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這個星球
一、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王旦為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相左,一個柔和,一個剛直,所以常有摩擦。一日,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複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送還樞密院。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人們有善良的心,行善舉辦善事。善良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人與人之間才會有更多的信任。
??現實中,濟世救人的善人和善舉層出不窮。但是,不可否認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與人為善方麵還是不夠的。由於家長的教育不到位,反映在孩子身上就會有許多不良表現。例如,個別學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往往看不起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個別家庭生活條件好的學生,往往瞧不起條件差的學生。個別自身長相姣好英俊的學生,往往嘲弄有生理缺陷的學生。個別官員富豪子女對農民或農民工子女另眼相看。個別重點學校來的學生,往往對非重點學校來的學生不屑一顧,等等。有這種心態的學生,舉止言談往往有意無意就會傷人,自己還不以為然。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別人心中埋下心理上的陰影,給別人造成精神上的創傷。如果達到別人承受不住的時候,惡果往往就會出現。
??教育孩子與人為善,就要教育孩子從小就有善心,有同情心,以助人為樂。要教育孩子學會謙恭,培養孩子的舉止言談謙虛謹慎,為人處事善言善舉。要教育孩子不要輕易去挑剔別人、刻薄別人。要讓孩子懂得禮貌,學會和顏悅色微笑待人。培養教育孩子與人為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為人處事,是不是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高傲自大,高傲自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發展到狂妄自大,狂妄自大再發展下去就會目空一切妄自非為,由此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特別嬌慣,有好吃的全留給孩子吃,有好用的也都留給孩子用。漸漸地孩子就認為什麼好的都應該是自己的,喪失了分享的觀念。很多人在家長的百般寵愛下,覺得自己生下來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高別人一等,別人都應該關心自己,卻不知道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關愛。
但是,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要獲得別人的關心幫助,首先要學會關愛他人。有這樣一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懂得關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關照,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孩子有自私自利的壞習慣,那麼該如果糾正呢?
多與其他孩子交往
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同伴交往,盡量做到吃的東西要分給別人吃,玩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玩。
最好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我們的孩子,而且可以製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
關注周圍的人
父母要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的人,盡可能友善地對待別人。讓孩子體會到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他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自己也得到了升華。
奉獻自己的愛心
當然,愛心的付出不分場合和時間,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時隨地做好事,播撒我們的愛心。比如在公車上為老年人讓座;幫助學習差的同學,為他們解答疑問;為孤寡老人講故事、讀報紙等……
父母要告訴孩子,也許我們給別人提供的幫助,隻是舉手之勞。但是對於那些急需幫助的人來講,你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如果你能夠每天至少做一件善事,讓周圍的人也能享受到你的勞動、你的時間和你的快樂,這樣你的生活也會充滿健康向上的精神。
每一個快樂健康的人,都應該擁有一顆善良美麗的愛心。所有充滿愛心的人都會受到人們的喜歡和尊重。我們在經常得到別人愛心的同時,也別忘了付出我們的愛心。隻有在小的時候擁有一顆善良的愛心,長大之後才能有仁慈的品質,才能成為一個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人。
這一切,隻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裏,我們有責任讓這個空間變得更加美好。
二、摒除自私的心理
阿海爸爸最近非常苦惱,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自私,有好吃的都霸著自己吃,自己的玩具從來都不肯和表哥們一起玩,學校老師更向他反映說,為了爭玩具,他和小朋友們打架。“我真不懂,我和他媽媽對孩子都是無私的,什麼都問問他要不要,但為什麼他卻那麼自私,什麼都要留給自己呢?”
阿海爸爸的苦惱其實也困擾著不少家長。孩子產生自私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孩子天生的利己傾向。在孩子心理發展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期,孩子往往單純地確定“我即世界”,這種自我中心雖隨時間和經曆的推移,逐漸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行為。
而像阿海的孩子所出現的自私行為,則是阿海對孩子無私的愛造成的。現代的獨生子女,統統處於4:2:1氛圍,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嗬護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觀念增強,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檔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須以他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如果達不到要求,動則耍脾氣,家長一見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氣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聽從孩子,這就是滋長兒童自私觀念的溫床。
不能對孩子予取予求,防止孩子出現自私的行為,一方麵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另一方麵是父母要把握好對孩子寵愛的度,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予取予求。此外,父母還要注意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自私≠貪婪
家長僅憑孩子的一些表現就判定孩子自私到有些病態,其實是對孩子很不公平的。如果孩子真的很自私,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他根本就無法與身邊的人和睦相處。
很多人覺得自私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什麼時候都以自己的利益和意願為第一,甚至不惜傷害他人也要達到目的。有些人還很簡單、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別人的侵犯,那麼別人就是自私的,其實在這麼想的同時,自己又何嚐不自私?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私,那麼就沒有立場判定一個人是否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