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六
二十五日是出靈的日子,我祈求上天不要下雨。如果非要下,那麼就下雪吧。
天隨人願。第二天一大早,大雪紛飛。雪把一切都掩飾起來,一些司空見慣的東西顯得臃腫起來,空靈起來,甚至有些聖潔起來了。雪花急急匆匆地趕路,密密麻麻,迫不及待地落下。人在雪地裏待不過幾分鍾,就會變成雪人。
開始祭奠了。繁縟的程序減去了很多,但還是顯得有些繁瑣。跪在地上的人不堪重負,紛紛用手支撐著,樣子很痛苦。兩個姐姐大聲地哭著,配合著樂隊的節奏。幾天來,她們一直就這樣哭著,哭得有一搭沒一搭。村人嘻嘻哈哈地打鬧著,也難怪,八十多歲的人了,是喜喪。
父親的靈柩抬到村子中央的時候,二姐突然聲嘶力竭地哭了起來,她捶胸搗肺,哭得死去活來,幾個婦人拚命拉扯,被感染後也跟著流淚。
我沒有哭。
我覺得自己的眼淚在昨天下午已經流完了。
昨天下午,一直沒有看見哭的母親突然淚流滿麵。父親在世的時候他們的關係不是很好,母親常常嘮叨父親待她不好,甚至在生氣的時候詛咒他。父親一生平淡,母親跟著受了不少罪,作了不少難,因此母親的嘮叨是有道理的。父親年輕時脾氣不好,母親一嘮叨他就摔東西,家裏能摔的幾乎都摔了。後來年紀大了,母親再嘮叨他就忍耐,再後來他們就開始分居,父親住西窯,母親住中窯。
然而母親現在流淚了。母親說父親雖然幹不了重活,但每天的柴禾都是他弄,冬天的炕也燒得熱堂堂的,我們兄弟都不在身邊,父親這一走,誰來給她燒炕誰來給她背柴啊!
母親說了很多,勾起了我的回憶。父親一生善良,從不殺生,也沒與人打架鬥毆。但有一次為了我,他突然衝鋒陷陣,要與人拚命,把人家嚇了一跳;去縣城要經過洛河,漲水的日子河水肆虐,父親背著我踉踉蹌蹌往前走,幾次次被水打得站立不穩,但雙手卻緊緊地摟著我不放;砍柴的日子天還未亮,他準是不顧母親的反對背著我一同前往;趕集的日子父親舍不得吃飯,卻給我買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二弟老山前線參軍一個月沒來信,從不流淚的父親跑到大路上失聲慟哭……已經平靜的心突然澎湃起來,我忍不住淚如雨下,到後來實在控製不住,於是就跑到靈堂前大哭了一場。
今天,這個本來應該哭的日子,我作為長子,頂著紙灰盆卻沒有流淚。
七
雪紛紛揚揚地下著,把一切都覆蓋了起來。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村子經過,擺成了一條長龍。村裏有來往沒來往的人都來了,他們或拿著花圈,或扛著鐵鍁,到了墓地大家一聲喊,幾個人用力把棺木抬了起來,然後慢慢地挪進箍好的堂子(墓窯)裏。鐵鍁一陣舞動,很快就堆起一個大大的土包來。送葬的人把花圈靠在墳地上,隨著一陣鞭炮的喧囂,父親的葬禮便宣告結束了。
原載《海外文摘》
感恩的心
高 鴻
“生活就像洋蔥,你每剝開一層,就會流下眼淚。
快樂源於內心,
簡單讓人純淨。
我感謝
在我成長的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
不記得在什麼地方見過這首小詩,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銘記——母親風中的一縷白發,父親臉上的一絲笑容,朋友節前的一個短信,妻子手中的一件毛衣,女兒稚嫩的一聲呼喚……每每,都能讓我熱淚盈眶,不能自持!
一
我出生在一個“地主”的家裏,晚清秀才的爺爺畏罪自殺後,父親被掃地出門,流落他鄉。三十多歲才與逃難而來的母親成婚,有了二姐和我。父親一輩子沒甚出息,“地主”的顯赫成份讓他在村裏抬不起頭,記憶中他和大伯每天都在挨鬥,有時看著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可是回到家裏卻又活了過來,抱著我舉過頭頂,眼裏是慈祥而幸福的光芒。母親看著他身上的傷痕痛哭不已,他微笑著拉起母親,說孩他媽,你不要哭了,其實我已經很知足了!這輩子沒想到能娶上老婆的,有了你,又有了兒子,我受這點罪算得了什麼父親小時候學過樂器,家裏保存的一些古書、字畫都讓紅衛兵搜走了,被當作牛鬼蛇神付之一炬。唯有那件二胡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大隊裏要排樣板戲,父親被特赦做音樂伴奏。父親的二胡拉得很好,縣劇團曾請他去作過表演。夏日的晚上涼風習習,明月當空,父親會坐在門前的石頭上給大家演奏,姐姐音質好,於是就放聲歌唱,滿村子的人都會來聽。有時,我們姐弟兩個一個演李鐵梅,一個飾李玉和,一本《紅燈記》甚至能完整地唱下來。母親多病,不能下地勞動,父親一個人的公分根本養活不了一家人,我們因此常常挨餓,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沒有糧食。麥收了,父親背著一家人的口糧去縣城換玉米,這樣我們可以多吃一段時間。因為是外來戶,處處受村裏人的欺負,可是父親卻從無怨言,也不允許我們跟別人的孩子拌嘴。他把村裏跟他年紀相仿的人都高稱呼一背,這樣我們就得管村裏所有的大人叫爺爺奶奶,父親說你無論以後多沒有出息,甚至在外麵做官了,回到村裏還是小輩!是的,在那樣的年代,有誰肯收留兩個“地主”的兒子入戶,並且促成了逃荒母親和父親的婚事因此,不管誰家娶媳婦有喜事,父親都會去拉二胡湊紅火;誰家走了老人,父親都會去幫忙打墓;誰家蓋房子箍窯洞,父親會去作泥水活;誰家小孩晚上沒有回來,他會跟人家一樣著急,去溝裏尋找……我考上大學的那天晚上,父親請了一村子的人喝酒。回到家裏,說,娃呀,人要有良心哩!咱能有這個光景,全憑大家哩!一條村的人都是我們的恩人,到什麼時候你都不能忘啊!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二
母親是跟逃難的外婆來到陝北的。跟她一起來的,還有不到兩歲的大姐。那時全國正在搞大躍進,人們都在餓著肚子幹活。一路上很難要到食物,一天也走不了多少路程。她們來到我們村子時,大姐病了,四肢抽搐翻白眼,高燒不退,外婆不停地給她做法驅鬼,結果毫無作用,母親哭得嗓子都啞了。父親那天準備去縣城,一出村子就聽見女人的哭聲。循聲而去,在村邊的土窯裏,見兩個女人正圍著小孩哭泣。父親見孩子抽得厲害,摸了摸孩子的額頭,滾燙。說這樣下去可不行,母親像看見救命恩人一樣,撲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說他叔救我孩子一命吧!父親二話沒說,抱起孩子就走,來到了大伯家。大伯懂一些醫術,特別是一手銀針的絕活,遠近聞名。大伯給孩子紮了幾針,又服了些藥丸,大姐就不抽了,燒也退了。母親這時渾身已被汗水浸透,她跪下就給父親和大伯磕頭,拉也拉不起。大伯說孩子身體虛弱,還會有危險,你們不行就先在這住幾天吧。外婆感激不盡,於是一家三口就住了下來。隊長把大隊的飼養室騰了出來,特意安排父親晚上給騾子喂草。鄉親們給她們送來了棉被,並從本來就不寬裕的瓦甕裏舀出了白麵和小米,最後促成了這樁婚事。母親是個見過世麵的人,能剪會繡,誰家孩子剪衣服,誰家媳婦繡枕頭,誰家女孩繡鞋墊,她都樂於幫忙,在村裏人緣很好。奈何身子一直多病,很少下地幹活,日子過得很辛苦。記憶中母親是個愛幹淨的人,每天都要把窯裏收拾得幹幹淨淨,為給父親洗衣服沒少挨打,總能在米光麵盡的時候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吃的東西;衣服補了一層又一層,卻永遠幹幹靜靜。隆冬的日子常常一覺醒來,還看見她在煤油燈下忙活。父親從小有人伺候,長大後又打了十幾年的光棍,因此生活沒有規律,偏執易怒,經常動手摔東西,家裏能砸的,除了那把二胡,都砸了。母親因此常常垂淚,氣急了,就到姐姐家躲一段時間,卻又放心不下父親的身體,沒人找,自己就回來了。遇到我跟村裏的孩子淘氣,她總是拉了我就打,打完後抱著我痛哭。我上學的地方離家裏有三十多裏山路,每周回來拿一回饃,母親早早就守在村頭等我。有時不能回來,母親就會給我捎。母親擋住大路上的許多學生,人家都不願意背,她急得直哭,最後自己拖著帶病的身子把饃送來了。寒假的時候我們天天砍柴,砍柴要去很遠的地方,我因此常常回來得很晚。月明星稀的晚上,冷風萋萋,村子朦朧在一片神秘的氣氛裏,母親的聲音隱隱約約就傳了過來,象一陣暖風,驅走一身的疲勞和寒意。近了,我聽見母親急促的呼吸聲,才一天不見,她卻象一年沒見到兒子一樣,上下左右打量一番,非得讓我先吃一口饅頭再走。然後是一聲輕輕的哀歎,一些煩人的嘮叨,一番沒完沒了的安頓……夜深了,朦朦朧朧的感覺臉上有什麼東西滑落,母親坐在跟前,正在用手撫我的頭發——多少年後,我已經成家,回去的時候母親還要我睡在她的身旁,嘮叨那些二十年前的老話。睡夢中,她還是把我當成小孩子,替我拽上被角……她常說:“孩子,跟了你爸沒本事,讓你們受苦了!”一副深深自責的樣子。知道我回去,他們就會提前幾個小時在大路上守候,風雨無阻。那種激動洋溢在臉上,是別人所無法理解的。而當我要離去的時候,母親的眼裏就會溢滿淚水,父親的眼神有一些失落,送我出大門,我說回去吧!他們嘴裏應著,走了很遠一段路,一回頭,他們就在身後……
三
顯赫的階級成分使我的家一貧如洗,在塬上窮得出了名。因此我從小便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作什麼事情都很低調,不敢張揚。地主成分的我被破格推薦上了初中,給了我大展宏圖的機會。我的作文每篇幾乎都在全校巡遊,美術作品被縣文化館拿去辦個人畫展,一時成了學校的名人。高中畢業後,我回到了農村。村裏人都說我會象父親一樣在三十歲之前打光棍,沒有人相信誰會把自己的女子嫁給這樣的家裏,在我的想象中,今生隻要有女人相愛,便是萬幸,從來沒有奢望過要娶什麼樣的姑娘。我的一位女同學很愛我,卻受不了那樣的苦日子,在家裏的堅決反對下,她做了退步。妻就在那時在她的引薦下來到了我家。多少年後妻說她來家第一次的感受,說她當時想怎麼還有這麼窮的人——幾間破房能望見天,一席土炕能看見底!家裏除了牆上我畫的那些畫能吸引人,其餘就挑不出一件像樣的東西了。是啊,那時的家裏確實窮得可怕,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而妻的家是原上有名的萬元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農村,大家都普遍地窮,家裏能有吃有穿就很不容易,何況她家還有的是商店、磨粉機和拖拉機,因此她父親在我們那一帶是很有名望的。妻是家中的獨女,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家中五個男孩凡事都得讓著她。那時妻已二十出頭,是當嫁之年了,媒婆們張羅得能把她家的門檻踢塌,但婚姻的事父親讓她自己做主的,說不幹涉。當她最終決定跟我訂婚的時候,父親堅決不同意,說那孩子是不錯,可他家是咱塬上有名的困難戶——你去了怎麼生活!她說那家雖窮,可我選中的是他而不是他的家裏,一雙筷子一雙碗,光景是人過起來的,我不會後悔!父親阻擋了一陣,最後妥協了。從此,妻便深信是我的人了,她關了鎮上的門市,一心一意地籌劃著如何幫我家度過難關。我家的地裏從此多了一個勤勞的身影,風雨無阻。她把地侍弄得很細,把牲畜喂得驃圓,豬養得肥胖。夏秋的時候,她會動員了自己的兄弟來幫未來的丈夫家收割莊稼;冬閑的日子,她會跑到十幾裏遠的地方砍柴;逢年過節的時候,她會從娘家拿了蒸好的年糕和豬肉,全然不顧嫂嫂的白眼和村裏人們的非議。三年後,妻子嫁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