在,讓我們近距離看一下這個藏在瘧蚊胃壁裏的惡魔——瘧原蟲,是怎樣度過其不勞而獲的可惡的一生吧。

瘧蚊廣布除南極洲之外的全世界,已知有近450種亞種,其中有30—40種是瘧疾的致病源——瘧原蟲最喜歡的寄主,從而傳播瘧疾給人類。首先,瘧疾病人冷熱交替發作、生死不如正是瘧原蟲在人體內胡作非為的時候。當雌性按蚊(主要傳染疾病的瘧蚊種)刺吸人血時,聚焦在蚊子唾液腺中的瘧原蟲(此時稱為成熟子孢子),隨蚊子唾液進入人體,就開始了它的罪惡之旅。子孢子迅速發起攻擊,在30分鍾內隨血流侵入肝細胞,變成專門竊取營養的圓形滋養體,通過攝取肝細胞內的營養進行發育,不斷分裂增殖,受感染的肝細胞最終因蟲體成熟而被脹破後,裂殖子四散活動,一部分被人體內的衛士——巨噬細胞吞噬掉,其餘的“漏網之魚”則侵入人體的紅細胞,開始紅細胞內期的發育。成熟的裂殖子從肝細胞釋放出來,到很快侵入紅細胞,這一過程僅為10-15分鍾,可見其凶殘本質。

入侵紅細胞的單個裂殖子先形成環狀體,同樣是強盜似的攝取營養,靠著強盜手段生長發育,不斷分裂增殖,經大滋養體、未成熟裂殖體等階段,最後形成含有足夠脹破紅細胞的一定數目的成熟裂殖體。紅細胞破裂後,這些強盜的子孫們——裂殖子一個個四散而出,尋找下一個入侵的紅細胞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裂殖子還是被巨噬細胞消滅掉,而其餘裂殖子會在數秒鍾內即可侵入其他正常紅細胞,重複其在紅細胞內部的胡吃海喝的大強盜生養小強盜的裂體增殖過程。這些瘧原蟲的早期裂殖體非常狡猾,它們會逐漸隱藏到微血管、血竇或其他血流緩慢等巨噬細胞相對較少的地方,繼續分裂增殖體。

瘧原蟲在隱蔽處經幾代紅細胞內期的裂體增殖後,部分裂殖子發育成雌、雄配子體,向人體的外周血液中轉移,以便在瘧蚊吸食人的血液時溜進瘧蚊的胃壁內進行進一步發育。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3年

獲獎者:尼爾斯·萊伯格·芬森

獲獎原因:他為使用集束光線治療疾病,尤其是治療尋常狼瘡方麵做出了貢獻,與此同時也為醫學科學開辟了新的道路。

光線的神奇力量

人物故事

擁抱陽光的堅強戰士

陽光真是個好東西!

而真正發現光線的醫療作用並應用於臨床實踐的第一人,則是丹麥著名醫學家芬森,他也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臨床醫生。

芬森的全名是尼爾斯·萊伯格·芬森,於1860年12月15日生於法羅群島托爾斯港。蘇聯文學家高爾基曾說: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這位多災多難的醫生注定是一位偉人,麵對命運多舛的人生,他像岩石下的野草一樣暴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在他短暫的40年光輝歲月裏,他給人們帶來醫學的卓越貢獻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芬森4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幼時的芬森學業並不出眾,但在他的父親將其轉學至雷克雅未克後,語言不通的芬森學習成績提升得很快。1882年,年滿21歲的芬森考入哥本哈根大學攻讀醫學,189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解剖員。3年之後,芬森放棄了大學的工作,開始投身科學研究,並很快於1898年取得教授頭銜。這難道不是天賦嗎?況且,芬森是完全在難以忍受的病痛下完成這非凡的學業的啊!

由於患有一種罕見的鞘磷脂沉積病(尼曼-匹克病),自20多歲開始,芬森的健康就每況愈下,他心髒衰竭的症狀越來越重,腹水開始折磨著他。尼曼-匹克病會導致患者體內糖脂代謝發生紊亂,病變給全身的單核巨噬細胞係統以及神經係統,特別是肝、脾、心髒等髒器帶來不小的損害。後期的肝髒損害會導致肝硬化、門脈高壓、脾腫大,患者出現腹水、虛弱、浮腫和心力衰竭。而19世界的醫學界對此病的認識還是一片空白,無能為力,自然也就無從談及有效的治療了。心理實驗表明,連續不斷的疼痛感可以幹擾一個人的正常思維能力,甚至發生一些性格方麵的轉變。而芬森卻在如此沉重的負擔下取得了優異成績!

當時,隨著城市化人口規模的快速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以及自由自在的戶外活動。芬森本人由於病痛的原因,也喜愛在戶外停留。1892年,芬森決定著手研究光線對疾病的治療作用。

臨床光療的奇跡

當時天花也是一種流行的傳染病。1893年,芬森利用光線治療天花的實驗首次獲得成功。實驗的結果表明:光譜中不同性質的光線對人的機體的作用各不相同。光譜中高折射的紫端光線(紫外線),使天花病人皮膚起水泡,發高燒;而光譜的另一端低折射的紅外線則參促進天花痊愈。因此,利用紅外線照射天花病人的麵部,就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他還從中發現了有些光線具有較強殺菌功能的奧秘。

但此時芬森本人卻因為腹水和浮腫加重,不得不暫時停下工作回到冰島休養。而此時的冰島居民正在深受尋常狼瘡(即皮膚結核)之苦。這是非常難治的皮膚結核病主要是損害人的五官和麵頰,患者大多都因無法醫治而被奪去生命。作為醫生的強烈責任感使芬森把自己的疾病和休養的事置之度外,立即著手進行利用光線治療狼瘡的試驗。為了得到可靠的光源,他帶著病痛,在妻子的協助下日以繼夜地工作,最後終於研製成功了一種大型強力的弧光燈——“芬森燈”。該燈經過過濾和透鏡,能夠得到一束聚合的“化學性”光線,這種光線具有殺滅細菌的作用。經過化學性光線的照射,不少尋常狼瘡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緩解,芬森醫生的醫術醫德很快傳遍歐洲。

1896年,他在哥本哈根成立了一個光學研究所,專門研究“化學波”(即紫外線)的治療作用。同年,他發表了《集束化學光在醫學的應用》,很快就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他的倡導下,世界日光浴風靡一時。然而芬森本人的情況卻越來越糟。雖然他還不到40歲,但病痛已經將他折磨得痛苦不堪:至少抽取過18次腹水;他的下肢高度浮腫以至不能行走,隻能借助輪椅行動。即便如此,芬森仍憑借驚人的意誌繼續撰寫了大量專著,並堅持在光學研究所工作。

1903年,由於芬森在光學治療上的貢獻,他榮獲第三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但此時的芬森已經病得不能去領獎了。1904年,這位偉大的戰士在妻子的懷抱中與世長辭,年僅44歲,度過他短暫而堅強的一生。

科普解讀

光線療法那些事兒

陽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的,陽光明媚總是讓人感到心情舒暢的。在溫暖舒適的日光中,除了可見光之外還主要有紫外線、紅外線。其中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最大,一旦見了皮膚就有聊不完的話題,打得火熱:它能刺激機體的造血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和促進鈣、磷代謝和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預防軟骨病或佝僂病;而占日光60%~70%的紅外線則更像一個熱情高漲的鬼精靈,能穿透到到皮下組織,對人體起熱刺激作用,從而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液流通,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並可起到消炎鎮痛作用,真是皮膚的好朋友!我們常說的健康的古銅色就是陽光沐浴的最好體現。

在各種光線中,“紫外線消毒”真正形成一支特種部隊,各種病毒細菌對紫外線真的是聞風喪膽,望風而逃,否則碰到即死、觸到即亡!是光線療法中的一支“王牌軍”。醫學上采用紫外線消毒應用於實踐的曆史最長,任何汙染物,如手術器材、床具、室內空氣、皮膚、體液如血液等所含的病毒菌都可以很快被消滅各幹幹淨淨。

不僅如此,紫外線還像打下一個地方就進行紅色宣傳教育的紅軍部隊一樣,消滅了病菌之後,紫外線還能夠激勵地方遊擊隊——體內的免疫係統和各種酵素係統加強自我防護,積極應對外來入侵,隨時鏟除“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的破壞行為和組織,使身體迅速恢複平衡狀態,真是滿滿的正能量啊!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4年

獲獎者:伊凡·彼得洛維奇·巴甫洛夫

獲獎原因:在消化的生理學研究上的工作,這一主題的重要方麵的知識由此被轉化和擴增

有趣的條件反射

人物故事

記錄死亡的人

“巴甫洛夫很忙……”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對別人說的,當時有人敲門,想進來看看他。

巴甫洛夫將自己關在屋子裏忙什麼呢?

1936年2月,彌留之際的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情況,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來人被拒之門外,隻好心情複雜地走了。

巴甫洛夫在生與死的較量瀕臨高潮時所表現出來的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無畏,令人深深折服。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位偉大的俄國生理學家、“生理學的無冕之王”還不忘留下一筆寶貴的科學財富。

享譽全球的科學家

伊凡·彼得洛維奇·巴甫洛夫出生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在長達60餘年的科研生涯中,巴甫洛夫在生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麵取得了非凡成就:他關於消化生理方麵的發現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所創立的“條件反射”學說影響深遠,直接導致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巴甫洛夫的狗”則演變為成語……很少有像他這樣的科學家能夠在其致力的每一個領域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為了方便地觀察內髒器官在生理活動中的變化情況,巴甫洛夫創立了“慢性實驗法”。過去研究器官功能時,多采用將該器官取出並觀察的方法,雖然方便快捷,但局限性很大。如果能在動物存活、器官仍在原處的條件下予以觀察,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接近正常生理的實驗數據。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手術技巧使得上述理想成為現實。經過長期觀察,巴甫洛夫發現消化道的運動、消化腺的分泌、消化管以及感受器的血液供應等均受神經支配,這些發現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消化生理及神經調節的認識。1897年,《主要消化腺活動講義》出版,這部總結了巴甫洛夫20年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很快使他名揚世界。1904年,巴甫洛夫榮獲第四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以表彰他在消化生理研究方麵做出的貢獻。這是生理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巴甫洛夫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俄羅斯科學家。

有關巴甫洛夫在狗身上所做的經典實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從“食物—唾液分泌”到“搖鈴+食物—唾液分泌”再到“搖鈴—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概念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反射”一詞也頻繁出現在日常用語中。為了探尋生理反射在腦部的機理,巴甫洛夫對去除大腦皮層的實驗動物進行了觀察,確認了腦的高級中樞在條件反射中的地位,並提出了神經係統興奮—抑製的概念。

卓越的成就使得巴甫洛夫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國際生理學界將巴甫洛夫視為領袖,22個國家的科學院將巴甫洛夫選為院士。在病重之際,巴甫洛夫也不肯放棄工作,直到穿衣時因體力不支而倒下。 “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有兩次生命,這對你們說來也還是不夠”。這正是他偉大一生的真實寫照。

科普解讀

條件反射“養成記”

簡單地說,條件反射就是某一種具有典型性的或者反複出現的事物,對於人或其他生物的習慣性反應。比如你吃了一個綠蘋果特別酸,那麼當你看到另一個綠蘋果的時候,可能口中就要泛口水了;而看到粉紅色的桃子時就不會。當你在某些人的身旁對氣球吹氣時,他們就會因為擔心一些可怕的事情(如一聲巨響)的發生而眯起眼變得緊張起來……

我國豐富的語言詞彙中也有不少的條件反射的例子:杯弓蛇影、驚弓之鳥、望梅止渴、四麵楚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等,更能形象生動地讓大家很快理解了條件反射的原理。

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進行了一項無須殺死食肉動物解決狼和土狼捕殺牛羊的研究。他們首先向狼和土狼提供含有少量氯化鋰的羊肉,這種化學物質攝入體內後可使食肉動物感到不適。它們吃了羊肉後便感到頭暈、惡心,並開始嘔吐。待痊愈之後,把這些饑餓的食肉動物與活羊放入同一圍欄中。狼和土狼起初攻擊羊群,但它們一聞到獵物身上的氣味便停止攻擊,並盡可能地遠離羊群。後來當圍欄的門被打開時,這些狼和土狼竟然迅速地逃跑了!

條件反射的原理給我們帶來的還遠遠不止這些。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隻需要通過把人置於非藥物條件刺激中,就可以提高人對某種疾病的抵抗力,如你著了涼或得了流感,隻要把有助於提高自己免疫係統反應的音樂CD放入播放機內,音樂響起,作為一種條件反應,你的抵抗力會因音樂的刺激而增強,由此治愈疾病……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5年

獲獎者:羅伯特·科赫

獲獎原因:對結核病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揭開結核病的神秘麵紗

人物故事

在死神中穿行的聖者

正直善良的科赫醫術精湛,正直善良,深受人民敬仰。而且,科赫為消滅可怕的瘟疫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創了人類抗擊瘟疫的新紀元。因此他獲得了國王的皇冠勳章,也是曆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醫生。同時,作為世界細菌學的鼻祖,他創造了醫學領域的許多第一。

1862年,18歲的羅伯特·科赫成為德國哥丁根大學醫學院著名的亨爾教授新生中的一員。開學不久的一天,亨爾教授抱著一摞他多年積累的、厚厚的的論文手稿走進教室。讓學生們重新仔細工整地謄寫一遍。

可是學生們都發現這些泛黃的手稿時已經非常工整了,根本沒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這種繁冗枯燥的工作不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搞實驗研究呢——傻子才會坐在那裏當抄寫員。

但真有一個“傻子”坐在教室抄寫教授的論文手稿,他就是科赫。

當一個學期快結束時,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爾教授的辦公室。看著滿臉疑問的科赫,一向和藹的教授突然嚴肅地對他說:

“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為隻有你完成了這項工作。而那些我認為很聰明的學生,竟然都不願做這種繁重、乏味的抄寫工作。我們從事醫學研究的人,不但需要聰明的頭腦和勤奮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備一種一絲不苟的精神。”

科赫一生中一直保持著嚴謹的學習心態和習慣養成,這種素養讓他在人類曆史上首次發現了結核菌、霍亂菌。

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1880年以後,轉入柏林帝國醫院工作的科赫不斷在細菌學上有新的發現。1881年,在研究結核病有過程中,他發明了使用固體培養基的“細菌純培養法”,終於在271號樣本中發現了染上藍色素呈細棒狀的結核杆菌;他又用含血清的培養基培養,獲得了人工培養出的結核杆菌。他還將結核杆菌製成懸液注射到豚鼠腹腔內,豚鼠因此感染了結核病,科學證明了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罪魁禍首”。 這一重大成果於1882年3月24日,由科赫在德國柏林生理學會上宣布。為此,科赫榮獲了19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偉大的醫學家,科赫一生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次發明了細菌照相法;第一次發現了炭疽熱的病原細菌——炭疽杆菌;第一次證明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引起一種特定疾病的原因;第一次分離出傷寒杆菌; 第一次發明了蒸汽殺菌法;第一次分離出結核病細菌; 第一次發明了預防炭疽病的接種方法;第一次發現了霍亂弧菌; 第一次提出了霍亂預防法;第一次發現了鼠蚤傳播鼠疫的秘密;第一次發現了昏睡症是由采采蠅傳播的等。

科普解讀

科赫法則

科赫法則的定義:即在患病的生物體內能夠找到一種致病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能夠提取,並在接種到健康的同種動物體內時引起相同的病症,新染上疾病的動物,一定能提取與先前接種的相同的微生物。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一片菜地發現許多葉子被從葉片中間咬了圓洞,葉片上還有墨綠色的便粒,那就可以判定是菜青蟲幹的壞事。你翻開葉片來找,就一定會找得到吃飽喝足後在葉片下麵與同夥“侃大山”的大青蟲。或者在旁邊的菜葉下被發現也有可能。那麼你把這幾個“蟊賊”捉了去,放到另一處沒有遭到蟲害的菜地裏,開始它們的“自由之旅”。過一天再來看,毫無懸念的是,這片菜地就會出現同樣的病害特征——因為那些“蟊賊”聊天聊得肚子餓了是不會客氣的。從這片菜地裏把大青蟲找出來也是很簡單的事兒。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6年

獲獎者:卡米洛·高爾基

獲獎原因:在神經係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

神經組織的顯形“披風”

人物故事

碩果累累的醫學家

在19世紀,盡管人們發現人體內大多數器官和組織都有明確的細胞結構,但是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卻始終令人摸不著頭腦:那就是神經係統。到了1860年,人們已經認識到之前在中樞神經係統中觀察到的纖維結構是由一些細胞的突起構成的。不過,關於神經細胞之間的聯係人們仍然眾說紛紜,其中網狀理論占據了主流——至少它看上去更加合理。但科學還是要強調實證,不管是哪派猜想,都需要過硬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可是事情絕非想象的那般容易。由於神經組織看起來是白花花的一片,不但肉眼看不出什麼結構來,也很難被染色,因此對神經係統的觀察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之中,直到意大利人卡米洛·高爾基的參與。當時他是一位住院醫師。在業餘時間,高爾基喜歡在一處由廚房改造的空間裏做實驗。他將硝酸銀與重鉻酸鉀混合,製備出重鉻酸銀,並將後者用於組織染色。這種銀染法對神經的穿透能力更強。高爾基發現,雖然大多數神經組織的染色效果仍然不好,但少數神經纖維和細胞在重鉻酸銀的作用下卻能夠被非常清晰地觀察到(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是由於某些神經缺乏髓鞘的原因)。高爾基將自己的發現發表了,不過由於高爾基染色法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都不能令人滿意,在業界反響卻平平。

年輕的高爾基為此相當沮喪,盡管他用這種方法發現了著名的細胞器“高爾基體”,但他仍然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神經組織學這一傷心領域,轉向對瘧疾的研究,並很快發現了間日瘧和四日瘧的病原體,並發現瘧疾發熱周期不同與血液中含原蟲的數量有關。後來他專門研究神經係統構造與疾病。1873年,他首創新的染色法——高爾基染色法,以此對神經係統進行周密的研究,發現了腦與脊髓的細微構造。1885年發現了神經的細微細胞,被稱為高爾基細胞。他的這一發現,被德國解剖學家華爾德亞赫茲采用,創立了“神經元”理論,合而成為生理學上的神經係統,奠定了現代神經學的基礎。由於在醫學上眾多的研究成果,使高爾基獲得了80多種獎章、獎金和榮譽學位。

科普解讀

細胞中的“物流中心”

高爾基體,又稱為高基氏體,是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那什麼是真核細胞呢?真核細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圍的核)的細胞。除細菌和藍藻植物的細胞以外,世界上所有的動物細胞以及植物細胞都屬於真核細胞。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就叫真核生物。

大多數真核細胞生物均有高爾基體,尤其是在分泌許多物質(比如蛋白質)的細胞裏它特別突出。高爾基體是細胞的中心傳送係統,主要功能是將內質網(插播一段廣告:內質網是細胞內的一個精細的膜係統,國際上簡稱ER,分為粗糙型和光滑型兩種類型,粗糙型內質網是很勤勞而辛苦的工作單位,它的功能是不斷合成、輸送或轉運蛋白質大分子。凡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也是生產越繁忙的地方,粗糙型內質網便發達。而光滑型內質網是負責緊俏“商品”——糖類和脂類的合成、解毒、同化,相對清閑一些,但也具有運輸蛋白質的功能。)合成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與包裝,然後分門別類地送到細胞特定的部位或者分泌到細胞外。

細胞中蛋白質合成後,會從內質網上以小囊泡的形式脫離下來,其目的地就是物流中心——高爾基體,就像工廠裏麵生產出來的商品被輸送到物流中心再向用戶配送一樣。

其實,被運送到高爾基體的蛋白質上麵已經標記了蛋白質的去向信息了,就像商品進入物流中心時都會貼好收貨人的地址一樣。此時,高爾基體就會通過高效識別蛋白質的“收貨地址”:如果這個蛋白質上有“分泌”信號,高爾基體就知道這個蛋白質需要被分泌到細胞外,於是就形成一個可以分泌蛋白質到細胞外的小囊泡,就像一個小包裹,把需要分泌的蛋白質包裹起來並最終分泌到細胞外。如果蛋白上有信號表示該蛋白質應該留在內質網,也就是“出口轉內銷”吧,高爾基體就會形成另外一種小囊泡,把蛋白送回到ER,犒勞犒勞這些平時拚命幹活的“運輸隊”。高爾基體就是這樣通過閱讀蛋白質上的信息把蛋白運送到不同的“收貨人”手中,以維護細胞和組織乃至器官的正常運轉。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7年

獲獎者:查爾斯·拉韋朗

獲獎原因:發現瘧原蟲在致病中的作用

瘧原蟲帶來的災難

人物故事

二十七年的守候

拉韋朗一生主要從事人瘧疾病的研究。1880年他在瘧疾患者血中發現瘧原蟲,後來為英國醫學家羅斯所證實。1896年他發表文章論述瘧原蟲在人體外亦可見的學說,後亦被羅斯證實,他對羅斯獲得諾貝爾獎的幫助不言而喻。1990年以後,他繼續對錐蟲等寄生血液的原蟲進行了研究。最後對非洲熱帶昏睡病發生的原因也進行了研究,發現其由蚊蟲傳播的傳染病菌所造成。 以上這些成就,使他獲得了法國科學院的布雷安獎,還被授予雷瓊·特努爾勳爵士,並聘為法、英等十幾個歐美國家醫學會的會員、名譽會員。

查爾斯·拉韋朗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醫學世家,他首先在眾多因瘧疾死亡的死者血液中發現了黑色顆粒,隻是當時人們還不能確定這種黑色顆粒是不是瘧疾患者獨有,沒能把這種現象與致病病原體聯係起來。拉韋朗顯然對這種現狀並不滿意,他決心把這件事徹底弄清楚。後來,拉韋朗終於發現這些顆粒體大小可變,能自由運動,行為酷似某種寄生蟲。然而拉韋朗十分謹慎,並不急於公布自己的發現,直到1882年他在意大利的瘧疾患者體內發現了同樣的病原體後,才最終確認這些黑色的小東西就是導致瘧疾的罪魁禍首。1884年,拉韋朗發表了《發熱瘧疾的治療》,文中以480份病例資料為基礎詳細闡述了這種寄生蟲在體內變化、增殖和侵襲的過程。大名鼎鼎的“瘧原蟲”終於浮出了水麵。

到了1889年,主流學術界基本上已經肯定了拉韋朗的發現。而此時的拉韋朗已經在研究瘧原蟲人體外的生活史。這個過程更為艱難:拉韋朗窮盡辦法檢測了瘧疾病區的土壤,飲水和空氣,卻始終找不到瘧原蟲的蹤跡。這時,曼森教授關於絲蟲病的發現給了拉韋朗相當的提示:既然絲蟲可以在蚊蟲體內發育,那麼瘧原蟲也可能存在類似的發育階段。這一想法在多個場合被拉韋朗提及,直到1897年羅斯在瘧蚊體內發現了瘧原蟲的卵囊並據此摘得了諾貝爾獎。

瘧原蟲的發現使科學家尋找致病生物的範圍明顯擴大了。到1890年,已經有一係列致病原生動物被發現,其中以錐蟲最為出名。在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錐蟲引起了多種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岡比亞錐蟲和羅德西亞錐蟲引起的非洲昏睡病。

1901年,拉韋朗描述了造成非洲昏睡病的錐體蟲。拉韋朗觀察了大量的錐蟲在大鼠、魚類、鳥類和爬行動物體內的活動,並一一進行記錄和研究。他描述的錐蟲種類近30種,沒有人可以超過他。實際上,整個錐蟲屬的發現都要歸功於他。拉韋朗撰寫的專著已經成為原蟲病理學方麵的權威性著作。

27年間,拉韋朗從未停止過對致病原蟲的科學探索。他的工作開拓了人們對致病生物的認識,將細菌之外的單細胞寄生蟲帶進了人們的視野。1907年,就在羅斯獲獎之後的5年,諾貝爾獎評委會將第七次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拉韋朗。

科普解讀

非洲昏睡病

如果不是伴有的疼痛和平均10%的死亡率的威脅,非洲昏睡病真是廣大失眠者的最佳選擇,這種病在一年後發作起來,可以讓一個人天天睡得昏昏沉沉的,可著勁兒做自己最愜意的“白日夢”,那真是一種豬一般的幸福生活啦!

非洲錐蟲病又名睡眠病,是由於錐蟲所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的寄生原蟲病,以獵人、漁民、采蜜工和婦女兒童患病居多。臨床表現以長期不規則發熱,伴有中樞神經受損等症狀。如不早期治療,則終至死亡。

錐蟲病由非洲型及美洲型兩種原蟲引起,屬熱帶病。吸血獵蝽蟲通過吮吸含有錐蟲的動物或人的血液時受到感染,被吸入的錐蟲在蝽蟲腸道內增殖,並隨糞便排出體外。當蟲咬傷口或皮膚黏膜破損處被感染性蟲糞汙染時,錐蟲即可傳播到宿主體內。獵蝽蟲在阿根廷俗稱“vinchuca”,意思是“自行掉落”。這種害蟲蟄居於家宅的牆壁和屋頂,到晚間便掉落到睡著的人身叮咬吸食血液,常叮咬人的眼睛周圍。當該蟲糞便中的錐蟲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後,人體就被感染。

本病2周後開始發熱、頭痛、關節痛、出皮疹等全身症狀,瘙癢明顯,眼瞼及手足等可有短暫性水腫,伴有疼痛。如未經治療病後1年,當其侵犯中樞神經係統時可有昏睡症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8年

獲獎者:伊利亞·伊裏奇·梅契尼可夫

獲獎原因:在動物體內發現吞噬細胞

吞噬細胞的忠誠防衛

人物故事

忠於愛情的科學家

發現白細胞攻擊病菌的特性,是醫學史上一件有趣的事。

梅契尼可夫出生在哈爾科夫附近的一個村莊,位於當時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境內。他的父親是俄羅斯帝國衛隊的官員,也是烏克蘭草原上的一名地主。他的母親妮娃科維奇則是一名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這使得他在猶太信仰的薰陶下長大。

梅契尼可夫17歲考入哈爾科夫大學,以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學業,畢業後去德國留學。1867年,年僅22歲就因胚胎學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梅契尼可夫回到俄國,在新創辦的新俄羅斯帝國大學,即現今的敖德薩大學任講師。後得到聖彼得堡大學的任教。

在聖彼得大學,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妻子菲奧多羅維奇——被後世醫學史家評價為“林黛玉”型的女子,一個護士,曾在他發燒時護理過他。不幸的是,菲奧多羅維奇是一個肺結核患者。從他們結婚那一天開始,梅契尼可夫就盡一切努力試圖拯救他妻子的性命。但在那個時代,肺結核就是絕症。在經過短暫而悲傷的五年婚姻後,可憐的菲奧多羅維奇拋下了梅契尼可夫,離開了塵世。

就像他的母親了解的那樣,敏感而脆弱的梅契尼可夫深受打擊、極度沮喪,喝下一大瓶實驗用的嗎啡!幸運的是他喝得太多了,劇烈的嘔吐救了他一命。

兩年後,年滿三十歲的梅契尼可夫,再次結婚,這一次他終於遇到了相伴終身的賢內助——歐加。歐加,是被眾多醫學史作者讚揚的助手,一個價值無量的優秀助手。歐加是梅契尼可夫回到奧德薩大學時的所租房子房東家的女兒。當時隻有16歲。歐加熱愛自然科學,這在那個時代的女子中還是相當罕見的現象,於是房東請梅契尼可夫當了家教老師。活潑、開朗充滿青春魅力的歐加崇拜梅契尼可夫的學識和談吐,而梅契尼可夫也因此走出了心理陰影,很快,師生關係就轉變為浪漫戀情故事。幸運的梅契尼可夫很快就和歐加結婚。然而婚後第五年,歐加患上了非常嚴重的傷寒,生命垂危。梅契尼可夫再次崩潰,他給自己注射回歸熱螺旋體——一種能引起人反複高燒發作的傳染病的病原體,企圖和妻子同甘共苦,一起病死。幸運的是,夫妻兩人都從病魔手中逃脫了出來。

從此以後,他開始於微生物研究,尤其是關於免疫係統的部分感到興趣。

西西裏島上的發現

1882年,梅契尼可夫來到了美麗的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墨西拿,建立了一所私人研究室,專門研究比較胚胎學。在這裏,他為穿越迷人的海麵可以遠眺藍色的卡拉布裏亞海岸而感到興奮不已。

1882年的某日清晨,終於從自殺的深淵中緩過勁來的梅契尼可夫,在顯微鏡下繼續觀察活的海星透明幼蟲。當他再次琢磨那些在幼蟲身體中自由遊走的細胞究竟有什麼作用時,一個突入其來的想法牢牢地抓住了他。在筆記中,他如此寫道:“這些自由遊走的細胞需要食物,而微生物可能正是這些細胞們的食物,如果是這樣,那麼它們就能幫助海星免於微生物的傷害。同時,我們的血液中也同樣存在類似的遊走細胞,即白細胞,白細胞可能就是幫助我們免於被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細胞。”

梅契尼科夫根據希臘文中意思是“吃或吞”的“phagein”這個詞,給這種白細胞取名為“吞噬細胞”(phagocytes)。他認為動物正是通過這些細胞吞噬細菌,從而保護動物體內的安全。其後,梅契尼可夫通過各種實驗,對他的想法了進行了詳細驗證,同時他還發現了兩種吞噬細胞,他簡單的將其命名為小吞噬細胞和大吞噬細胞(今天,我們將之稱為巨噬細胞)。

梅契尼科夫因這一“吞噬作品”的發現,與德國的細菌學家保羅·埃爾利希一起分享了1908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科普解讀

“安全衛士”吞噬細胞

按照梅契尼可夫的簡單分法,血液中的白細胞分為小吞噬細胞和大吞噬細胞,時刻保衛著機體的健康安全。

血液中的白細胞對病菌等外來異物非常敏感,一見到可疑分子立刻嚴肅起來,呈現出一種化學吸引性,像裝作在聊天侃大山的便衣警衛一樣衝過來,被稱作“白細胞的趨向性”。隻要有病菌侵入,白細胞便聚集到血管壁上,一個個伸出絲狀的突起,並漸漸構成“偽足”,穿過毛細血管壁。慢慢地,這“偽足”逐漸伸長且變得粗大了。大約幾分鍾後,白細胞便都脫離血管壁,遊向病菌感染部位;隨後,它們將病菌包圍起來,劃分“安全地帶”,使病灶與周圍組織隔開,將病菌或異物攝入自己體內。接著,白細胞的溶酶體係統合成多種水解酶物質,將被吞噬的物質分解,有時也會使組織連同侵入的病原體一起溶解,形成潰瘍和膿腫……

白細胞按照是否能被染色劑著色繼續分類,依據染料的酸性、中性、堿性,相應的粒細胞分為嗜酸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以及嗜堿性粒細胞三大類。其中,(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最多,在白細胞中超過一半的細胞屬於此類,中性粒細胞就是梅契尼可夫所命名的小吞噬細胞。至於巨噬細胞則來自於無顆粒白細胞中的單核細胞的分化和發育。在此我們繼續使用小吞噬細胞一詞,以免陷入過度專業化。

小吞噬細胞屬於終端分化細胞,它們已經徹底失去了繼續繁殖的可能性,其壽命短,大約在血液當中隻存在6~8小時,即穿出血管到達組織。在組織中巡邏糾察,對任何侵入身體的微生物進行圍追堵截,一旦它們吞噬了入侵的微生物,很快它們自身也會死亡,通常在外傷感染,傷口部分流出的膿液,大多就是由死亡的小吞噬細胞構成。因此,小吞噬細胞也經常被通俗的稱呼為膿細胞。

由於在正常人體的骨髓中隨時都存儲著大約2.5×1012個成熟的小吞噬細胞,因此,一旦發生感染事件,這部分“預備役軍隊”,會迅速動員進入血液,展開奮不顧身的保衛戰。

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侵入身體的外來微生物,都會被我們的“常備軍”剿滅。這樣的小戰鬥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多數情況下,因為事情很快“擺平”,根本驚動不了大腦,所以我們毫無覺察。

諾貝爾生理學獎1909年

獲獎者: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獲獎原因:對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內分泌“指揮官”甲狀腺

人物故事

崇高醫德之楷模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歇爾是瑞士傑出的醫學家,有世界甲狀腺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治療研究先驅之稱,並以崇高醫德而聞名於世。

無菌手術的創立者

在20世紀初,外科學從一門手藝轉變為一門正式學科,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部分,這得益於麻醉和無菌術的普遍應用。1865年,外科消毒法的創始人之一、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第一次嚐試使用石炭酸處理傷口,兩年後他在世界知名醫科學術雜誌《柳葉刀》上發表文章,指出細菌是傷口感染的因素,強調手術切口防感染的重要性,並駁斥了“傷口化膿對愈合有益”的錯誤觀點。到1892年李斯特退休時,防止傷口感染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瑞士醫生埃米爾·特奧多爾·科歇爾是這一理念的積極響應者。起初,科歇爾采用含氯的溶液進行消毒,後來還發明了石碳酸消毒法等多種消毒防腐技術,使成為最先提出無菌手術觀念的人之一,而這一觀念已經成為現代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要求。

1841年8月25日,科歇爾出生於瑞士伯爾尼,186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72年即成為伯爾尼大學的外科學教授,並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45年。科歇爾在外科的不同領域都有著重要影響,一些以他命名的醫學名詞至今仍在沿用,如對肩關節脫臼采用的Kocher氏複位手法,腸切除手術中經常用到的Kocher鉗,腹部外科中探查胰腺時翻起十二指腸的Kocher手法,等等……除此之外,在戰傷、骨髓炎、絞窄疝、椎體骨折、顱腦損傷和膽道及胃腸外科領域,科歇爾都是毫無疑問的先驅。

甲狀腺手術專家

然而科歇爾最重要的貢獻還不在於上述方麵。19世紀中葉,甲狀腺疾病在歐洲流行,尤其是在瑞士這樣碘缺乏的內陸國家。由於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甲狀腺的重要作用,因此對於腫大的甲狀腺往往簡單地徹底切除。但因為手術技術的局限,甲狀腺切除術的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40%以上!即便安全度過手術的患者也難免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聲音嘶啞、手足抽搐等嚴重並發症。種種不良後果使得甲狀腺成為外科手術的禁區。

科歇爾和他的老師畢羅什首先為改進甲狀腺手術技術作出努力。在科歇爾精湛的醫術技巧下,甲狀腺手術的死亡率從40%降至1883年的13%。到了1889年已經降至2.4%,而1898年這一數字更是降至令人咋舌的0.18%!

科歇爾自1872年破天荒第一次成功做甲狀腺切除手術,到1912年的40年裏,單甲狀腺腫的外科手術,就做了5000例以上,幾乎平均每年125例以上,每不到三天(含節假日在內)就做一次手術。在手術過程中,科歇爾的精細解剖使得操作視野幾乎沒有出血。科歇爾對甲狀腺腫和粘液水腫的外科治療,積累了無與倫比的豐富的臨床經驗,著有聞名世界的《甲狀腺疾病》,他因此獲得了190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科歇爾是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臨床醫生。在百餘年的諾貝爾獎曆史中,科歇爾也是為數不多的獲得這一崇高獎項的外科醫生之一。

沒有仁義之心不要學醫

科歇爾是現代醫學史上,被譽為最溫厚謙遜的醫學家。無論對什麼人,他從來沒有擺過架子。他親手動過手術的病人如果切口感染化膿,便要引咎自責,在查房時當著病人和下級醫生懺悔自己的過失,並且一定要說一句宗教用語:“我有罪”。

科歇爾說過,一個醫生人不謙恭有禮,語言粗暴,給人印象惡劣,不亞於魔鬼;而一個外科醫生若不精於所學,不忠於所事,則等於殺人的劊子手。因此他的看法是,“沒有良好遺傳,沒有良好家教,沒有仁心的人們,奉勸他們最好不要學醫!”

科普解讀

人體內的甲狀腺

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係統的一個重要器官,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它的作用主要是在神經的刺激後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於人體相應器官而發揮生理效應。甲狀腺激素是人體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雖然它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少,僅以微克來計量,但它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水電解質平衡以及維持神經、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等係統功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人體內營養糖、脂肪、蛋白質的合成都離不開甲狀腺激素的幫忙——體內所有器官和組織要想吃香的、喝辣的全靠人家啦。甲狀腺激素還可以促進人的生長、發育及成熟。神經係統是人體內的指揮機關,負責所有器官和組織的領導和管理,但這個“指揮機關”作用的發揮,也有賴於適量甲狀腺激素的調節。甲狀腺激素還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性,讓人精神抖擻,思路敏捷,充滿自信。可見除了你想找不痛快,這種激素是得罪不起的啊。適量的甲狀腺激素還是維持人體的“運輸大隊”——心血管正常運轉的所必需的物質,如同城市交道要道的交警一樣必不可少。甲狀腺激素還能促進胃腸的蠕動,增強對營養成分的消化與吸收,等等。

可見,甲狀腺在人體內管的事兒都是舉足輕重的、肥的、有油水的,但人家又不貪不占,值得信賴!是人體一刻也離不了的啊。

諾貝爾生理學獎1910年

獲獎者: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