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禮儀 篇

禮儀是指一個人內在的藝術、文化、思想、道德素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人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形成的用來美化自我、完善自身、修身養性、尊重他人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標準和規範。切記:“當我邁出了家門,肩上便扛起了家庭的榮辱;當我邁出了校門,肩上便扛起了學校的榮辱;當我邁出了國門,肩上便扛起了國家的榮辱。” 一定要爭作“外顯有規,內涵有德”的文明中學生。

禮儀就是用最合適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尊敬。

禮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際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種各樣的禮儀規範,正確把握和外界的人以及交往尺度,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假如沒有那些禮儀規範,通常會令人們在交際中覺得措手不及,乃至失禮於人,貽笑大方,因此熟悉並掌握禮儀,就能做到觸類旁通,恰到好處地待人接物。

禮儀有助於塑造良好的形象。在社會交際活動中,一切都應該講究禮儀。例如交談講究禮儀,就會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就會變得優雅;穿著講究禮儀,就能變得落落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就能變得美好……隻要講究禮儀,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處理得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渾身都會充滿魅力。

禮儀的由來

禮儀作為重要的人際交往行為規範,它並非隨便憑空捏造的,也並非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遵守禮儀規範去開展社交活動。研究者們對於禮儀的起源,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可大概歸納為以下幾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禮”字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給神靈看,用於祈求福祉。“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可以從中分析出,“禮”字和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並非隨意而為,它是按照嚴格的程序,既定的方式來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製。”此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還有禮儀的發展曆史。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這個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本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維護法庭活動的秩序,把印著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每一個進入法庭的人,作為遵守的行為標準和規範。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延伸為“禮儀”之意,成了人們日常交際時應該遵守的準則和規範。

此處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無法離開社會與集體的,人和人在長期的交際活動中,慢慢地就會產生某些約定成俗的習慣,這些習慣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人和人之間的交際規範,當這些交際規範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而且同時被後人自覺遵守之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因定的交際禮儀。遵守禮儀規範,不但令人們的社會交際活動變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而且同時也令人和人在交往中更加具備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就這麼寫道:“表麵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際中,為了維護穩定秩序與和諧交際應運而生的。直到現在,禮儀仍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征和獨特作用。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是謂吉禮,冠婚之事是謂嘉禮,賓客之事是謂賓禮,軍旅之事是謂軍禮,喪葬之事是謂凶禮。五禮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反映了人和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表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朋、君臣之間的交際之禮;從體現人生曆程的冠、婚、喪、葬幾種禮儀,到人和人之間在喜慶、禍亂、喪葬時表達的慶祝、憑吊、慰問、撫恤之禮,應該說無所不包,這充分體現了古代中華民族的禮尚精神。吉禮居於五禮之首,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鬼神的祭祀禮法。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三個方麵,第一就是祭祀天神,也就是祭祀昊天上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天神。第二是祭地祗,也就是祭祀社稷、五帝、五嶽;祭祀山林川澤;祭祀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鬼神,主要就是春夏秋冬祭祀先王和先祖。凶禮就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喪禮哀悼死亡,用荒禮哀悼區禮,用吊禮哀悼禍災,用檜禮哀悼圍敗,用恤禮哀悼寇亂。這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禮儀的人的死亡,通過服喪時間來體現程度不一的傷痛;荒禮是對某個地區或者某個國家受到饑餓瘟疫的不幸遭遇,國王和群臣都采取減食和停止娛樂活動等措施來表達悲痛;吊禮是對同盟國或者摯友有死喪或者水火災害而進行哀悼慰問的一種禮節。各級貴族都能舉行這三種禮節。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略,城鄉毀於一旦,盟主國就要會同諸國,籌集錢糧補償那個國家的損失;恤禮是某國遭到外侮或者內亂,鄰國應該給予支持與援助。賓禮是接待賓客的禮節。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包括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就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指王者與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的時候舉行軍事檢閱,用以安撫民心;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用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建宮殿、築城邑、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一種界定國與國,私家封地和封地間的界線、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一種溝通、聯絡感情的人際交往禮儀。嘉禮的主要內容包括饗燕飲食之禮、婚冠之禮、射之禮(後衍生為“投壺)、賑幡之禮、賀慶之禮與優老之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了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事實上,禮儀可分作政治和生活兩大分類。政治類就包括祭天、祭地和宗廟祭祀,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照荀子的說法有“三本”,也就是“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之間,喪禮的曆史是最早的。喪禮對死者而言是安撫魂靈,在生者而言就成為了區分長幼尊卑、盡孝正倫的禮法儀式。在禮儀的建立、實施和完善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製(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們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無形的神鬼在操控,履行禮儀就是在向鬼神祈求福祉。所以,禮儀的起源就是鬼神信仰,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鬼神信仰的表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即標誌著禮儀發展已經步入了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和封建倫理道德彼此融合,即禮儀和禮教相雜,成了實施禮教的一個得力工具。行禮服務於勸德,繁文縟節粉墨登場。直到如今,禮儀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不管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禮儀,都成了無鬼神論的全新篇章,從而成為了現代文明禮儀。

禮節:不容忽視的人生所需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須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樣講呢?有沒有禮節是判定人和禽獸的標準(人性使然),亦是人類社會安定的基礎。縱觀當今社會,講求禮法並且具備賢德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才會頻頻發生各類摩擦和衝突,人們在相處過程中不但缺失了安全感,甚至有一種草目皆兵的危機感,社會秩序早已不成體係。

人群中是絕對不能少了禮節的。人和人交流情感,事和事維持秩序,國和國之間保持常態,都是禮節在其中周旋的力量。

不能忽視禮節的作用,我們現代人必須要認真地對待和學習。要不然步入社會後,免不了要四處碰壁吃虧,到那時候後悔已經沒用了。我們相信沒有人願意和沒有禮節的人打交道,失禮的背後就是閑言碎語,譏笑訕罵:“某人豈有此理、沒念過書、一點常識都沒有、粗俗不已、不近人情、難登大雅之堂、討厭死了、真可笑、離他遠點、不來往……”這一連串的名詞,對你的前途和將來的一切,都會產生非常負麵的影響。

禮節是一項不妨礙別人的美德,是一項恭敬他人的善舉,也是自己行通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如果我們可以在“克己複禮”上多下一點功夫,從自我本分做起,從一個小小的家庭做起,堅信這個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有禮。我們共同來期盼這一天的來臨。

一個人身心健康,不僅精力旺盛,心智健全更是本身具有某種魅力,這樣就有可能借此並結合其他條件走向成功。

人生的第一要事,就是要發展自己在人際中的公關能力,發揮自己的魅力,維持自己的成功優勢,保護自己心靈的純粹,為將來可能出現的一切事情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每一個人的神聖職責。

有些人很小心謹慎地保護家裏的鋼琴,使得鋼琴音律很準。但是卻不肯耗費精力去保護自身的魅力。其實,如果本身的魅力,這部活的樂器已經從根本上被損壞了,再想靠這部活的樂器來彈奏人生的樂章,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要想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第一個條件便是具備良好的與人相處的能力。一個人心中怎樣去設想她自己,她就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心裏的意念,都可由她自己表達出來。如果她立誌要做個非同尋常的人,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她就不能再有卑微怯懦的表現。一個人下定決心與周圍人保持良好關係,那麼,其魅力自然而然令人肅然起敬。

在各種場合中,處處可以看到一些人,過著不懂禮儀、不思進取的生活,可以說這些人生活在錯誤裏,有人甚至還受到不良作風和思想的影響、沾染了種種惡習,實際上在她們的心靈裏充滿著有害的細胞,難怪終其一生都無法展現自己的魅力和偉大的力量。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魅力的重要性,更要像保護一部無價的機器一樣保護自己的公關禮儀能力及魅力。

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使其能力發揮出來,這種才能就會失去意義。而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一定得有足夠的魅力被社會接受,並在人際中言行得體,禮儀周到,迎得人們的歡迎。如果一個人毫無魅力,那便幾乎無迭發揮出應有的才能。

有些作家的作品淡而無味,無法引起讀者的興趣,這往往是由於作者本身就沒有什麼魅力。一個演說家在講演時不能獲得聽眾的注意,也因為他的措辭缺少魅力。一個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能引起學生們的注意,也很可能是因為他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魅力盡人成就任何事業的基石,欲成就大事者,必先珍惜自己的魅力,也就必使公關能力成為一己所長才行。

無論做什麼,人都應當懂得,健康的魅力是成功的資本。

真正有魅力的人是他到哪裏都能讓人歡迎讓人快樂。不要認為歡迎是天生的,它絕對是需要經營的。一個人找到符合自己的特質以後,經過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以及自省和回顧,才具有自然、親切、智慧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