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悲愴的俄羅斯良心(12)(1 / 3)

消息傳到土耳其,群情激奮。凱末爾再一次站了出來,他在安卡拉建立大國民議會政府,領導民眾浴血奮戰,最終以少勝多,擊敗希臘軍隊,逼迫協約國退出半島,並與協約國重新締結了平等的《洛桑條約》。該條約按照土耳其方麵的要求,劃定了新國家的邊界。土耳其人是幸運的,他們需要一個巨人,曆史就產生了一個巨人。凱末爾從青年時代起就接受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曾在軍官中發起組織“自由協會”。如今他抓住這一曆史機遇,宣稱:“主權必須無條件地屬於人民。”在他的力爭下,1923年10月,議會宣布廢除蘇丹製,建立共和國,凱末爾出任第一任總統。

當時的民眾中,流行著奧斯曼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等思潮,凱末爾堅決拒絕了這些傳統的想法,他認為:“人類是一個整體,每個民族都是其一部分”,“為了生存下去,土耳其必須成為現代世界的一部分”。對他來說,所謂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與世俗化,他主張在小亞細亞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同時吸取西方現代文明。這些思想在1931年共和人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被他概括為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國家主義、世俗主義和改良主義六項原則。

凱末爾的西方化與世俗化改革非常徹底。一是廢除哈裏發製度,實行政教分離,他認為:“宗教是一個良心問題,每個人都自由地遵循自己良心的命令。我們尊敬宗教。我們不反對思想的方式。我們隻是試圖不將宗教事務與民族及國家的事務混為一談。”二是建立西方式政黨共和人民黨。三是頒布世俗憲法,刪除國教的提法,實現主權在民。1924年憲法規定:“所有土耳其人在法律麵前平等,任何團體、等級、家族和個人特權均屬取消、禁止之列。”此後以瑞士民法為藍本的《民法》進一步確立男女平等、信仰自由,婦女還可以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四是軍隊監護世俗政權,但不能幹預政治,因為凱末爾認為“一個從軍隊中吸取力量的政黨永遠得不到國民的歡迎”。五是經濟上的國家主義政策。六是國內和平與世界和平的政策。在革命十周年的講演中,凱末爾告訴各國外賓:“我們的外交政策的唯一目的就是和平,就是我們的民族能夠在和平中進步。”自1922年以來,土耳其共和國沒有進行過大的對外戰爭,這在帝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根據一些材料,凱末爾甚至還希望在土耳其建立起多黨民主製,1930年,他授意昔日的戰友成立反對黨自由共和黨,但由於該黨個別成員企圖複辟君主製,導致了政治混亂,其領導人遂不得不宣布將黨解散,原屬該黨的議員仍在議會中保持為一個獨立的集團。這一多黨民主的設想直到“二戰”後才得以實現。

在社會改革方麵,凱末爾也是雷厲風行。在他的建議下,議會廢除了舊曆,采用公曆曆法與紀元;此後又廢除阿拉伯文字,改用拉丁字母拚寫。他甚至親自擔任教師,到鄉下教民眾識字;最激烈的措施是廢除被西方人嘲笑的費茲帽,規定公務員必須穿西裝,戴禮帽,史稱“帽子革命”;凱末爾還鼓勵婦女不戴麵紗,他把這看作是婦女解放的標誌:“我堅信實現婦女的社會和政治權利對於人類的幸福和自豪是必要的。”並規定擔任律師、醫生、法官和公務員的婦女不準戴頭巾上班,這個規定今天仍在實行。

從1923年到1938年去世,凱末爾一直擔任總統、共和人民黨主席及武裝部隊總司令,決定國家的重大政策與主要官員的遴選,但他總是通過合法程序來貫徹自己的意誌,凡屬重大問題,他都要通過演說等方式來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當然,這些改革也引起了激烈的反對,1926年新民法頒布時,就曾有宗教極端分子試圖暗殺他。事後,凱末爾堅定地對國民說:“我微末的身軀總有一日要埋葬於地下,但土耳其共和國將要永遠屹立。”

凱末爾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一個古老民族,改變了同胞幾百年的生活方式,把他們對一個王朝的崇拜轉變為對人民主權的忠誠,這在世界曆史上也是罕見的。許多新興國家欽佩他是民族解放的先驅者,世界尊敬他是一個人道主義的和平締造者,1938年他去世時,丘吉爾讚揚他“在戰爭中拯救了土耳其,並在戰後使土耳其民族複興,他的去世不僅是他的國家而且也是歐洲的損失”。羅斯福則稱:“我為不能再滿懷希望地同這個人晤麵而感到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