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保護運河珍貴遺產 打造特色文化名城(代序)

浚縣,是一座因河而興的文化名城,古衛河(隋唐永濟渠)南北蜿蜒穿過浚縣全境。浚縣城西挽衛水,南依浮丘,“雲溪燕語衛水舟”、“十裏城池半入山”,不僅具有中原城市山水園林特色,而且享有深厚獨特的曆史文化底蘊。1994年,浚縣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大運河浚縣段曆史悠久,文脈綿長。流經浚縣的運河是中國曆史上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浚縣運河在中國曆史,特別是在東漢、三國、隋唐曆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運河浚縣段在漢代稱白溝,隋唐稱永濟渠,宋元稱禦河,明代改稱衛河。由於它流經古衛國黎地(浚縣),又叫衛水和黎水。盡管其名字數度變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現在的衛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為北征鄴城袁尚,興建了“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的白溝水運工程。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為了解決北方的漕運和北征高麗的需要,廣征民眾依曹操所疏白溝故道開挖永濟渠。隋煬帝先後三次征高麗,百萬大軍及後勤供給主要沿這條水道北運,《資治通鑒》一百八十一卷記載:“發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今浚縣)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載道常數十萬人。”可見規模之大,通航能力之強。

唐代經永濟渠漕運河北儲糧,以餉京師。宋元時期,仍依靠此河進行水陸轉運,明清兩代,衛河航運延續不衰,常年舳艫河中雲集,不下數千艘。新中國建立後,經長期綜合治理,衛河航運一度興盛。在浚縣城西,可睹客輪啟航,漁舟撒網,木船揚帆,南來北往的船隻在碼頭裝卸貨物者應接不暇,汽艇鳴笛,纖夫打號,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大運河浚縣段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曆史地理方麵的因素,決定了浚縣在大運河曆史上的特殊地位。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詔建黎陽倉後,更顯黎陽戰略位置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曆史上與大運河浚縣段有關的重大戰事屢屢發生。如:曹操與袁紹黎陽之戰;後趙石勒破向冰枋頭之戰;晉、燕枋城之戰;前秦、後燕交兵枋頭;隋末兵部尚書楊玄感黎陽起兵;唐初李世民黎陽會集兵馬攻打徐圓朗等。

流經浚縣的悠悠千載運河水,慷慨無私地滋養了兩岸民眾。浚縣先民擇機逢時,臨河而居,繁衍發展。在浚縣,與大運河有關的地名達100多個,僅村、鎮、街名就有30多個。千百年來,大運河不僅哺育了浚縣兩岸人民,還催生了一顆顆璀璨的文化瑰寶,留下了一筆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名勝古跡遍布縣境。大伾山風景區是國家4A景區。景區內文物薈萃,廟宇林立,石窟造像、摩崖題記碑刻等400餘處。大伾山東側的大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及唐代千佛寺、宋代龍洞、明代摩崖石刻等10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