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數字化決定
(2006-07-13 15:24:44)
這段時間我想得比較多的一件事,就是到底要不要開個博客。
在此之前,我一直是較堅定的“不開”派。為什麼會改變呢?想想,還是不夠成熟罷(有一次作測試,本人的心理年齡居然比實際年齡小15歲!)加之最近遇到了一些不大順心的事,不願多說,又不得不說。這個時候就想,如果我也有個博客,能在上麵跟朋友們絮叨絮叨,可能會好些。但同時又顧慮:別人知道了會不會說,這家夥原來這麼脆弱啊!(或者“這家夥原來這麼幼稚啊!”)
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
記得我剛調進編輯部時,我的領導楊主任曾說,你這個人嘛,總結起來就是兩個特點,第一理想主義,第二優柔寡斷。我當時就震驚了,這麼準確?!
既然優柔寡斷,那還是用老方法來決定吧。即理出個1、2、3來,看看開博的理由充分還是不開的理由充分。這個習慣,師承我老爸。我曾經戲言,老爸是最早開始數字化生存的人。他凡事都能有根有據,說出個1、2、3。我繼承後,比較成功的例子是十年前的分房。那次輪到我時,隻剩一樓和七樓了。到底是要七還是要一,我在紙上列出了兩排數字。
一樓的好處:1、踏實,接地氣;2、兒子若在家裏淘氣拖凳子玩兒(當時7歲),不會吵到樓下的人;3、兒子上學方便,特別是早上時間緊,可以省去下幾十個樓梯的時間,4,我種花澆水時,不會淋到別人曬的衣服上;5,夏天涼快;
七樓的好處:1,清靜;2,視野開闊。
結果是5比2。當然我就選了一樓。在一樓住了8年,感覺很好,一點兒都不後悔。
好吧,那我就再列一次單子:
開博的理由:1、多個與朋友交流的平台。我發現現在朋友們似乎都很習慣網絡交流了,比之寫信打電話好像更容易些,更有意思些;2、迫使自己每天寫一些文字。其實我每天上網時間挺長,但是到處閑逛,或者玩兒遊戲,白白浪費了時間;3、可以比較係統的整理自己的作品。現在網上到處是我的小說散文,與其讓人家隨意拿去用,還不如我自己提供給讀者,免去一些差錯。4、可以直接聽到讀者對作品的反饋。5、生活會更充實;
不開的理由:1、好像追逐潮流,人開亦開,沒有個性。2、害怕不能堅持長久。3、害怕增添新的麻煩。
5比3。但是認真想想,不想開的三點,都屬於擔憂範疇,並不見得會發生。比如第一點,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就得了?第二點,堅持不下去就算了唄,半途而廢的人很多,我又不是開先河的;第三點可能會發生,發生再說唄。
這麼一想,就決定開啦。趁著兒子放假在家,還可以及時學習請教——盡管他並不讚同我開(原因不明)。為了混跡於眾多的博客百姓中,我特意模糊了名字。以後是否改,視情況而定。
數字化決定的結果,肯定還是數字化。所以,懷著三分興奮二分期待和一分不安,我來了,朋友們。
2006年7月13日
記錄
(2006-07-14 07:10:58)
今天是小侄女果果的生日。
果果出生的時候,我在場,她爹不在場。在非洲馬裏支援建設。正因為她爹不在場,我們幾個兄妹才齊聚醫院陪果果媽,也就是我兒子的二姑媽。
快要生的時候,醫生把我們攆出產區,我們就站在院子裏等。當時是晚上,從窗口傳來果果媽一聲聲的叫喊,喊聲穿透悶熱的夏夜,令人焦慮。果果媽16歲就去了雲南邊疆,種橡膠樹,8年後返回,美麗的臉頰上留下許多高原陽光的饋贈。生果果時已屬大齡產婦。
我們擔憂不已,我就給她寫了個紙條,大意是,我們都在你身邊,不要害怕,堅持就是勝利。讓護士遞進去給她,據說還是起了作用的。
其實我當時還隱隱的擔著另一份兒心:果果媽懷孕期間曾經口角生瘡。聽人說會影響胎兒。
後來果果終於哇哇墜地,我們衝進去看,是個很健康的女孩子,四肢齊備,五官全乎,當然也沒多出什麼來。遂安心。
果果出生時,我剛做了四個月的母親。所以果果和我的兒子杭杭是一起長大的。兩兄妹在一起玩兒,從來不打架。有一回杭杭新得到一把玩具槍,興奮無比,不停的比劃,還砰砰砰的四處“射擊”。果果害怕,哼哼唧唧地哭。杭杭立即將槍藏到身後,用另一隻手給她抹眼淚,安慰道:你不要怕,我不會用槍打小女人的。
嗬嗬,如今這兩個小人兒都進了大學,一個一米八,一個一米六八。讓人想起那句老話,隻愁生不愁長。生命的種籽一旦發芽,成長是如此迅速,衰老也是如此迅速。除了好好珍惜這個過程,我們還能做什麼呢?當然,還可以記錄。
這裏記錄果果一句妙語:小時候其父在農業廳上班,有人問她,你爸爸在農業廳是做什麼的啊?果果答,種飯唄!
種飯的孩子現在在電影學院,種藝術。
祝她生日快樂,種藝術快樂。
2006年7月14日
滯後的人生
(2006-07-27 22:16:20)
我這輩子,許多事情都是遲到的,或者說滯後的。沒辦法,生在“反右”年月,長在“文革”時期,能趕上改革開放已算幸運。其實,在17歲之前我還是正常的。17歲高中畢業很正常,可那時沒有大學可考,想被“黑色七月”折磨一下都不可能,隻好當兵。當兵幾年後再考大學,已經21歲了。於是從21歲開始,一切滯後。
21歲上大學,23歲學自行車(蓋因為青少年時期住在不能騎車的山城);接下來25歲大學畢業,27歲才結婚;再接下來,快29歲了才做母親,是當時產房裏年齡最大的;忙忙碌碌三年,31歲才第一次進藏(這在我們軍區算晚的);32歲才開始發表比較成熟的作品,有了些影響;一年後學電腦,已經33歲。(當然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麵看,跟其他作家比,算早的。)
兒子6歲時我帶他參加遊泳班,教練教他時我在一旁“偷藝”,所以35歲那年我學會了遊泳,雖然滯後,卻是我至今驕傲的事。36歲我開始上電視,頻繁出鏡,以至於電視台問我是否願意轉業去他們那兒做節目製片人;38歲那年我身旁出現了幾位女友(在此之前我的同事全是男人),她們教我化妝打扮、帶我逛商場,我從那時開始會化妝了,也認識一些名牌了。
40歲那年,我寫出了我的第一部長篇,這距我發表第一篇作品,已過去了20年;42歲時,我第一次做了“封麵女郎”,讓人汗顏的是,該封麵是《青年文學》;43歲時我學會了上網,注冊了自己的信箱和QQ。我有QQ讓很多人吃驚,這東西大概青春的色彩太重。也是43歲,我去駕校學開車,當然到最終會開,已遲到今年。
終於說到現在了,雖然我很不情願說現在的歲數,但那是明擺著的。我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就注明了出生年月,從未改過。我終於到了48歲高齡。在這個年齡,我做了三件事,一是開車;二是開博;三是學瑜伽。按常理說,這三件事都不是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所以我把它們列進了滯後的清單。
說了那麼多滯後,其實我還是自豪的,因為無論怎樣滯後,我最終都做了,都學了,都會了,沒有錯過。滯後隻能說明我做得偏遲或太遲,但不是沒做。我不想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機就放棄,隻要有可能去做,幹嗎不做?
既然滯後已成為我的人生常態,那麼就讓它持續到底。所以還有幾件遲到的事情我很想做:一是自駕車遠行,二是參加一次戶外運動;三是深海潛水;四是去西藏的珠峰大本營看日出;五是做一回義工。
我想在60歲之前完成它們。
60歲之後呢?還沒想好。也許是練書法(不過那原本是很多人老了以後做的事),也許是打麻將?這東西我至今不會。沒準兒等我60歲時,世上又冒出了很多新鮮玩意兒,我就去學那個新鮮的。
當然,有些事,或者說,有些人生遺憾,我想彌補已經不可能了,再努力也不可能了,得一直“滯後”下去,直到來生。比如,當個科學家,懂高科技的;比如,有副好嗓子或好身材,能唱歌會跳舞;再比如,去太空,去南極;還比如,回到青春年少的時候,穿著幹幹淨淨的白襯衣牛仔褲,剪個直短發(這是我的年輕意想),重新走進大學校園……
貪婪啊,請各位原諒我的貪婪吧。
難道你們不想?
但是來生難料,還是趕緊抓緊時間在此生“滯後”吧。
2006年7月27日
不曾發生
(2006-08-04 15:37:10)
今天早上6點,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突然將我吵醒,等我抓起聽筒時,它斷了。打開燈一看,廣州電話。不知是哪個廣州糊塗蟲打來的,肯定是打錯了。這下好,提前將我喚醒。6點,比平時早了一個多小時。忽然想,既然醒了,何不起來開車出門,去三聖鄉?八一節那天,我們編輯部曾去三聖鄉看荷花,但因為是下午,太陽太猛,拍出來的荷花不夠靚麗,也不夠柔和。若現在去,一定會漂亮許多。早上的陽光多美啊。
於是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出門,開車上路。
街上車不多,人也不多,噪音和灰塵都比平時少。我得以關掉空調,打開車窗,讓自然的涼風灌進車內。這一個夏天,我都沒有開過車窗,實在是街上太吵太亂了,影響心情。
打開CD,傳出兒子的歌聲。歌聲在晨曦裏顯得格外有活力。
我將車速逐漸提快,穿過下川隧道,向東飛馳。沿錦江出城。一轉眼到了合江亭,再往前,看到了江對岸的老川大校門,還有相距不遠的望江樓。望江樓讓我想起那個著名的沒有下聯的詩句: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
中國人真是很喜歡玩兒文字遊戲,很會玩兒文字遊戲。有些文字遊戲玩兒得讓你歎為觀止。那工整,那恰到好處,簡直如神造。比如那個與我名字有關的對聯:
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字與字息息相關,詞與詞息息相關,上下句也息息相關。簡直是……不行,一說到這些人精寫的東西,就顯得我特別笨,誇都誇不出花兒來。
再說一個與我博客名字相關的對聯,在我們西湖邊上:
卷簾相見 夏日清風冬日日
推牖而入 前山明月後山山
雖然沒有前一個那麼精到,但更有詩境和畫意。我很是喜歡,加之裏麵含了我的名字,所以常用其(“前山明月”)作網上的名字。
離開錦江我向北繼續前行,很快經過了我母校的大門。當年我在那裏讀書時,這個大門處隻是很小一個小門,從那個小門出來,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小土路,土路兩邊常有附近的菜農挑著膽子來賣菜,川師的教職工們就在那裏解決生活問題。再走兩步,就是農村的廣闊天地了,菜地和莊稼地坡連著坡,期間散落著一壟壟竹子,竹子掩映著一戶戶農家。我常常逃課,跑到那些地裏去傻坐。也曾到那些農家去買花——當時那裏的農民就喜歡種花,但還沒有發展到如今這樣的專業和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