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節:傳位(1 / 2)

吳王的書房內,孫策對周瑜和太史慈道:“將伯言關進監牢裏的事,是我父親做的。叔父孫靜在外麵聽到有人談論孫家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因為伯言的功勞。”周瑜:“這是敵人的反間計。”孫策:“是的,父親也是知道,但是他怕七弟功高蓋主,讓百姓隻知陸遜不知吳王,到了那時,父王該怎麼辦?”

孫策說完話後,屋子裏靜了下來,功高蓋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周瑜和太史慈理解孫堅的作法,雖然有些對不起陸遜,但若放任此事發展下去,即使陸遜沒有稱皇稱王的野心,但百姓隻會服陸遜而不會服吳王。君王都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到那個時候,即使吳王不想殺陸遜,陸遜也必須死,眼下事情還沒發展到那種地步。

周瑜:“主公做得沒錯,隻是方式上有些過了。如果能單獨找伯言開誠布公的聊一下,伯言會知道該怎麼做的。眼下我們應先找到伯言,我認為伯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殺幼台叔父的。”太史慈:“公瑾說得對,先找到七弟再說。”

就在兄弟三人打算先找到陸遜時,正發呆的孫堅回過神來,道:“伯符、公瑾、幫我召集孫家眾臣去議事廳,我有要事宣布。”得到召集,吳郡內的文武官員全都到了議事廳。

孫堅:“今日召集眾位,孤有兩件事要宣布。第一件事,孤的女婿陸遜陸伯言因意外傷孤的兄弟孫靜致死,念在其對我孫家屢立大功,功過相抵,今日起收回其官職,僅留爵位。”當張昭和顧雍正打算站出來追問此事時,被周瑜用眼色勸了回去。

孫堅見眾臣沒有異議,接著道:“第二件事,孤已年邁,處理政事力有未逮,請百官為我見證,我孫堅孫文台今日將吳王之位,傳與我兒長子孫策。”孫堅說完將頭上的王冠摘了下來,走下了王位,將手中的王冠交予孫策,然後對百官又道:“感謝眾卿這些年為我孫家大業彈精竭慮,今孫堅傳位於子,還請眾卿能繼續全力輔佐我兒,孫堅在此拜謝!”孫堅在所有人的麵前一躬到底。眾臣連忙跪下還禮。

孫策沒想到自己的父親會在這個時候將王位傳於自己,一時間不敢接受,他是長子當然想過有一天會繼承王位,隻是現在正是戰時,時間不對,而他還沒到不惑之年,尚可衝鋒陷陣。手中的王冠沉甸甸的,他想將其還給父王,繼續和兄弟們一起征戰沙場,為孫家開疆拓土。

就在孫策欲推卻時,周瑜和太史慈領頭跪拜道:“拜見主公!”群臣跟著全部跪下敬拜新的吳王。現在正逢戰爭,吳國未進行人事變動,一切如故。

退朝後,孫策和周瑜、太史慈、兄弟二人來到書房。孫策:“公瑾,你為什麼阻攔我,現在我還沒做好準備接過父親的王位。”周瑜:“二哥,現在你不能推遲了,主公這時候將王位讓給你,自有他的意思,這些日子,他因為伯言的事寢食難安,心裏已經有了太大的壓力了,而且若繼續當吳王,他必須給群臣一個交待,現在所有的人都想知道主公和伯言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功高蓋主之臣,曆來皆沒有好的結局,伯言和主公之事,不能以對錯定論。現在主公將王位傳與你,伯言之事就會因主公的下台而揭過。

孫策:“那伯言……?”周瑜:“先找到他,都是自己兄弟,他會理解的。有你這二哥兼妻兄,還怕會虧待他嗎。”太史慈:“伯符,以後你就是吳王了,且不可再像以往那樣衝鋒陷陣,以身犯險了。”孫策:“我明白,隻是不太習慣,以後無戰事時,大哥你可要多陪我練練。”三人說到這裏時,孫堅來了,對太史慈和周瑜道:“以後伯符就交給你們了。”太史慈和周瑜退後一步屈膝半跪道:“諾!”孫堅又將一封書信給周瑜說:“等你見到伯言的時候,幫我把這封信給他。”說完之後,看了看兄弟三人,緩步離去了。

周瑜和太史慈從吳王宮裏出來後,就被管寧幾人叫到了蔡邕的家中。蔡府,蔡邕和蔡文姬父母,衛賁、管寧、邴原、王烈,都等著從周瑜口中知道吳王和陸遜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周瑜:“伯言兄弟這些年來為孫家所立的功勞之大,有些功高蓋主,前些日子被敵人利用,引導百姓的輿論。從而引起了主公的恐慌,於是主公為了保護孫家基業,保護伯言的目的,想將其放置,卻因為方法錯誤,造成了伯言的誤會,現在伯言離開了吳郡,我們也不知道孫靜大人是不是被他所誤傷致死。主公深感愧疚,一方麵傷心孫靜大人的身亡,一方麵愧對伯言,這段日子備受煎熬,身心俱疲,於是才有了今日的傳位之事。”管寧:“原來如此,隻是有些委屈了伯言。”蔡邕:“嗯,最好還是能盡快找到伯言,澄清誤會。”管寧:“我們漸漸習慣了伯言對整個孫家的改變,卻忽略了這些事情帶來的影響。”邴原:“幼安,我等諸人都癡迷於學術、德育、對於政治也是一竅不通,如何能想到伯言會有功高蓋主的一天。”蔡邕:“也莫怨孫堅大人,身居高位者如履薄冰,每走一步權衡再三,戰戰兢兢,就怕稍有不慎基業盡毀。孫堅大人能做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地步也算有為之主。”眾人又聊了一會,當蔡文姬囑咐蔡邕要早些休息時,眾人才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