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超越貪婪與恐懼

o

晷跌那一刻,巴菲特可能是整個美國唯——個沒有時時關注正 在崩潰的股市的人。他的辦公室裏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股市行情 機,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靜地待在辦 公室裏,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年報。麵對他持有的重倉股 大幅暴跌,他仍像往常一樣平靜。原因很簡單:他堅信股災和天災 一樣,隻是一時的,股災終將會過去,股市將恢複正常,他持股的 公司股價也將最終反映其內在價值。

2007年的盛夏,正值全球股票市場火熱、世界能源持續危機之際,“中國 石油”被公認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巴菲特卻分七次將其所持有的中石油H 股股票,在7~9月三個月之內全部拋出。此舉曾經遭到許多國內知名證券投資 者的嘲笑,因為就在巴菲特賣出股票的兩三個月內,中石油H股股價在巴菲特 的12元左右的減持價上,又飆升到20元附近,巴菲特為此在頭腦發熱的投資 者心目中形象大損。然而,時隔不久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全球股市在2007年7 月演繹了最後的瘋狂之後,開始急速掉頭向下。截至2009年元旦,美國股市從 14000點跌到8000點,中國股市更是慘不忍睹,指數被跌去70%,中石油H股 股價的股價隻有7元,還一度跌到4元。

為何巴菲特能夠在絕大多數投資者瘋狂和貪婪之時,仍能保持清醒的頭 腦?《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該書的 作者艾麗斯?施羅德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總經理,巴菲特因為賞識她的洞察 力和掌握主題的能力,授權施羅德撰寫自己的人生故事。施羅德用了5年時間, 跟巴菲特交談超過2000個小時,采訪了他的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調閱 了他無數的私人信件和檔案。“巴菲特選擇艾麗斯?施羅德為其作傳真是明智 之舉……她具有高超的駕馭能力,縱橫捭闔,收縮自如,將巴菲特的傳奇故 事娓娓道來,抽絲剝繭地梳理了他那盤根錯節的商業帝國。施羅德女士不僅 對巴菲特的傳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時也敏銳把握到了他對當前經濟危機的精 確預見。”

〇為何巴菲特能夠在絕大多數投資者瘋狂和貪婪之時.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滾雪球——巴 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是無數巴菲特感人故事的連續 劇,然而力透書中760頁紙背的是一個簡約而不簡單的故事,這就是超越自我, 唯有超越自我,才能超越貪婪與恐懼。貪婪與恐懼不僅是人類的大敵,更是股 市的大忌。在絕境之時恐懼,在順境之際貪婪,這些人性的超級弱點,許多人 都有自知之明,關鍵是不能戰勝自我。在渺茫中依然自信,在巔峰時急流勇退 的人物,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但巴菲特絕對是其中的一個。

永不虧損:謹記投資鐵律 O

股神巴菲特已經78歲了,做了一輩子投資,經曆了無數次大跌的股市大地 震,卻總是能夠保持不虧,關鍵在於他有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他認為這 是最重要的一個投資秘訣。他是如何得到這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的呢?這個 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又是什麼呢?這不能不又和本書開頭以及書中不斷提及的 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相聯係起來。

1926年1月1日,32歲的格雷厄姆成立了一個新的小型投資公司本傑明? 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Joint Account)繼續進行投資管理。1926~ 1928 年間,格雷厄姆管理資金的年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0.2%,遠遠高於同期道?瓊 斯工業指數的上漲速度。

由於格雷厄姆的業績非常好,他的公司的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大。3年以後, 到了 1929年年初,公司資金規模已從最初的40萬美元上升到250萬美元,上漲 了6倍多,大部分資金規模增長都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客戶額外投入的資金。這 時格雷厄姆才35歲,他已然成了百萬富翁。當時的美元可比現在值錢得多,那 時的百萬富翁相當於現在的半個億萬富翁。格雷厄姆躊躇滿誌,準備把公司做 得更大,賺更多的錢。

令他沒想到的是,1929年9月起股市持續大跌,10月29日,星期二, 道?瓊斯指數單日跌幅達11.5%。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 天”,這是曆史上第一個“黑色星期二”,華爾街股市徹底崩潰。道?瓊斯指數 於1921年從75點開始上升,1929年達到牛市最高峰381點,隨後在“黑色星 期二”之後的幾周之內就跌到了 200點以下,並於1932年達到了最低點—— 41點。在大跌之前,隻想賺更多錢的格雷厄姆,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 但沒有及時撤離,反而逆市操作,結果越陷越深,最終瀕臨破產。在1929年 1月,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自豪地擁有250萬美元的資金規模,但在1929年到 1932年間(經濟複蘇之前),公司損失了 70%。到了 1932年年末隻剩250萬美 元的22%的錢了。

許多客戶全部或部分地抽回了本金。鮑勃?馬羅尼就是其中之一,他要用 這筆資金償還其他債務。當鮑勃發現自己百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幾乎全部虧損時, 這位意誌堅強的愛爾蘭人也不禁淚流滿麵。客戶們基本上把錢都撤光了,格雷 厄姆沒錢可管,公司瀕臨破產,看來隻能關門了。這個時候,多虧了格雷厄姆 的合夥人紐曼的老嶽父艾理斯?雷斯,他看到,這兩個年輕人打拚得不容易,於 是決定支援他們,他從口袋裏掏了5萬美元,給這兩個年輕人管理,這樣公司 才免於破產。

在1929年股市崩盤之後,很多股災之前自以為很富有的人,突然發現自己 快破產了,一個又一個投機失敗者從證券公司的窗口跳樓自殺。

1929年年初的大牛市頂峰,格雷厄姆在81街和中央公園西邊一幢金碧輝煌 的30層公寓大廈裏,租了 18和19層兩層複式的公寓套房,外加陽台。這兩套 房子共有10個房間,他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有幾個浴室,靠近層頂的地方還有幾 個女仆的房間。房租每年髙達1.1萬美元,租期長達1〇年。開始時他雇了好幾 個傭人,其中一個是男管家,兼做他的個人男仆。他的男仆的職責之一是每天 給他按摩一次。但股災之後,幾乎破產的格雷厄姆隻好削減龐大的家庭開支,退 掉了豪華的公寓,辭退了所有的仆人。他對自己變得特別摳門。原來他開著豪 華汽車上班,股災後隻坐公交車,甚至有時為了省幾個小錢,寧願多走兩站路。

在大牛市他大賺、大富大貴時,格雷厄姆還給母親買了輛豪華汽車,專門雇了 一名司機來開車。股災大虧之後,格雷厄姆不得不賣掉了給母親買的汽車,辭 退了給母親雇的司機。他告訴母親:沒有汽車和司機,也能活下去。

格雷厄姆自己卻差一點活不下去了。富人和窮人是個相對的概念——紐約 的窮光蛋可能是非洲的富翁。而且對所有人而言,當他失去五分之四的財富後, 不管他還剩下多少錢,他都會認為這是一場災難。格雷厄姆說:這麼多的親戚 好友把他們的財富托付給我,現在他們都和我一樣痛苦不堪。你們可以理解我 當時那種沮喪和近乎絕望的感覺,這種感覺差點讓我走上了絕路。

在1932年寒冷的初冬,格雷厄姆寫了一首小詩表達了當時絕望得想要自殺 的心情:靜靜的,軟軟的,一如輕絲般的飛雪;死神親吻著孤獨的人心;它的 觸摸冷如冰霜,但總比無盡的憂傷好;它的長夜一片漆黑,但總比不絕的悲痛 強;那靈魂不得安寧的人啊,何處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憐的雄鹿啊,你又怎 能逃避叢林中的追捕;煩惱纏繞著他的大腦,大地是它安息的枕頭;絕望籠罩 著他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脫的良藥。

但格雷厄姆最終挺了過來,在大跌、大悲、大後悔中開始深刻反思:財富 的損失對他來說還不算什麼,最讓人感到痛苦的是,在大危機出現後的不斷自 責,以及對大危機能不能過去沒有把握。格雷厄姆憑著堅忍的勇氣,汲取了教 訓,改變了投資策略,苦熬了5年,才把虧損彌補回來。後來又做了幾年,又 重新成為百萬富翁。就在這次股市崩盤幾乎讓他傾家蕩產的教訓中,格雷厄姆 總結出了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正是這個秘訣,保證了他以後投資再也沒 有出現過虧損,保證了他得以迅速賺回原來虧損的錢,東山再起。

那麼這個投資秘訣是什麼呢?第一條: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永遠不要 忘記第一條;第三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大跌才能低價買入好股票

巴菲特根據人性發現,市場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種:一種是過於恐懼,一 種是過於貪婪。“在投資世界,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會一次 又一次突然爆發,這種現象永遠存在。”可以確定的是,恐懼和貪婪肯定會一再 發生,肯定會引起股票市場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但無法確定的是何時會發 生,以及發生時後果有多嚴重。但巴菲特告訴我們,利用市場波動賺錢的方法 卻始終如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過於貪婪時,市 場會明顯被過於高估,這個時候你要懷有一顆恐懼之心,不要輕易買人;當市 場過於恐懼而過度打壓股價時,會導致很多股票股價被嚴重低估,別人都恐懼 得不敢買入,這時你反而要大膽貪婪,大膽地逢低買人。

大多數投資人喜歡股市大漲,巴菲特卻喜歡股市大跌:“股市大跌反而是 重大利好消息。”原因很簡單:股市大跌時,投資者由於恐懼而紛紛低價拋售, 會形成更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可以趁機貪楚地大量買人質優價廉的便宜貨, 當然高興得很了。巴菲特喜歡大跌,因為大跌才有機會大量低價買入好股票,才 有可能以後賺大錢:“隻有資本市場極度低迷,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 獲取非常豐厚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相反,在股市大漲時,投資者因為貪 婪而高價追漲買入,股價大漲使安全邊際減少甚至消失,巴菲特想買股票卻找 不到價廉物美的好股票,當然不高興了。

和大多數人相反,越熱門的股票,巴菲特越不感興趣:“大部分人都是對 大家都感興趣的股票有興趣。其實,無人對股票感興趣之日,才是你應對股票 感興趣之時,熱門股票反而很難賺到錢。”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 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麼巴菲特是不是這樣做的呢?

1972年,美國股市是一個大牛市,股價大幅上漲。50隻著名成長股的平均 市盈率上漲到天文數字般的80倍。由於股價太高,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 無法買到股價合理的股票,他為此非常苦惱,“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過度好色、喜 歡嫖妓的小夥子,來到了一個荒無一人的小島上,我想買卻什麼也買不到。” 1972年時,巴菲特的股票倉位不足16%, 84%的資金都投資於債券。

在華爾街,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接一把墜落的刀子很危險。”但即使在一個 股價年內跌掉六成,破產和倒閉率躍增4倍的市場裏,機會往往俯拾皆是。別 忘了,價值型投資的鐵律之一,就是常保安全邊際。如能堅守安全邊際原則,你 就能降低買到地雷股的風險,強化投資組合表現。但如果是一把粗製濫造且要 價過高的刀子墜落時,千萬不要去接。

1973年至1975年美國熊市期間,股價平均跌幅高達60%,原先的市場寵 兒,即所謂的美國標準普爾50傑,在災情最慘烈之際,許多投資人對它們可以 說信心渙散。但另一方麵,股災也造就了美國資本市場中一次千載一遇的價廉 物美的低吸良機,就是因為這次機會讓著名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欣喜 不已。他在1974年11月1日《富士比》刊出的一篇訪談中,形容自己就像“一 個超級性感猛男進了女兒國”一樣。他在熊市尾聲時說,現在是進場投資股票 發財的大好時機。然而,一般投資人與許多專業人士卻因不堪熊市的折磨,談 股生畏,不肯進場,終至坐錯這次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大概20多年的低吸 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