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為全麵反映大運河浚縣段的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旖旎的自然風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運河沿岸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和展望大運河沿線的美好前景,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進一步推動大運河的“申遺”工作,我們編輯出版了《流經浚縣的大運河》。從產生動議到截稿曆時五年,我們先後多次組織編著者沿運河(衛河)兩岸調研考察,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多次召開會議,對該書的編輯體例、版式設計、圖片、文字以及有關情況進行了研討、審定,分解落實任務,認真撰寫材料,精心拍攝圖片,現在,這部彙聚各方力量、凝結集體智慧的《流經浚縣的大運河》麵世了。
《流經浚縣的大運河》的編輯出版,自始至終得到了縣領導的關心和鼓勵,得到了運河沿線鄉鎮和水利局、旅遊局、城建局、交通局、民政局及縣誌辦領導及同仁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在該書出版之際,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給以圖片支持的龔偉、黃留臣、李成虎、吳文民、趙士傑、栗鬆嶺,封麵設計楊煤海、邵蕾以及參與編務工作的申光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大運河兩岸的幾位浚縣文化人,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希圖通過《流經浚縣的大運河》這部書,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盡一份綿薄之力。本書劉會喜著述了第一、二章,張富民著述了第三、四、五章,朱中月著述了第六、七章,馬金章、郭心田著述了第八章,馬金章負責全書統稿總纂。
浚縣有著十分豐厚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由於編著者受時間、空間、學識等方麵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