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引發孩子思考的科技災害故事(1 / 3)

12.引發孩子思考的科技災害故事

人類的科技飛躍日新月異,所創造的成果已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便利。但是,人類在享受科技技革命的文明成果時,也無可奈何地承擔起因此所造成的社會公害,如大氣汙染、環境破壞、資源減少、核爆炸和工業災害……所有這些危害就像達摩克利斯劍一樣懸在人類的頭頂上,時刻威脅著地球的安寧和人類的生命。認識這些災害,有利於我全麵認識科學技術的真實麵目,增長趨利避害的能力。

因為疏忽造成的核爆炸

20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蘇聯一部分的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蘇聯最大的核電站之一,共有四個反應堆,其供電量每小時達一億千瓦。從興建到關閉,十幾年來為幾百萬人口提供了電力。但是,一場注定要倒黴的“實驗”給大量無辜的人們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

1986年4月25日的晚上,第四反應堆的工作人員想看一看機器即將關閉時能否發電。他們沒有責任去考慮核反應堆的安全問題,他們惟一的任務就是發電。這種致命的疏忽終於造成了致命的惡果。

為了這個所謂“試驗”,他們將水泵開慢。這些水泵使核電站冷卻係統的水環繞核燃料芯體流動。他們這樣做似乎是為了好奇,可他們怎麼會想到它所釀成的後果是那樣觸目驚心。由於反應堆上大量的標準聯動裝置和保險裝置已經失靈了,放射能量過多地產生出來,以致係統本身不能排除核反應所產生的熱量。

過高的溫度熔化了核反應堆,機器裏的蒸汽迅速升騰。大約到了半夜,核燃料芯體溫度升高,失去了控製,巨大的壓力引發了驚天動地的爆炸。這場爆炸將電站建築物全部炸毀,並把熾熱的一百九十噸劇毒的核反應物送入大氣中。

在電站內和周圍有29人被當場炸死。而更糟糕的是,致命的放射雲很快籠罩了整個烏克蘭,甚至擴散到西歐的部分地區,受到輻射的人驟然增多。

事故發生後,盡管烏克蘭政府采取了疏散城市人口的措施,數以百計的居民還是得了嚴重的放射病。整個歐洲受到核輻射汙染的食品、作物和牲畜都全部毀掉了。一場有關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在所難免。

據測定,四號反應堆釋放的輻射比廣島原子彈的輻射多三百倍,如果不是核電站周圍居民相對稀少,損失將比廣島更大。

一場人間罕見的人間悲劇就這樣發生。

故事啟示:

人們之所以談“核”色變,是因為它在裂變過程中迅速產生巨大能量,並造成嚴重的輻射,威脅著大量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提起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發生的悲劇,人們記憶猶新。所以,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都極力反對核武器和核戰爭。後來,核技術又開發利用於和平目的,如核電站等。而事實證明,雖然核技術能夠造福於民,但它的危害性依然存在,一旦疏忽,它的災難性後果並不亞於真正的核彈爆炸。

航天飛機上的永恒笑臉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是美國在經過數十次飛船發射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改進才製造出來的,技術上是當時最完美的;同時,這次飛船也是第一次將平民送上太空。

雖然這是航天飛機第25次飛行,但這一次非同尋常。在機上的有7人——5男2女,包括克裏斯特·麥考利夫,她是一位小學教師,作為一名特別成員誌願參加美國政府的“公民航天”計劃。

1986年1月28日中午,數百萬美國人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發射情景。麥考利夫的丈夫和孩子們,以及其他機組人員的家屬,也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轉播。他們將目睹自己的親人們是怎麼進入太空的。麥考利夫的丈夫和一雙兒女還準備了一份禮品——一大兩小三隻籃,打算在迎接她從天外歸來的儀式上派上用場。她的學生們全都坐在電視機前,準備聆聽老師在太空給他們講課。因為這是老師事先通知他們的。

宇航員們在飛向太空前接受了電視台的采訪:

“下麵我為大家介紹,也許大家已經認識了,我們的特別成員克裏斯塔·邁考利夫女士。”

話筒前女宇航員開始講話:“我很高興能來這裏。今天早晨,我們看到‘哥倫比亞號’飛船飛過休斯敦上空的情景,那可真讓人激動。但是,馬上我們也要與它並駕齊驅了,希望大家分享我們的快樂。” 邁考利夫口吻優雅而活潑。

“能實施太空飛行,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這值得大力宣傳,並形成全民共參與的氛圍。希望下一次輪著您……

“在電視前見到我的還有我的學生們,我希望四天後大家都能看到老師從太空授課的情景,到時一定要請你們舉手發言哦。雖然我看不見也聽不見,但也足夠了……”

“……5、4、3、2、1,點火!”發射時間到了,隨著一聲口令,“挑戰者號”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台被燃燒的火箭送上太空,以3200公裏的時速飛行。觀看現場直播的觀眾們同時發出一陣歡呼聲。

但是,升空後隻過了73秒鍾,餘興未盡的觀看者突然從畫麵上看到了一場巨大的爆炸,他們的笑容頓時化為恐懼的哭聲……

這一聲爆炸,將克裏斯塔·邁考利夫和其他六名宇航員的笑容化作永恒的訣別。

“挑戰者號”飛船是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台上空116公裏高處發生爆炸的,爆炸後成為一個火球。它的殘骸落在大西洋中,後來被美國海軍潛水員打撈出來。7位剛才還在神采奕奕地向觀眾揮手告別的成員,轉眼全部遇難。後來在調查中發現的證據表明,“挑戰者號”爆炸時,機組人員並未喪生,他們是死於墜入大西洋的9英裏自由落體運動過程中。

為了目睹女教師克裏斯塔·邁考利夫在飛船中授課的風采,當時有許多學生在現場觀看“挑戰者號”升空。他們親眼目睹了飛船爆炸的慘景。震驚和悲痛將他們的期待和歡笑凝固成永遠的痛苦。這對他們的心理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這次事故是由於一個助推火箭的密封裝置出現故障而引起的。航天飛機升入天空後不久,泄漏出的燃料便著了火,火焰很快就擴散到了主燃料艙。

後來,美國政府的調查證實,美國航空航天局事先知道發射可能有危險。

在飛船發射計劃敲定之前,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對“挑戰者號”是否升空進行過激烈爭論。飛船因為天氣和技術問題曾幾度推遲發射,受到一些人的指責。當時與蘇聯等東方陣營還處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搶奪航天優勢,以對付蘇聯,投入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賭注。這次,由於他們的壓力太大,隻好勉為其難,終於釀成一起驚天事故。

故事啟示

無論是在空中、海上,還是陸地,隻有當科技災難發生後,人類才能認識到使用新技術帶來的高昂代價。有些災難的影響有限,比如汽車相撞,飛機附毀……但有的災難一旦發生,天知道它的影響什麼時候才能消失。征服太空是許多人的夢想,在征服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付出代價,“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事件,就是一個沉痛的例子。它啟示我們:對於科技,要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的紕漏;隻有時時睜開提防的眼睛,才能捕捉到哪怕細小的問題。

不可沉沒的客輪沉沒了

“泰坦尼克號”在沉沒之前,許多人認為它是不會沉沒的。因為這艘英國當年在水上航行的最大客輪,在甲板下建有水密艙。即使這些水密艙中有3個進了水,客輪仍然能浮在水麵上。也許就是這個“不可沉沒”的神話,使它在遠航中產生了大意。

1912年4月11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敦港出發駛往紐約,開始了她的處女航。在穿越大西洋時,正值冰期。船長史密斯和其他人一樣,對於冰期海上航行可能遭遇的危險估計過低,他始終讓船高速行駛。

“泰坦尼克號”向西行駛,一連三天三夜,安全無事。4月14日是泰坦尼克號出海後的第五個晚上。半夜左右,在紐芬蘭海岸外,“泰坦尼克號”在全速行駛時與一座巨大的冰山碰撞了。在甲板下麵,“泰坦尼克號”的水密艙有6個發生破裂,海水湧入艙內。想不到的事竟發生了——“不可沉沒”的巨輪開始慢慢地沉下去。盡管船上的乘客多達2200多人,但救生艇隻能裝1178人,最後有467個座位是空著的。

泰坦尼克上的秩序頓時一片混亂!開始,史密斯船長還比較鎮靜,他一方麵命令發SOS信號求救,一方麵指揮部下引導乘客放下救生艇離開客輪。由於救生艇大大少於乘客,史密斯號召人們先讓婦女和孩子先上救生艇。但是,眼見客輪越沉越深,許多人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們開始搶奪救生艇。

在災難麵前,求生的欲望總是大於理智和道德。當一片混亂的局麵最終難以控製時,弱肉強食的悲劇最終難以避免。到處是驚慌失措的人們,到處是哭喊呼叫的聲音,到處是你爭我搶的場麵,到處是哭泣和禱告的哀鳴。結果,當救援人員還沒有來得及趕來是,隨著船尾翹起,整個泰坦尼克號船身滑向大西洋底,1513人與船一起沉沒。

不可一世的泰坦尼克號——英國人的驕傲、不可沉沒的神話,永遠在海平麵上消失了……

故事啟示

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公映之後,世界各地的數億名觀眾無不為傑克和羅絲的真摯愛情而感動,特別是對傑克為救女友而獻身的犧牲精神而流下了眼淚。這個故事就是根據當年“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為背景而改編的。雖然整個故事是虛構的,但電影中對“泰坦尼克號”與冰川相撞導致輪船沉沒的可怕場景,以及1000餘人遇難的悲慘場麵,卻是真實可信的。這次事件給了我們很多教訓,即使看起來無懈可擊的東西,也不能有絲毫大意,特別是在事頭生命安危的事上,切不可疏忽大意。

通訊不暢導致的撞機事件

1977年3月27日,一架荷蘭航空公司(KLM)的波音747和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正雙雙飛往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島。正在這時,拉斯帕馬斯機場遭到了襲擊,恐怖分子在機場的垃圾箱裏安裝了炸彈,並遙控起爆,發生了巨大的爆炸,造成多架飛機受損和數十人傷亡。機場因此受到了特別管製,不允許任何飛機在這裏起飛或降落,將來在這裏降落的飛機臨時疏散到周圍機場。這兩架巨型噴氣式客機都接到地麵緊急通知,轉移到附近的特內裏費島的一個機場降落。

正當飛機在地麵待命的時候,一場大霧從天而降,使機場能見度很低。由於機場沒有地麵雷達,控製人員隻能通過無線電和飛機保持聯絡。

湊巧的是:兩架飛機同時進入起飛狀態,它們準備在同一時間上天。這時,泛美波音飛機的飛行員首先和控製塔取得了聯係。

泛美:1736呼叫機場,我奉命和你們聯係,請求進入滑行跑道,現在位置是否正確?

控製塔:同意,可以滑入跑道,遠離三號跑道,左側的第三條。

泛美副駕駛:左側第三條?明白。

泛美機長:我想他是說一號跑道。

到底是第幾跑道?是副駕駛理解的第三號跑道,還是機長理解的第一號跑道?直到泛美的波音飛機滑入跑道時,飛行員也沒弄明白地麵控製人員發出的指令到底是指第三號跑道。而此時,數米之外的荷蘭波音班機也碰到了同樣的麻煩:飛行員不清楚自己的飛機是否可以起飛。

荷蘭波波音副駕駛:KLM1313呼叫機場,我們是否可以起飛?

控製台:現在還不行,請稍候。

控製人員命令荷蘭的KLM班機原地待命,但這時機長已經開始架機起飛了。

KLM副駕駛:等一等,我們沒得到起飛許可。

KLM機長:我知道,沒關係。進入起飛,繼續呼叫。

副駕駛隻得又一次和控製塔取得了聯係。

KLM副駕駛:報告機場,我們正在起飛。

地麵回答:好吧,等待起飛指令,我會通知你的。

真是陰差陽錯!此時,地麵控製塔誤以為KLM飛機正在等待起飛,所以沒有進一步發出指令。

但跑道上的泛美波音機組人員卻聽明白了。他們意識到KLM班機正向自己駛來。驚慌失措的副駕駛緊急呼叫控製塔。

泛美副駕駛:1736緊急呼叫,我們還在跑道上滑行!請注意!立即製止別的飛機起飛!

但此時已經太晚了,KLM747徑直向泛美客機衝了過去。泛美客機內,機組人員忙亂一團,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上了。

泛美機長:快看呀,那該死的飛機衝過來了。

泛美副駕駛:起飛!起飛!快起飛!

與此同時,荷蘭的KLM747飛機繼續滑行,當他們拉起機頭的時候,透過大霧終於看到了在跑道上前進的泛美班機。這時,他們也驚慌起來,試圖把飛機拉起來,從泛美飛機上麵飛過去。但飛機尾部這時仍在地麵滑行,機尾和泛美飛機相撞,兩架飛機機翼下滿載的油箱爆炸起火。

“轟——”,巨大的爆炸聲在整個機場上空回蕩,熊熊大火隨之燃燒起來。所有人都驚呆了。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飛機上的248人全部罹難。泛美公司的飛機上有70人死裏逃生,但大多數遭到嚴重燒傷。死亡總人數迷574名。

故事啟示:

無論是天空還是大海,都銘刻下了人類科技成就引發的意外的慘痛記憶。人類社會對先進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一旦發生事故,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這次死亡人數很多的空難事故,並不是發生在空中,它實際上是發生在地麵上。所以,科技再發達,也不能粗心大意,任何微波的疏忽都會釀成巨大災難。它告訴我們:細心和謹慎,永遠都是不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