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規劃——為人生點亮一盞明燈成大事當先立大誌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奪去他的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剝奪他的意誌。
古人非常強調和崇尚立誌,認為人一生必須要立定誌向。管理學有個觀點:目標越明確效率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說,誌向使人生更加有效率,更有意義。有了方向,而且朝著這個方向不停努力,可以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就感。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千萬軍馬中奪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這是“三軍可奪帥也”;嚴顏寧死不屈,麵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投降將軍。”這是“匹夫不可奪誌也”。帥可奪而誌不可奪,士可殺而不可辱。
一個人,隻要他真有氣節,誌向堅定,“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了。這種寧死不屈“匹夫不可奪誌也”的英勇事跡,可歌可泣,在曆史上不勝枚舉。〖〗文天祥有一句名言:“男兒千年誌,吾生未有涯。”誌氣,是成就這一切的關鍵!蘇武甘願放羊,也不願背叛;朱自清貧病交加,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古今中外,多少有成就的人不都是為誌氣而活嗎?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公元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麵,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他毅然臨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嚴重的挫折,最後他被敵人活捉,在監獄裏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正氣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隻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並寫下《過零丁洋》以明誌。
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讚頌的“正氣”的勝利。文天祥明確遵循“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隻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這就是他的“為人之誌”。
“匹夫不可奪誌”。為什麼文天祥能夠經曆三遭貶謫,兩舉義旗,忍受三年被囚之苦,而堅守其誌呢?讓我們看看他小時候的故事,就都明白了。
文天祥從小就有著明確的讀書目的,那就是為了救世和報國。他的父親文儀常對文天祥說:“自從大宋朝廷南渡後,國勢日漸腐敗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發展和強盛起來,他們滅西夏,占高麗,又吞並了金朝,雖然目前內部有些權力之爭,但遲早是會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要學好本領,為國效力呀!”
文天祥的父親最喜愛竹子,他在院落內外栽了許多翠竹, 還給書齋起名“竹居”。他還經常親自修整竹園,有時還畫上幾幅畫或對翠竹吟上幾句詩,他的生活中離不開竹子。同時還經常與文天祥兄弟談論竹子的功用和性質,用以啟示他們做人要正直和堅強。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宋)辛棄疾〖〗〖〗一天,上完新課,麵對窗外的綠竹,父親突然發問:“竹之功用可謂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謂高尚。你能說說它的品格嗎?”
“竹子無論在山地,還是在平原都能生長,它不要求很好的種植條件,” 文天祥一麵望著院子裏的翠竹, 一麵從容地說著,“然而竹子質地卻很堅硬,不管風吹,還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從不肯低頭彎腰!”
父親越聽越高興,把文天祥領到屋外竹林旁,指著竿竿修竹說 :“我生來最喜愛竹子,原因就在這裏。竹子有那麼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們給予什麼,它質堅、幹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幹可斷而不可改其直。我認為做人也需要這樣 。”
“您放心吧,我一定像竹子那樣去做人,要為人們辦更多的好事、實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惡勢力,絕不低頭彎腰,絕不變節。”文天祥握著拳頭,堅定地對父親說。
文天祥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俎豆,萬世楷模”,都是因為他從小就立下浩然遠誌,要救黎民於水火、支大廈於將頹、挽狂瀾於既倒。如果沒有早年所立之誌的引導,肯定成就不了他的千古英名。
孫權未滿20歲即繼承父兄基業爭雄江東,但他並不滿足占有東南半壁江山,盡管他對陣的是擁有“臥龍”諸葛孔明、五虎上將的劉備,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於去拚,敢於去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始終牢記少年時的誌向:“須知少日拿雲誌,曾許人間第一流。”這就是他貫徹一生的“誌”,他追求的是“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最終使得一代梟雄曹操也不能不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誌當存高遠。
—— 諸葛亮所以說,成大事者,需先立大誌。因為人的行動總是被意誌、理想決定和支配。意誌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和動力。有了高遠的意誌,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遠離腐敗和墮落的陷阱;有了高遠的誌向,把國家的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誘惑,廉潔奉公,堅守誌向,無欲則剛。正所謂:治天下者,必先立其誌。正誌先立,則邪說不能移,異端不能惑。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這句話強調的正是立誌和守誌的重要性。守誌就是必須堅持對所立之誌的一貫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誌,要持之以恒。守誌雖然重要,但立誌是守誌的前提,是守誌的基礎。立下大誌,不一定可以成大事,甚至是很少人能成大事,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曾經立過大誌。讓我們遵照先賢們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誌,立誌守誌,方能成大事!
成功人生需要規劃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於研究學問,三十歲時懂得依據禮立足於社會,四十歲時不再迷惑於感情用事,五十歲時懂得了萬事者有天命,六十歲時能聽進各種話而不生氣,七十歲時能做到隨心所欲而不會越過規矩。
唐代詩人李賀,與李白、李商隱並稱“三李”。他在少年時就以詩才受到韓愈等大家的賞識。他才華橫溢,可惜年僅27歲就去世了。他在《致酒行》中寫道: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這幾句詩,寫出了一個少年從迷茫、彷徨到覺悟、振奮的心理變化。他高聲宣布:少年壯誌淩雲,決不頹廢悲歎!
今天,許多人在李賀這個年齡,還依賴著父母,當“小皇帝”,隻知道去麥當勞、去網吧,還不知自己一生的目標是什麼。或沉迷於物質享受,追逐時髦,或迷茫空虛,找不到人生的坐標,讓大好的青春時光白白流逝……
你準備怎麼渡過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呢?你的人生規劃又是什麼呢?
孔子用簡單的幾句話勾勒了自己的一生,從中也大體顯示了一個成功者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少年時代發憤學習;30歲左右成家立業;40歲前後應該有堅定的信念;50歲上下要明白世上的人情世故和必然趨勢;60歲時要對各種意見都能正確地理解和對待;70歲時對社會的規矩運用自如,精神煥發的進入自由王國。
人生規劃,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從國家領袖到平民百姓,從百歲老人到青年少年,都離不開人生規劃。眾多成功者的經驗證明,人生是需要設計的,人生是可以設計的,有無人生規劃對於一個人一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極為重要。有人生規劃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一般都有很好的人生規劃。沒有人生規劃的人如同斷線的風箏、折了帆的船,一般來說是難以成就大業的。每個人都應該抓緊時間,早早建立自己的人生規劃並付諸於實踐,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生沒有設計,你離挨餓隻有三天。
——徐小平大學生孫鴻偉寒假回到農村的家裏,父親正在爐邊打鐵鉗。他一邊幹活,一邊詢問兒子的大學生活情況。孫鴻偉說,沒勁。父親聽了沉默半晌,然後用他粗壯的手操起一把大鐵鉗,從火爐中央夾起一塊燒紅的鐵塊,放在鐵墊上猛錘幾下,隨之丟入身邊的冷水中。“哧”的一聲響,水立即沸騰起來。
父親說:“你看,鐵是熱的,水是冷的,把鐵扔進水裏,水和鐵就較量上了。水呢,想使鐵冷卻;鐵呢,想讓水沸騰。人生就像這盆冷水,你好比這塊熱鐵,如果你不想讓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
孫鴻偉沒有想到樸實敦厚的父親竟說出了這樣飽含哲理的話,一時感動不已。他開始反省自己。回到學校後,他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訂立了詳細而實際的人生規劃,從而不斷努力,學習開始有了起色,生活也日漸豐富起來。〖〗一次幸運並不可能帶給一個人一輩子好運,人生還需要你自己來規劃。
——楊瀾〖〗〖〗
孫鴻偉的人生規劃雖然有點遲了,但他正處於二十出頭的大好青春年華,隻要是製定了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努力去實踐,不怕不成功。像孔子這樣,從15歲,到30歲,直到70歲,能夠從小就有成功的人生規劃,並且一步步達到理想中的目標,畢竟是少數。但如果起始或者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沒這麼順利,有各方麵的難度,或者是時間已經遲了許多,那麼是不是就能夠放棄呢,就能夠自暴自棄呢?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起點當然不一樣,發展也不盡相同。“人生下來沒有平等的,機會也不公平”。但隻要你有持之以恒的人生規劃,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即使在時間上有所耽擱,即使將要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也終將屬於你。俗話說:“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孔子也說過:早晨明白了大道,哪怕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篇》)
讓我們看看下麵的故事,體會一下陳晉的感受。
陳晉早起洗臉時,發現鏡中的自己鬢邊有了白發,他驀然驚覺光陰似箭,青春已經去了。於是,問自己:過去幾十年,我究竟做了些什麼?這一生肯定要交白卷了?
有一天,在一個小鎮,陳晉拜訪了一位84歲的老學者。在他那狹窄的廚房裏,陳晉向他傾訴了內心的困擾。老學者說:“你應該抓緊現在和未來的日子。”〖〗諸葛亮先是長期躬耕壟畝,然後是結交至友,借助師友和自我宣傳推廣自己,以便名揚天下,擇良主而侍。這正是諸葛亮的成功人生規劃,使得他一步步從平凡走進偉大。
陳晉說:“是的,我在盡力,但是,我已浪費了幾十年。”
老學者搖搖頭:“達爾文說他貪睡,把時間浪費了,卻寫了《物競天擇論》;奧本海墨說他鋤地拔草,把時間浪費了,後來成為‘原子彈之父’;海明威說他打獵、釣魚,把時間浪費了,最後卻獲得了諾貝爾獎;居裏夫人說她為孩子和家務忙,浪費了時間,然而她不但發現了鐳,而且還把孩子教養成了科學家。” 陳晉大喊:“這些人都是天才!我隻是個平凡人,愚蠢的平凡人。”
“你有權評定你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我的意思是提醒你,隻要有確定的目標,在任何時間,做任何事,都不會妨礙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於思考和研究,他們自以為浪費了時間,實際上並沒有浪費。”
“但是,我年紀大了。”陳晉說。
“我70歲那年,擬定完成一個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計劃。我向一位30多歲的年輕朋友談到這個計劃,他笑了。我知道他為什麼笑,在他看來,70歲的老人,時日已不多了,還能做什麼?十年過去了,我的工作如期完成,至今仍然在實驗室忙著。”他挺了挺胸,笑了。
“你那位年輕朋友呢?”陳晉問。
“不再年輕了,已經中年啦!”
“對他來說,這14年來應該是黃金年齡,相信有很不錯的記錄。”陳晉說。
“沒有,他也承認過去的14年是空白,真正的空白。”
“為什麼?”陳晉問。
“依舊熙熙攘攘、推推擠擠地生活,14年,一眨眼就過去了。”
這一番話,如當頭一棒,陳晉呆了。
老學者拖著陳晉走進他的書房,說:“來,讓我們談談人生規劃問題,烤雞腿香味誘人,邊吃邊談,並不浪費時間。”
陳晉雖然浪費了十幾年的光陰,但他在中年的時候,畢竟懂得了生活的真諦,想必,他也會像老學者一樣,重新樹立人生規劃和目標,用加倍的勤奮,成就事業,做自己想做的事,彌補已經逝去而無法再挽回的歲月。
人生需要規劃,正如錢財需要打理。不懂規劃者,不能明白“磨刀不費砍柴工”的道理。成功並非是努力奮鬥和付出辛勞多少的結晶,而是另有緣故。人活著要有自己長期的打算,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規劃。無論你是打算專心的做研究,還是打算好好的做生意,或是去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一個長期的規劃,並為之努力奮鬥。通過這些可見的有跡可尋的設計圖去預知自己的未來,適當調整自己的人生軌道,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如意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早規劃,早成功。誰是生活的遲到者,生活就會懲罰誰。〖〗〖〗
好的人生離不開好的規劃,成功人生離不開成功的規劃及在正確規劃指導下的持續奮鬥。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規劃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線,有了航線,我們就不會偏離目標,更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順利和快速地駛向成功的彼岸。
不做書呆子和空想家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味地跟老師學習而不去思考其中的含義,必然陷入迷惘之中;反之,如果一味地在那裏自己冥思苦想,卻不去虛心求教,且始終不得要領的話,那便會令人精神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