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善交篇:結交益友,拒絕損友
古人說過,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個人一旦當了領導,手上有了權力,“朋友”就會多起來,稍不留心,就回為“朋友”拖累,迷失了自己從政的方向,結果既害了自己,也禍及家庭。所以,領導幹部交友絕不隻是個人生活的小問題,而是攸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幹部形象的大問題,必須做到善於交友、謹慎交友。正如鄧小平曾經說過的,“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數、有度”。
友也者,友其德也。
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句下》,意思是,交朋友的原則,應當交的是品德。
孟子的原話是:“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意思是,與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紀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貴。交朋友,是結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靠的思想。
孟子的弟子萬章,曾向孟子請教交友的方法,孟子就向萬章說了上麵一段話。在這裏,孟子闡述了交友的原則:交友,應該“友其德”。一般的百姓應該這樣做,對於為官從政者,那就更應該這樣做了。
《世說新語》裏有一則割袍斷義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裏說,管寧、華歆原來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一起去求的學。在求學時,兩人一邊讀書,一邊參加勞動。一天,他們正在菜園子裏鋤草,說來也巧,地裏頭竟然被人埋藏了一塊黃金,鋤著鋤著,黃金首先被管寧的鋤頭給翻出來了。金子可是寶物,誰不想擁有呢?然而,華歆和管寧這對朋友,平時讀書養性,修煉道理,早已懂得了為人處世,要摒棄貪念,見了意外之財不能動心。平時,他們也以此相互勉勵,相互監督。所以,麵對這份意外之財,管寧就把它當做石塊一樣,鋤頭一撥,毫不猶豫就把它扔到一邊了。管寧後麵的華歆,也在用心鋤草,鋤著鋤著,很快也發現了那塊金子,他也知道是份外之財,不應該拿。但他還是經受不住金子的誘惑,將金子拿起來,看了看,爾後才扔掉。這說明,華歆的修為,要比管寧差上那麼一小段兒。
鋤完了地,他倆又回到屋裏讀書。這天,窗外傳來鳴鑼開道的聲音。原來一位達官貴人從街上經過,正乘著華麗的車馬,被一群人簇擁著,很是熱鬧,很是氣派。管寧就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聖賢之書。而華歆卻坐不住了,扔掉書本,跑到窗戶上朝外觀看,對這位達官貴人的威儀豔羨不已。直到車馬過去之後,華歆才餘興未盡地回到座位上。這時,管寧已看到華歆的本質,不想這樣的人為伍了,便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從今之後,已不配再做我的朋友了!”
在管寧看來,華歆貪財慕官,書白讀了,很難成為君子,所以不配為友。所謂割袍斷義和劃地絕交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
縱觀古今,像管寧這樣樂交德友的人士,為數並不少,當然,那些唯權是交、唯利是交、見財忘義而置道德於不顧的人,更是大有人在。如果交友不慎,不進行選擇,那些品位低下的人、唯利是圖的人,久而久之就影響了你。對於從政的人,如果交友不慎,更容易為自己埋下禍患。從現實生活中來看,個別領導幹部不正是被所謂的好朋友、鐵哥們兒拉下水的嗎?
有人總結說,當一個人擁有了權勢,第一撥圍上來的那些“朋友”,往往是不可靠的。這樣的話雖然說得絕對,也不乏一定的道理。當你有了官位,馬上過來圍著你轉來轉去的,自然有好朋故友,也有貧賤之交,但也少不了是專門奔著你的權勢而來的人。權權是可以交易的,權錢是可以交易的,權色也是可以交易的,權就是社會資源,在利益的驅動下,就會有有不少人趨之若鶩,那些奔你的權勢而來的朋友,遲早會想法利用你手中的權力,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那些真正的朋友,並不在乎你是否有權勢,也不會利用你的權勢,做令你為難的事。那些在你有權勢的時候,同你交的朋友是否可靠,要仔細掂量。掂量的方法,那是看你在沒權勢的時候,他是不是也願意成為你真心的朋友。如果是勢利之交,當你沒有權勢時,他們恐怕就離你遠遠的。古人講:“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隻有交友以德,才能友誼長存。
就說當今官場上發生的事吧。一些問題官員落網的原因,追根問底,都是被自己的朋友惹火上身的。落馬官員犯錯的理由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性,那就是都說自己交友不慎,交友過濫,以至於使得自己一步步陷入了違法犯罪的泥沼。例如,溫州市房產管理局龍灣分局原局長戴建華因涉嫌受賄、涉嫌貪汙走上了法院的被告席。他淪為階下囚,連他自己都覺得很“無辜”,因為在他的“朋友”眼中,他是一個“哥們義氣”很重的人。殊不知,正是這塊名為“義氣”的“遮羞布”,把他打落下馬。
當然,貪官獲刑,濫用職權是他們走向墮落的內因,蒼蠅不叮無縫燈,如果自己是枚好蛋,蒼蠅也就無從下口。從這方麵說,官員犯了罪,把責任推給別人也是站不住腳的。但是,不少貪官因為講了“哥們義氣”,就讓自己多了一次犯罪機會、一根上吊的繩子、一條判刑的證據。上麵提到的戴建華,非常看重“友情”,小到替“朋友”租個店麵,大到幫“朋友”以違章建築換取拆遷安置,他處處都像一名“老大哥”,事事替哥們兒操辦,對朋友極盡關心和愛護。而那些“哥們兒”也不虧待他,送禮送錢是斷不了的。他自己則認為是朋友之間的人情往來,非常正常,於是就坦然接受。正是這一點一點權力和利益交換出來的“人情債”,讓他陷入了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的犯罪泥潭。
像這位“熱心哥”淪為階下囚的教訓,對於領導幹部,特別是對那些“交錯了朋友”的幹部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鍾、一副“清醒劑”。這件事明確地告誡我們,人生是需要交友的,但交友是需要選擇的,和誰交友、怎麼交友,這是從政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意不得。隻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交什麼的朋友,淨化自己的“社交圈”,自覺抵製不健康的交友思想和行為,多交諍友,不交諂友;多交善友,不交惡友;多交學友,不交玩友,多交德友,不交酒友,才能有利於自己保持廉潔奉公的精神狀態,才能一塵不染和防微杜漸,確保在交友問題上不栽跟頭,不被“好朋友”拉下水,以至後悔莫及。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不僅是應當的也是需要的。對於手上掌握著公權的官員而言,切莫讓自己的權力成為交友的尺碼,成為被朋友利用的工具,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製訂一條交友的底線,處理好“公權”與“私情”的有關係。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第一種是正直的人;第二種是心胸寬廣的人;第三種是見識廣博的人。跟這幾類人交朋友,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才能對我們有益。孔子的幾句話,為我們交友指明了方向。
第一種是交直友。什麼是直友?直,代表著真誠而正直,就是心裏有什麼話直接說出來,使你知道我的所思所想,知道我對問題的看法。這樣直言相告的朋友,就是直友。朋友之間的交情是基於酒肉、利害,還是道義,就以此作為判斷標準。朋友如果“直”,就不會看著你犯錯誤而不管不問、不說不勸,也不會放縱或你同流合汙。而是直截了當說出來,提醒你,或者警告你。他決不會不好意思說,也不會故意不說,或者找各種借口來為你掩護。這種朋友就像鏡子一樣,透過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唐太宗在繼位之後,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裏就癢癢。這天,唐太宗帶著獵鷹和獵犬剛剛出發時,大臣孫伏伽匆匆趕來了,攔在馬的前麵說:“陛下在林中打獵,安全會成為問題,請不要貪圖一時痛快。”
唐太宗聞言,很到很掃興,耐著性子說:“我今日比較空閑,就想借機會出去走走而已。有這麼多人跟著,你還擔心什麼?”說完,又準備出發。
孫伏伽卻把馬的韁繩繞在腰間,跪地說道:“陛下要是堅持打獵,就從先老臣身上踏過去。”唐太宗大怒,說:“我一個堂堂皇帝,才打獵的主都作不了嗎?來人,把他給我斬了。”
幾個武士趕來把孫伏伽按住。孫伏伽麵無懼色地說:“我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毫不足惜。你要是想當昏君,就殺吧。” 唐太宗卻突然笑了,說:“我剛才是在試你的膽量,看來你還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好,今天朕就聽你的。”不久,唐太宗就封孫伏伽為諫議大夫。
納諍言、交直友,也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1951年,民主人士仇螯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直言共產黨執政後應保持清醒頭腦,正確對待工作中的缺點。毛澤東看後非常讚同,立即回信說:“您的話非常忠直,我們就需要您老這樣的諍友。”建國之初,一些愛國民主人士與黨的曆代領導人都結下了深厚友誼,成為值得信賴的摯友、諍友。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後不久走訪民主黨派人士時,說:真心誠意地歡迎黨外人士監督我們,不怕有人說錯話,就怕大家不說話。希望民主黨派做我們黨的摯友、諍友,經常就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古人雲,一個人有能直言相諫的朋友,就會保持好名聲。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隻喜歡和那些善於溜須拍馬的人交朋友,愛聽順耳話,不聽刺耳言,交這樣的朋友沒有一點益處,反而容易犯錯。
第二種是誠信、寬容的朋友。這種人說話算數,值得信賴,另外也心胸寬廣,不斤斤計較,容易與人相處。
戰國時期的藺相如,因為成功出使秦國,為趙國立了大功,趙惠文王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廉頗於是很不服氣,對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一天,藺相如外出,恰遇廉頗的車。藺相如立即命家丁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裏,給廉頗讓道。家人見此,覺得很沒麵子,埋怨說:“閣下,我們是因為仰慕您的為人和才識,才跟你幹的。如今,您的官位比廉將軍還高,卻懦弱膽小害怕他,這讓我們很失望。”
藺相如聽後,笑了笑說:“你們說說,廉將軍與秦王比,哪個的勢力更大?”大家都說:“當然是秦王了,秦王乃一國之主,而廉頗隻是我國的一個將軍呀。”
藺相如點頭說:“強大泰王讓天下諸侯都懼讓三分,我卻敢當麵責備他,我為什麼要懼怕廉將軍呢?我這樣做,是因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二人同在,如果我們二人不和,就會秦國以可乘之機,危害趙國啊。同國家安危相比,我個人受點恥辱又算得了什麼呢?”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耳朵裏,讓正直坦誠的廉頗感到臉紅,他立即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光著脊梁,背上綁了一根荊條,去廉頗府上賠罪。藺相如親自迎到門口,給他鬆綁。從此,廉頗與藺相如結為莫逆之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為趙國盡心盡力,使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
像這樣寬容大度的朋友,多結交,無疑是有益的。
第三種是結交學識廣博的朋友。你的朋友見多識廣,就能啟發你的觀念,增強你的才幹,開拓你的視野。每一個人的時空都是有限度的,心靈也容易受到片麵思想的影響,如果有一個既知天文地理,又懂曆史文化的朋友,跟你談論這些問題,講出許多難解的道理來,無疑是為你的生活打開一扇窗,幫助你突破自己狹隘的格局,成為一個閱曆豐富的人。一個領導幹部身邊有這樣一位有見地、有學識、有思想的朋友,無疑會起到鼓舞和激勵作用。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麵不衰,曆險夷而益固。
這句話出自三國諸葛亮的《論交》,意思是,建立在權勢和名利之上的交往,是難以持久的。有修養的人彼此深交而心靈相通時,就好比花木,溫暖時也不會多開花,寒冷時也不會改變葉子的顏色,能夠經曆一年四季而不衰敗,越經曆艱險越牢固。
真正的朋友,是“真金不怕烈火煉”的,平時雙方的交往平淡如水,看不出有什麼大事;可是,一到關鍵時候來臨,就顯示出其友誼的可貴。相反的,有的朋友是不可靠的,一旦兩人發生利益衝突,就會撕破臉麵,原形畢露,朋友就成為敵人。這種人,就是勢利之交。
朋友之交,貴在相知,貴在以誠相待,最忌諱以權勢、錢財作為交友的前提。那種用“勢利眼”對待朋友的人,曆來被人們稱為“勢利小人”,讓人避而遠之。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黃狗和一隻灰狗交上了朋友,它們相互擁抱,發誓一輩子在一起。可就在這時,一根肉骨頭被人扔在它們麵前了,隻見兩個“好朋友”立即停止了擁抱,閃電般撲向骨頭,爭得不可開交,還動口咬了對方。這就是那種見利忘義的勢利之交的寫照。
在封建社會裏,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隨處可見。據《史記·汲鄭列傳》裏記載:鄭莊和汲黯都是西漢建立之初的朝廷大官,地位顯赫,天天賓客盈門;可是,幾年後他們不受皇帝待見,雙雙失了勢,到他們府第拜訪的人就非常少,“門可羅雀”,甚至幾個月不見一個人來。於是,司馬遷就慨歎地說:“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像鄭莊和汲黯這樣的賢良之人,位高權重,得勢時,賓客無數;失勢時,無人來往,他們尚且如此,何況普通人呢?還有一位翟公,官至廷尉時,也是朋友無數,家裏熱鬧非凡,賓客天天來訪;然而,當他犯了事,被朝廷罷了官之後,昔日的那些朋友和客人一人也不見了。幾後,換了皇帝,翟公得到平反,官複原職,當年的那些朋友和客人,又重新登門拜訪,個個爭先恐後。翟公回想自己的遭遇,也感慨係之,揮筆在大門上題了聯句:“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這些官吏,用自己的親自經曆,給那些勢利之交做了很好的注腳。
唐朝有個李適之,曾經做過左丞相,職位在朝廷裏那是數二數三的。他辭官之後,結合自己的遭遇,寫了首《罷相作》:“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同時代的大詩人李白在《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一詩裏,這樣寫道:“一朝謝病遊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他們的詩,雖然風格不同,但表達的思想感想則是相似的,都是反映當時社會上的真情實景,即人得勢時高朋滿座,失勢時門庭冷落;位尊時一言九鼎,位卑時人不如雞。這是對人情冷暖、世道炎涼的控拆,也是對勢利小人們的鞭笞。
勢利小人,不論是對普通人,還是對領導幹部,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這樣的人,不管處在哪個部門或單位,一旦當道,一旦得誌,官場上就會烏煙瘴氣,老百姓就沒有安寧日子。所以,在任何情況下,我們要講究以義為重,以情為重,講誠信、仁愛、正義、謙恭,而不能眼盯著權勢,盯著金錢。
周恩來從小就厭惡那種家業興隆時門庭若市,家道衰落時無人問津的勢利社會,痛恨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可惡現象。無論處在哪個時代,身為何種要職,都是重親情而不為親人謀私,重情義而不拿原則作交易。“九一三”事件後,周恩來排除幹擾,解放了一大批靠邊站的幹部。在文革後期,為減少黨和國家的損失,他不顧病重,堅守崗位,繼續保護大批老幹部和知識分子。1969年的冬天,周恩來的秘書接到李富春秘書的電話,反應被打倒後的李富春家裏溫度低,他的身體不好,受不了,請總理幫助解決一下。周恩來得知此事,雙眉緊皺,出了“勢利眼”三個字,並吩咐秘書說:“做人啊,不能勢利,在別人倒黴的時候,更不能這樣……”
在這裏,周恩來所指 “勢利眼”,自然指的是“文革”時期的造反派。但是,在我們身邊,像這種看人下菜、落井下石的“勢利小人”其實處處都有。這種既存在於普通人中,也存在於官場中,隻是表現形式各異。
存在於普通人中的勢利小人,他們的表現多為對權勢的巴結和對利益的追逐,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見錢眼睜開,見官笑三聲。這些人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義感,眼裏隻有權和錢。他們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但彼此都是利用的關係,有利就用,無利就扔,既不會付出真心,也不會保持長久;自己有勢了,昂首挺胸,斜眼看人;自己沒了勢,就厚著臉皮去巴結別人。一旦達到目的,彼此形同路人。
存在於領導幹部中的勢利小人,除了具備上述普通勢利小人的特點外,還表現為在沒得勢時,尚有一絲人情味,一旦得了誌,就變了一副麵子。他們對底層群眾、弱勢群體擺出一副不屑的樣子,對普通群眾的正當要求,要麼熟視無睹、漠不關心,要麼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用“小人得誌”來形容就再也恰當不過了。
勢利小人的表現雖然不同,但本質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勢”和“利”作為自己交友和人際往來的目標和標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勢利為原則。為此,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擦亮眼睛。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
這句話出自南宋範曄的《後漢書?爰延傳》,意思是,和好人相處,天天都得到美好的教育;和壞人相處,就會每天都產生壞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