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圓融變通——中正之道與靈活辦事堅持原則,更要靈活(1 / 3)

第八章圓融變通——中正之道與靈活辦事堅持原則,更要靈活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論語·陽貨》

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他。他就送給孔子一隻乳豬。孔子等到他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他。不巧和他在路上相遇了,他對孔子說:“來!我和你談一談。”他接著說:“自己藏著一身的本領,卻聽任國家一片迷亂,這能叫做仁嗎?”他自問自答說:“不能。自己喜歡做官卻屢次錯過機會,這能叫做智嗎?”又自答說:“不能。時光在流逝,歲月不等人啊。”孔子說:“好吧!我準備做官了。”

讀《論語》不能不體味孔子的通權達變思想,這一思想體現在求仕、幹祿、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等諸方麵,以及政治製度改良、曆史人物之評判等領域。研究孔子的通權達變思想,對於正確把握孔子思想之全部具有重要意義。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變通,這可能是幾千年儒學中庸的浸潤使然。陽貨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很能左右季氏的決定,為人陰險,是個典型的小人。公元前535年,也就是孔子17歲那年,季氏大擺筵席宴請士人。剛辦完母親喪事、腰上還係著孝麻的孔子,為了證明自己士人的身份,戴孝前往參加季氏的宴會。令人很不愉快的是,當時陽貨把守住宴會大門,看到孔子竟然也想參加宴會,便哼一聲,陰陽怪氣地說:“季氏宴請的是士人,可沒宴請你呀!”孔子吃了個閉門羹,非常鬱悶,但也沒辦法,隻好靜靜地回家去了。回家之後,孔子更加發憤學習,很快就成了學識淵博、聞名遐邇的名人。在大家都開始敬重他的時候,陽貨又厚著臉皮跑過來巴結。

陽貨這人架子大,不想低三下四親自去請孔子,而是想讓孔子來拜訪他。而孔子根本就不理他這一套。於是,陽貨送給孔子一隻烤乳豬,根據當時的禮節,大夫送東西給士,如果士沒有親自在家領受,就得回拜還禮。孔子也很聰明,想趁著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回拜,這樣既守了“禮”,也沒得罪陽貨。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們倆不巧在路上碰到了。陽貨自問自答,要孔子出來做官,其實就是想要利用孔子的名望。孔子如果當麵拒絕了,肯定是給陽貨難堪,或許還要麵臨殺身之禍。於是孔子就敷衍了他一句:“好吧,我準備做官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孔子並沒有做陽貨的官,早早離開魯國了。

這件事孔子給我們一個啟發:要有原則,更要靈活,這正是變通之術。同時也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權達變的思想。原則是必須堅持的,但不知變通,刻板地死守原則,就會把原則變成僵化的教條。正如孟子對孔子的讚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從速則速。”隻有“義”是唯一的標準。所以,孔子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聖人。

〖〗經為原則,權為變通。平常要按照常規做事情,叫做守經,非常時期,就要有突破性的做法,叫做權變。權不離經,如果你一直變,變到連原則都變掉了,就成了離經叛道,是違反原則的,這不叫變而叫反。〖〗〖〗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規定怎麼幹,也沒規定不要怎麼幹,隻要合理恰當,就可以幹。”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采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度,隻要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後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這也是“要有原則,更要靈活”變通之術的具體表現。

孔子一生遭遇險境與侮辱,卻每次都能死裏逃生,並化解侮辱為動力,歸根到底在於他不死要麵子、不死板,是一個極懂得變通的人。

有一次,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十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喝不上。學生子路偷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管肉的來路不明,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來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是怎麼搞來的,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在與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氣呀!”

傳說,孔子當年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弟子去向當地富人求食。富人一聽是孔子的徒弟在討飯,就寫一“真”字,讓他說是什麼字。弟子一看說是個真字,可是富人堅持說不對,不給食物。孔子聽弟子一說就去了,說:“直八。”富人連呼:“厲害厲害,果然是大師。”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嗎?孔子說,“認真,認真我們就不該討飯了,現在就是認不得真的時候啊。”

還有一次,孔子與弟子雲遊於鄭,被反對儒學的一個權貴抓住,要求他們立刻離開鄭地,並且保證再也不傳授儒學,不然殺頭。弟子都很為難,隻見孔子毫不含糊地當場保證,而後立刻上路。但當他們一離開鄭,就馬上著手進行講學事宜。弟子很不了解地問老師:“老師不是教我們講誠實信用嗎?既然已經保證了不再講學還——”孔子啞然笑了:“請問儒學有沒有錯?沒有,那麼鄭人的要求就是無理的,對無理之人就應該用無理的辦法,那與無理之人約定就不必認真了。”〖〗商鞅思想言論《商君書》中有一段名言:“聰明的人創造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製裁;賢人改革禮製,而庸人受禮製的約束。”說的也是有原則的變通。

孔子講授儒家學說,不是拘囿於死板的說教而是靈活運用,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誠信為本,講究君子之風。但是不該講、無條件講的時候他決不死要麵子活受罪,可謂達到了高度民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絕佳統一。所以他是閃耀兩千多年的聖人。

“亞聖”孟子也提倡靈活變通,反對“教條主義”,他說:管理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樣言必信,行必果,要看那樣做是否適宜,錯了就要改,對的就要堅持。否則情況變化了,那就會重犯“尾生之信”的錯誤了。

古代一個叫尾生的男子與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尾生先到了,在那裏等。結果女子沒等到,卻把洪水等來了。水位越來越高,久久不去。尾生為了不失信於人,便抱著橋柱子繼續等,直到最後被活活淹死。

姑且不論那個女子的問題,單就尾生這個人的做法實在是愚鈍的可以。這固然倒是守信了,但並不合乎道義,盲目守信頗為不值,死得冤枉。

自古以來,人們就很重視變通,並運用變通智識擺脫了各種不利局麵,取得了種種成功。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如果一味地剛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惡如仇,不僅待不好人,處不好事,自己也將受到傷害。所以,有時候來一點虛與周旋應付應付也未必就是老於世故,圓滑取巧的問題。關鍵是要看你對什麼人,處什麼事。如果毫無原則地一律虛與周旋,那當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如果我們運用虛與周旋的智謀去對付邪惡者,並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讚賞的事了。

變通之法就像古語所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處理各種事物時都要能夠做到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因地製宜,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甚至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

現實世界是一個變化莫測的社會,如果一個人不能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勢必會落伍,甚而處處碰壁。反之,一個人能夠識時務,當隨就隨,遇事善於靈活變通,擇勢而為,那麼他必能在社會中遊刃有餘。隻有善於變通,勇於擇勢而為,才能更好地適應於當今這個競爭異常激烈,對人們智商要求越來越高的偉大變革時代的社會需要。〖〗美國前首富保羅·蓋帝說得好:墨守成規乃成功的絆腳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質上流著叛逆的血。〖〗〖〗

聰明人更要會裝傻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顯得很聰明,在國家政治黑暗時就裝作愚蠢。他的聰明,別人可以趕上;他的裝作愚蠢,別人無法趕上。”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君子,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法則,我們應該學會去運用。

古人多有“淡泊”之心,尤其“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之類。隱於“市”的有才有德之人,以“裝傻”迷惑皇室朝廷。這種人不甘做朝廷的“奴才”或“幫凶”,也不甘心被朝廷以忌才之念而被誅殺。皇室勢力之大,無所不在。俗話說:“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因此,大凡真正的隱士,往往隱於鬧市街區,以外露的“傻”,來隱其身,避其禍,勵其誌。

春秋時代衛國的大夫寧俞,諡號武,尊稱為寧武子。寧武子曆經衛文公、衛成公兩朝,兩個朝代一個政治清明,一個政治混亂,而寧武子都能安然地做衛國大臣。孔子說寧武子在國家太平時節,便顯得很聰明;在國家昏暗時節,便表現得很愚笨。孔子歎道,寧武子的聰明,別人趕得上;寧武子的愚笨,別人就趕不上了。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我們常用“愚不可及”來批評、挖苦蠢人蠢事,可讀了《論語》這段話,才知“愚不可及”其實是語帶褒義的。孔子這裏說的寧武子的“愚”,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聰明,是大智若愚。個人聰明能幹,在環境好的情況下,可以盡力發揮;可在環境惡劣時,如果聰明過分顯露,就可能招來嫉恨、打擊。這時把聰明掩藏起來,表現得碌碌無能,就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從而減少外界的阻力,不露聲色地做些踏踏實實的事。這是一種智者處世策略,沒有一定的修養是難以做到的。

身處不利環境,以“愚”處之,不失為明智之舉。但也有許多人不懂得這一處世方法,不看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一味耍弄聰明,結果惹禍上身。楊修就是一例。

楊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位主簿,就是秘書一類的官。楊修這人非常聰明,但不懂得該收斂時需收斂,特別是在曹操這樣一個嫉妒心、猜疑心極強的上司手下做事,更需要“守之以愚”。但楊修卻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三國演義》語)。

一次,曹操視察一新建的花園,什麼也沒說,提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活”字,就走了。旁人都不曉得曹操是什麼意思,也許有人曉得,卻裝傻不說。楊修卻顯聰明,說:“門內添‘活’字,是‘闊’字。丞相是嫌園門太寬了。”於是重造花園門。曹操再去,見門改了,便問是誰猜出了自己的字謎。左右說,是楊修。曹操嘴上誇了幾句,心底裏卻很不舒服。

又有一次,有人送來一盒酥,也就是奶酪類食物。曹操接下後,便在盒蓋上寫下“一盒酥”三字,放在桌上。楊修見了,便取過勺子,自己吃了一口,又讓別人吃。曹操問楊修,怎麼敢動我的奶酪?楊修說:“盒子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豈敢違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又誇楊修聰明,心裏卻又添了幾分厭惡。

這樣的事兒多了,使得曹操越來越不能容忍。後來有次在外征戰,形勢不利,曹操想退兵,又心不甘,硬挺著。這時執勤官來請示今晚軍中口令是什麼,曹操正在吃雞,便隨口說道:“就定雞肋。”口令傳下去,楊修便開始整理行裝。旁邊的人很奇怪,說,又沒下達撤退的命令,你為何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正在猶豫,我看是要撤退了。早作準備,免得到時慌亂。”楊修這一說,其他人也開始做準備了。這事讓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不能容忍小小主簿竟比自己還聰明,便以惑亂軍心罪,將楊修殺了。〖〗因為他很聰明,才能裝出糊塗來。徹底成為糊塗人,要有足夠的智慧。

——(英)莎士比亞

楊修實在是聰明過頭了。他在妒忌心極強的曹操麵前顯示自己的高明,結果把命也送了。孔子說,寧武子“其愚不可及也”,楊修類的聰明人應當學學寧武子的“愚”了。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惡劣的環境裏表現得“愚”,不是向環境屈服,不是真的渾渾噩噩,更不是改變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而是以退為進,以愚守智,不去做無謂的犧牲,不去授敵以柄,是麻痹敵手,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如果想著自己反正是完了,從此混日子,苟且偷生,那就真是太愚了!沒有信念和操守的支撐,就可能真愚下去。而沒有大智慧,也就不會韜光養晦,就可能因不能忍辱負重而遭到惡劣環境的重壓,直至被摧垮。

現實生活中,大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是正常的,寬鬆的,清明的,但也難免遇到小環境不好的情況。比如,有的單位人際關係很複雜。這種情況下,你不妨“愚”一些,不去說三道四,不鋒芒畢露,不四處樹敵,不卷入人際是非中。實在不行,三十六計走為上。

〖〗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隻有既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明)呂坤〖〗〖〗再比如有的單位風氣不正,你也不可在未弄清情況的時候就隨便議論批評。你盡可以在下麵冷靜觀察。如果真發現了壞人壞事,也不要硬碰硬,小心打草驚蛇,可以通過有利於保護自己的渠道舉報。借用台灣作家劉墉的一句話:“我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在惡劣環境裏既堅守正義,又保護自己。

一個朋友,正直,疾惡如仇,對單位裏某些人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看不下去,便憑著一腔熱血,給上級機關寫舉報信,落款直署自己姓名,說是男子漢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結果這舉報的事兒不知怎麼搞的,傳到了那幾個被舉報人的耳朵裏,他們也知道了是誰舉報的,於是開始打擊報複他,反給他栽了不少贓。後來雖然上級查清楚了誰是誰非,他也沒少受審查,弄了一肚子氣……

這個朋友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媒體曾經報道過有的舉報人,由於鋒芒畢露,不能以“愚”來保護自己同壞人壞事作鬥爭,結果被壞人整得家破人亡。他們的勇氣固然值得稱道,但他們不講究鬥爭策略的做法,也實在讓人惋歎。

以上所說,是在惡劣環境裏,在麵對比自己強大的惡勢力時,“愚”可以作為一種保護自己、與敵鬥爭的有效手段。這時的“愚”,其實是裝愚,是聰明的表現。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平日處世做人時,也不妨“愚”一點。這個“愚”,是相對於為名利而工於心計、動歪腦子占小便宜以及好炫耀賣弄一類的“聰明”而言的。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鬥爭要講究策略,辦事講求方法。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生存,一個種群要在自然界生存,都需要生存的策略。我們要學會用策略保護自己。做人處世,難得糊塗。人的弱點,就是在為個人的謀劃上太聰明,結果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如“愚”一點,糊塗一點,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去總想走歪門邪道,不為名利地位操心勞神,吃點虧也無妨,把利益權位都讓給人家,但求心裏安穩,並不希望人家事後報答。如能做到這樣,我們就能減少許多煩惱,就能擁有一個即踏實又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