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難看出,這對戀人,兩人彼此依賴、深深相愛,但是都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誰都想改變對方,誰又都改變不了自己。然而從兩人針鋒相對的話語裏,我們分明感覺到他們彼此的寬容、相知,我們會很真切地感覺到濃濃的愛意從他們的內心流溢而出。這段對話十分典型地反映出戀人間鬥嘴的特點:

一是目的的模糊性。戀人間鬥嘴一般並非要解決什麼實質性問題、作什麼重要決定,而僅僅是借助語言外殼的碰撞來激發心靈的碰撞,從而達到兩顆心的相知與相通。因而戀人們常常為一句無關緊要的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鬥得不可開交,局外人很難領會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二是形式的尖銳潑辣。戀人間的鬥嘴從形式上看和吵嘴很相似。你有來我有去;你奚落我,我挖苦你,毫不相讓。但與吵嘴根本不同的是:鬥嘴時雙方都是以輕鬆、歡快的態度說出那些尖刻的言詞,有了這層感情的保護膜,鬥嘴就成了一種隻有刺激性、愉悅性卻無危險性的“軟摩擦”,成了表現親密與嬌嗔的最好方式。不難想像,當含淚說出“起碼你比較該死,比較混蛋”時,臉上是帶著親切而頑皮的笑容的。如果換一種冷若冰霜的態度,那麼這句話就不再是鬥嘴,而變成辱罵了。

鬥嘴具有形式上尖銳而實質上柔和的特點,它就比直抒胸臆式的甜言蜜語有了更大的展示情人間真實感情與豐富個性的廣闊空間。在這種輕鬆浪漫的遊戲中,戀人間加深彼此的了解,增進相互的感情,同時也調劑愛情生活,使戀愛季節更加多姿多采。◇ 對教育而言:讚美比責怪更有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年齡限製、能力局限,當他們努力學做一些事情,以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時,雖然出於良好的動機,往往卻把事情做壞了。這時要學會用讚揚來代替批評。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善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實踐證實,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不好的事會減少。

李偉的女兒娟娟剛好6歲,很懂事,知道體貼人。一天,李偉下班後疲憊地朝沙發上一靠,一點也不想動,懂事的娟娟走過來說了聲“我給爸爸倒水喝”,便走進裏屋去了。突然“砰”地一聲,裏屋傳出暖水瓶被打碎的聲音。李偉急忙跑過去一看,還好,小娟娟安然無恙,隻是被嚇呆了,等著爸爸的“評語”。李偉沒有嗬斥孩子,而是溫和地抱起小娟娟安慰道:“好閨女,幸虧沒燙著。你現在還力氣小,咋能拿動這麼重的暖瓶呢,但我閨女真孝順,知道給爸爸倒水喝,等你長大後肯定是個大孝女。”娟娟聽到爸爸沒有批評自己做壞了事,反而誇讚她孝順,高興地說:“爸爸,等我長大後,一定好好孝順你。”

李偉處理這件事正是立足於了解孩子的弱點,繞開來讚揚了女兒的孝心,同時,也說明了孩子把事情做壞的原因,巧妙地解決了這件事,父女關係更加融洽了。若是孩子做錯了事,不問是非,一陣痛打或嗬斥,顯然是一種拙劣的方式。

台灣著名作家席慕容的《心中的彩虹》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到了三年級,席慕容仍然是不受歡迎的遲鈍學生,常常會逃學、說謊。有一次成績單發下來她是第三十五名,她在廁所裏用紙條貼上再用墨水塗改成第五名。她父親在客廳裏等著姐妹們交出成績單,兩個姐姐總是第一名、第二名,而當她兩手發抖地交出成績單時,她心裏很清楚在場的人都知道她在做偽,奇怪的是大家都很“糊塗”。兩個姐姐都“糊塗”地站在旁邊不言不語,父親“糊塗”地用很平和地口吻說:“老師怎麼把成績單搞得這麼髒?你明天問一下老師再告訴我,好嗎?”席慕容後來回憶說,她非常感激姐姐和父親的“糊塗”,讓她在第二天晚上心甘情願地向父親坦白了一切。

“糊塗”其實是一種教育藝術,它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涵養和智慧。為師者,應該多借鑒一些“糊塗”藝術。“糊塗”護佑學生自尊的人格如席慕容的父親,如果不可理喻孩子的“虛偽造假”,而是勃然大怒,當眾痛快淋漓地將女兒訓斥一回;要麼是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疏導一番,或許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甚至孩子痛苦淋漓的申訴,信誓旦旦的表白,確能給人立竿見影的奇效。但終究是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終究摘獲不了教育的甜美果實。席慕容的父親深知“被人尊重和信任的願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衝動”。不難推想,席慕容的健康成長,乃至在文學方麵的造詣,當然是離不開父親對她自尊心的善始善終的“糊塗”般的護佑的。“糊塗”給的是孩子驚醒的藥方、自省的平台、反省的窗口。席慕容父親的“糊塗”,給女兒的是關愛和自信。父親懂得,因為孩子的“過失”而遭受到訓斥,孩子的興趣可能一次次被抑製,意誌可能被一次次磨平,激情可能一次次被澆滅。教育應該讓孩子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讓孩子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使孩子對未來充滿幻想,對生活充滿熱愛。絕對不應該帶給孩子慘敗的記錄,帶給他們苦痛的經曆,帶給人生灰色的回憶。

人們愛聽讚揚的話,是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的需要,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正因為如此,家長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時要多用鼓勵少用批評,盡可能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讚揚,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

二巧做糊塗人

做人難,辦事更難。因為任何事情都是人辦的,要想把事搞通,必先把人搞定。所以,辦事的藝術也是處人的藝術!一個人若能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措置裕如地駕馭人生局麵,做到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的事,最後達到成功之目的,需要牢記一個“退”字。退是一種糊塗謀略,更是一種維係生存的手段。麵對千難萬阻,要順順利利地辦成事,不來點“糊塗”怎麼行!

◇ 平時多燒香

生活中求人辦事,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菩薩雖靈,也不會來幫助你的,因為你平時心中沒有菩薩,有事才去求,菩薩哪肯做你的利用工具!所以你想求菩薩,就應該在平時多燒香,表明你別無希求,不但眼中有菩薩,心中也有菩薩,你的燒香,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買賣。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對你有情,自然肯幫忙。

很多朋友都覺得、求人是一種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麼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馬拉鬆式的感情投資?這是十足的目光短淺,真正的求人辦事要早作準備,未雨綢繆,這樣的話,在急需幫忙的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所以糊塗學認為辦事要有長遠眼光,要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不計回報,這樣日積月累,留下來的都是人緣。這樣辦事時就能無往不勝。

我有一位朋友,曾擔任某公司的領導,每年年底的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的飛來,可是一次他因大病離任休養後,所收的禮物就隻有那麼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以往訪客來往不絕,而這年卻寥寥無幾,正在這心情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他任職其間,他並不是很重視這位員工的。可是來拜訪的竟然是他,不覺就使他感覺心裏暖融融的,過了兩三年後,我的這位朋友又回到原來的崗位,當然,很正常的他就重用並提拔了當初在他寂寞的時候來看望他的那位下屬。

人之可知遇與不知遇,要靠時機,時機的遲早要靠命運。你所識的人有沒有懷才不遇的?如果有,這就是冷廟。這個朋友,是個有靈的菩薩,原應該與熱廟一樣看待他,

時常去燒燒香,每逢佳節,送些禮物。他是窮菩薩,你送的禮物,務求實惠。雖然他不會還禮,一旦他日後否極泰來,他第一要還的人情賬當然是你的。他有還賬的能力時,你即使不去問,他也會自動還你。

哪怕他仍在坎坷中,你求他幫你辦事,他也一定會盡力去完成,且不惜乞援於人,以達到你的目的,而實現還人情賬的心願。所以,冷廟燒香,是有利而穩健的人情投資。

人情投資最忌講近利。講近利,就有如人情的買賣,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對於這種情形,凡是有骨氣的人,都會覺得不高興,即使勉強收受,心中也總不以為然。即使他想回報你,也不過是半斤八兩,不會讓你占多少便宜的。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須時常往冷廟燒香。平時不屑到冷廟燒香,有事才想臨時抱佛腳,冷廟的菩薩雖窮,絕不稀罕你上這一炷買賣式的香。一般人以為冷廟的菩薩一定不靈,所以成為冷廟。殊不知窮困潦倒的英雄,是常有的,隻要時機成熟,就能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平常朋友平常過。交朋結友,不可急功近利,友情投資,宜走長線,拜拜冷廟,燒燒冷灶,平時多燒香,哪怕是隻言片語的問候,亦是交友之道。

◇ 無事也登“三寶殿”

中國人串門子落座之後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實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子。會處事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平日很注意與人保待聯係——哪怕是一個電話也好,讓別人知道,他們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顯得太過功利主義,未免惹人反感。因此,糊塗學提倡平時多套交情,多找路子。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那日大家夥兒在怡紅院說笑,說起暹羅進貢的茶,大家都說不好,唯獨黛玉說吃著好,於是鳳姐就說她那兒還有,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派丫頭去取去。”鳳姐道:“不用取去,我打發人送來就是了。我明兒還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發人送來。”林妹妹說:“你們聽聽,這是吃了他們家一點子茶葉,就來使喚人了。”想想若不是鳳姐有先見之明,便貿然叫她做事,豈不更得罪了她?又或者,黛玉有一點不願意,隻推說身上不好,懶怠動,也就推得幹淨,誰也拿她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