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沉澱篇

世事隨緣

人生如詩,有溫馨的浪漫也有嚴酷的現實;人生如歌,有歡愉的高歌也有沉鬱的低喃。人生就像五彩絢麗的舞台,有被眾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無聞的配角。麵對世事沉浮想要“勝似閑庭信步”,就得有豁達的襟懷。人要學會豁達一點,對喜怒哀樂都淡漠隨性一點,學會一種快樂的心態,這樣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裏的小寺廟裏住著一個小和尚和他的師傅。夏天到了,小和尚指著寺院的一片枯黃的草地對師父說:“你看,這些草又幹又黃,馬上就要死了,這太有損我們寺院的美觀了,我們應該在這兒再撒些草籽。”師父向他揮揮手說:“隨時!”

就這樣,許多天過去了,小和尚沒有得到師父的任何吩咐,不禁暗自著急。他等呀等呀,終於熬過了中元節。這天,師父交給他一包種子讓他去撒到草地裏。小和尚非常高興地拿著種子去撒。還沒等他撒完,忽然間秋風四起,種子隨風飄走了好多。小和尚大叫起來:“不好了,不好了,種子被風吹跑了。”“沒關係,吹走的大多都是空的種子,種在地裏也不會發芽的。”師父說,“隨性!”

小和尚好不容易把種子播完,空中飛來了尋食的鳥兒,他們在草地上不停地啄著什麼。“天哪,種子要被它們吃光了,這可如何是好!”小和尚急得抓耳撓腮,驚慌不已。“沒關係,種子多得很,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一天半夜,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把小和尚播種的草地衝得麵目全非。第二天清早,小和尚飛一樣地衝進禪房:“師父,全完了,種子都被暴雨衝走了!”師父微笑著說:“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隨緣!”

好幾天過去了,眼看快要枯死的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許多嫩綠的草芽,就連一些沒有播種的牆角也冒著綠綠的生機。小和尚高興地直蹦。師父含笑點頭:“隨喜!”

心情的快樂並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怎樣看待自己的擁有。“世界上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要有這樣一顆美好的心靈,就必須放下各種心理包袱,使真誠、熱情、謙虛、勇敢、堅定等等成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法寶,努力成為一個真正豁達的人。擁有一顆豁達的心並不難,在於你自己的努力和心靈的淨化。生活中許多糟糕事,聽了不如不聽,見了不如不見,要有盲者、聾者的智慧,去聽無聲之聲,去看無色之色,當我們閉上雙眼,即看到心中無限的世界美輪美奐;當我們掩上雙耳,即聽到大自然生機盎然的勃發之聲。心境變寬了,並且纖塵不染,何樂而不為呢?

母親的鹹菜

有時候,家的味道,就是母親親手醃製的鹹菜味道。哪怕吃遍了山珍海味,這世界上最好吃的飯菜也是媽媽親手做的。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夏天到了,滿目青翠,大量的蔬菜瓜果開始出現在市麵上。豆角也到了上市季節,嫩綠的豆角,粒粒飽滿,鮮翠欲滴,成為炎炎夏日裏一道頗受歡迎的時令蔬菜。

成熟時采摘下的豆角,可以炒著吃,也可用熱水燙一下,用麻汁和蒜泥兒拌著吃,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醃製的豆角,其實並不是多麼特殊,而是即使在缺少蔬菜的冬季也可以的吃到。

母親有著一手不錯的廚藝,但在她眾多的拿手菜中,豆角鹹菜是鄉鄰公認的,因母親醃製的豆角從來不會爛掉、發臭。記得那時不像現在又那麼多的溫室大棚,隻要你想,就可以吃到任何季節的蔬菜,所以家家戶戶都有醃鹹菜的陶製壇子,以至於可以在冬天來臨的時候也能享受到別的季節才能吃到的蔬菜。我家也不例外。母親將醃豆角的陶製壇子用清水洗刷幹淨,放在屋簷下整整齊齊排成一列晾曬,直到陶製壇子晾曬得發熱,裏麵沒有一點水分,露出一層白白的東西,母親說那是鹽分出來了。接下來母親來到菜園裏。挑選那些粗細均勻,沒有被蟲子啃咬過。顆粒飽滿的豆角采摘下來,掐去豆角兩頭,洗幹淨並晾幹,切成拇指長短的一段段,加進切成段或細條狀的新鮮紅辣椒與碎生薑、大蒜,放進陶製壇子裏。母親告訴我,這罐子醃豆角有多年了,不放鹽裏麵也是成的。所以說晾曬時才會出現一層白白的東西。說歸說,適量的鹽還是要放的。上上下下多揉幾下,讓鹽均勻地散布在豆角上,再將壇蓋蓋上,用磚壓在最上麵,最後澆上冷開水,密封住。母親告訴我:必須冷開水。否則,前功盡棄,好端端的豆角會被醃得爛掉、發臭,隻好倒掉。

豆角醃得微微發黃就可吃了,把豆角從壇子裏取出,瀝掉鹽水,用清水衝洗一下,瀝幹;倒入鍋裏油,油熟後豆角倒進鍋裏,根據個人口味可加入白糖、味精等佐料,翻炒幾下,就可以出鍋了。無論何種吃法,它終究是道佐餐的一碟小菜,不登大雅之堂。過去的日子醃豆角吃得太多,確是生活窘迫所致,絕非是對其厚愛有加。不過,這番經曆倒成了我人生中一筆抹殺不了的財富。我就是靠吃醃豆角走出農門的孩子,所以對醃豆角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如今生活好了,即使寒冬臘月,商場的超市裏也有新鮮的豆角出售。醃製的豆角搖身一變成了酒桌飯局上的貴族。酒酣菜飽時,總有人大呼:上小菜、上小菜!一盤散發著濃鬱豆角香又帶著點酸酸味道的豆角被端上了桌,箸夾筷撥,很快告罄,頗受城市人喜愛!

看著城市人對醃豆角的喜愛,我不禁懷念起母親親手醃製的醃豆角。現在商場的超市裏出售的醃製品很多。其中不乏豆角品種,花樣百新,但其品相和質地都無法與母親親手醃製的醃豆角同日而語,現在的醃豆角色澤暗黃,入口發苦。不禁感慨起來:是我們的生活提高了,口味變了,還是我們更加挑剔了,或是……我的口味已經深深地烙上了母親的印記,也許這就是家的味道。

月光皎潔

小時候,月亮裏藏著很多故事,聽爸爸媽媽講著講著就睡著了,月亮裏藏著每個孩子的夢。那些月光皎潔的童年的晚上,那麼寧靜,那麼安詳。

在每個有月光的晚上,我總是會不禁地回憶起孩提時代的美好時光。記得那時我們家還生活在農村,我和父親、母親、妹妹一家人坐在庭院中央的竹床上喝一鍋紅薯片兒粥的情景,爸爸總是一邊喝粥,一邊給我們講故事。我家的院子前是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溪,夏蟲鳴唱,青蛙遍地,在這純美的月光中,不知是誰在指揮那一片歡樂的交響。

記憶中,那或許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也是我家最拮據的日子。否則也不會在大夏天裏還吃著去年秋天收割紅薯片兒。我想,那時候。還沒有“反季節”食品這樣一個時髦的詞,即使有,我家也不是時髦,而是“被時髦”了。

仍然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妹妹很早就睡了,我也眯上了眼睛。媽媽小聲地對爸爸說,孩子的學費該交了,老師都催了兩次。爸爸沉默良久,說,診所裏的生意不好,都是鄉裏鄉親的,賒賬的多,我們怎能看著別人的病痛不用藥呢?媽媽長歎一聲說,什麼時候日子才能好起來啊!爸爸接茬說,是啊,好在這些天都有月光,有月光,我們就不用慌。

那時候的我年紀還小,聽不懂爸爸這句話裏的深意。為什麼有月光,我們就不慌呢?我理解不了。但是,我相信爸爸自然有他的辦法,於是就帶著懵懂慢慢地睡著了。

在那天之後的一個月裏,爸爸每天都是白天安頓好了幾個診所裏的病人,晚上和堂叔兩個人借著月色到南鄉去收購小辣椒。那段日子。小辣椒的行情出奇得好,爸爸和堂叔忙活了一個月,不光我和妹妹的學費有了著落,家裏還新添置了一輛永久牌的自行車。然而,就在“生意”最紅火的時候,爸爸卻不再去鄉裏做辣椒生意,媽媽問原因,他說,診所裏那些病號需要他,和錢財相比,還是生命重要。於是,我又能像往常一樣聽到爸爸安慰那些病人的話,不用著急,毛病不大,病總會好的,結核現在不算啥,感冒不算病,磕磕碰碰又算什麼,隻當算是小病去你那串串門子,我們喂它一些湯湯水水,它很快就會走的……

每當我聽著爸爸對他的病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就會對媽媽說“有月光在,我們就不用慌”每當說起這句話時候總是和父親一樣的表情和語氣,那聲音裏,充滿了安全感。

是啊,有月光還在,這說明時間還早,我們沒有必要驚慌,一切都來得及,有月光在,我們就不會在這一片茫茫黑暗之中沒有方向,所有的苦痛和不堪,都在月光的柔媚下,醉意綿綿地彎下腰身……

長壽的秘密

美國研究機構在一個關於“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的課題研究中驚訝地發現:一個心存善意、樂於助人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種族、收入高低、體育鍛煉以及生活作風都不能影響這個具有普遍性的正確結論。這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我在東北農村采風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老人,今年113歲,曾經參加了抗日戰爭。人們都說他是當地最長壽的老人,電台和報社都爭相采訪他,希望得到長壽的秘訣。他一直說,自己長壽一是基因,二是喜歡運動,三是知足常樂。但是記者采訪中無意得知了這麼一個故事:

1934年,日軍已經全麵侵占東北三省,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老人當時的一位朋友也因為抗日被日本人追捕而東躲西藏。一天晚上,他的朋友偷偷跑來找他,托他照顧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並將十幾塊銀元交給他保管。朋友說:“這部分錢沒有人知道,你一定要幫我保存好。等風頭過去再交給我的家人,可以保他們安穩度日。”

朋友從他家裏離開的第二天便被日軍抓住送進了監獄。並不知道他們被關在什麼地方。為了穩妥起見,他以個人的名義,把那筆錢分開存在四家銀行裏,並把存折秘密地藏了起來。為免走漏風聲,這件事他連妻子都沒有告訴。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那段日子,他帶著一家老小到處逃亡。誰也沒想到,他懷揣著十幾塊銀元,自己的孩子卻隻能靠樹皮和草根充饑。所幸一路沒有遇到匪兵,這些錢才得以保存下來。

直至二戰結束,他都一直沒有朋友一家的消息。有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一篇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30周年的文章,作者是他朋友的名字。從文章回憶的內容,他斷定他的朋友還活在人世。於是馬上通過報社與朋友取得了聯係,將這十幾塊早已失去購買力的銀元如數交到了朋友的手裏……

每個人都渴望長壽。從心理角度看來,樂於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他從中獲得的內心溫暖緩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從免疫係統角度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人體免疫係統。反之,一個心懷惡意、損人利己的人則往往坐立不安、失眠、煩躁、全身失調,他們終生背著一個沉重包袱,不敢向他人所言。

其實,心靈的寧靜才是長壽最不可缺少的因素。很多情況之下,我們做了一些有違良心的事情,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任何人始終逃脫不了自己良心的譴責,內心一輩子都將無法安寧,將日日生活在痛苦的折磨和煎熬中。心底無私,心靈才會寧靜。

追憶似水流年

在我們的生命深處,或許都有那麼一段不會泯滅的記憶。曾經的同學少年,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時光荏苒,誰也阻擋不了青春逝去的腳步。正如那潺潺的溪水,或許我們隻能在記憶中追憶那段似水流年。

初中的時候,我們的學校在鎮外的一片空曠地上,後麵是一帶高坡,坡上長滿了細密的白樺樹,坡下是一條蜿蜒的小河,清清亮亮地流向遠方。

在操場的邊上靠近西麵牆的地方是一個垃圾場,由於長期沒有人打理,那裏不僅有很多的垃圾,還長滿了蒿草。那時每當出課間操時,都是我們最難熬的時間,因為我們班正靠著那片荒地,尤其在夏天的時候,風吹過來,難聞的氣味便彌漫開來。於是我們對出操有了本能地抵觸。

青春的情感就像白樺林下那條小河,擋也擋不住。那時候學校的管束還是很嚴格的,但即便如此,懵懂的情感還是潺潺地流淌出來。班上有個女生叫小潔,由於我們來自同一個地方,所以很快就熟悉了彼此。每天的黃昏,我們會去坡地上的林中散步。那時小潔常坐在河邊吹笛子,悠揚的笛聲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