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天文星象:宇宙探秘尋真相(1 / 3)

第7章:天文星象:宇宙探秘尋真相

[BT2]不抱殘守缺創新法

[HTH][國學常識][HT]

西漢劉歆反對泥古守舊,創製出完善的《三統曆》,它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曆法。它共有七節:統母,紀母,五步,統術,紀術,歲術,世經。統母和統術講日月運動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回歸年、朔望月長度、一年的月數、交食周期、計算朔日和節氣的方法等;紀母、紀術和五步講行星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運行動態、出沒規律、預告行星位置等;歲術講星歲紀年的推算方法,世經講考古年代學。《三統曆》的內容,對後代曆法影響極大,有的沿用至今。

[HTH][國學故事][HT]

劉歆是西漢皇室宗親,他的父親劉向是當時的知名學者,博通經史,天文學方麵也造詣很深,曾在朝廷中做過官。劉歆從小生長在這樣一個學術氣氛很濃的家庭,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書,其非凡的才華逐漸顯露了出來。少年時代,他已精通《詩經》、《尚書》等當時被認為是最古老最經典的書籍。當時的西漢皇帝是成帝,他聽說劉歆小小年紀就學識淵博,特意召見他,讓他做黃門郎。

後來,皇帝令劉歆與其父一同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劉歆坐擁這些皇室典藏,如饑似渴地鑽研起來。劉歆的父親劉向去世後,皇帝任命劉歆為中壘校尉,統領校書工作,以完成他父親的未竟之業。

有一天,他意外地發現了《春秋左氏傳》中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邊向丞相史尹鹹請教,一邊自己刻苦鑽研,終於精通了《左傳》的義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並上書漢哀帝,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專門設立學館。

漢哀帝知道了,就讓劉歆與博士們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可博士們根本沒把劉歆放在眼裏,不同意為《左傳》設立學館。劉歆十分氣憤,他給管理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信,揭露了博士們寧願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而不肯探求新道理和學問的封閉態度。劉歆的言辭擊中了博士們的痛處,遭到他們的抱怨和誹謗。劉歆便向漢哀帝請求,到很遠的地方做了個小官。

[BT2]算聖計黃白交角

[HTH][國學常識][HT]

月球繞地運行的軌道叫做白道,白道平麵叫做白道麵。太陽周年視動路線叫做黃道,黃道平麵叫做黃道麵,黃道麵和白道麵並非在一個平麵上,兩者的交角叫做黃白交角。劉洪在東漢末年,首次提出黃白交角是6度。他創製的《乾象曆》中首次提出月亮近地點的移動,從而算出近點月長度,並在一近點月裏逐日編出月離表,首次提出交食計算中帳寡食限的方法,這些都對後代曆法影響很大。

[HTH][國學故事][HT]

劉洪自幼勤奮好學,具有淵博的知識。由於他是魯王宗室,所以,年輕時就成為宮廷內臣,這對於施展他的政治抱負和潛心研究天文曆算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劉洪的才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因此,在漢靈帝光和年間,由太史蔡邕推薦,被調回京師,專門從事曆法研究。在此期間,他除了按照皇帝的旨意參與“考驗日月”,審核、課校他人呈報上來的研究成果外,還把多年來研究的成果彙集起來。最終他發現當時采用的曆法不精密,便決意加以改進,通過精心觀測、計算,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創製了比前人精密得多的新曆法《幹象曆》。劉洪博學多聞,擅長於數學,他還發明了珠算,因此他也被尊為“算聖”。

[BT2]魁星主宰文運

[HTH][國學常識][HT]

魁星為我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它是指北鬥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天璿、天機、天檥。後來,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作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封建社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

[HTH][國學故事][HT]

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叫魁星,他聰慧過人,才高八鬥,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十分的醜陋,後來又長了滿臉麻子,一隻還腳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所以屢屢麵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醜陋,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於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麵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麵映天象,捧摘北星鬥。”皇帝覺得這人很有趣,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自占鼇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我們縣裏人寫得好,我們縣的文章要屬我們鄉的最好,我們鄉的文章屬我弟寫得好,我弟弟是請我改的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BT2]司命北鬥星

[HTH][國學常識][HT]

在北天有排列成杓形的七顆亮星,常稱它們為北鬥七星。這七顆亮星名稱是 :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前四顆星叫“鬥魁”,又名“璿璣”;後三顆星叫“鬥杓”“鬥柄”。後來北鬥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這是因為古時,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北鬥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狀成了人們出門判斷方向的重要依據,於是人們把它當作為神來崇拜。

[HTH][國學故事][HT]

一個叫顏超的人,請平原人管輅相麵,管輅說:“你麵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顏超一聽十分著急,便問有沒有補救的辦法。管輅閉目掐算了一會兒,說:“十天之後,你帶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壺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兒有一片割過的麥地,地南邊有一棵大桑樹,樹下有兩個下圍棋的仙人,你什麼也不用說,用酒肉服侍好他們就行了。”

顏超到這天帶好酒肉趕到山中麥地那棵大桑樹下,果然有兩個仙人在那兒下圍棋,顏超悄悄近前,將酒肉擺在棋盤兩邊,自己則站在一側觀棋。這兩個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覺摸過酒肉就吃,不到半個時辰,就把顏超的酒肉吃光了。這時棋還沒有下完,坐北邊的北鬥神抬頭一看,說:“你不是顏超嗎?這酒肉是你的嗎?” 顏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說:“你的壽數已盡,還來這兒幹什麼?”這時坐在南麵的南鬥神說:“你剛吃喝了人家的東西,怎麼可以這樣無情呢,給人家增加幾歲吧!”北鬥神說:“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麼增加?”南鬥神說:“你不好意思,我替你來。”說著,他向北麵的仙人要來一個大帳簿,翻開一頁,上麵寫著:顏超,一十九歲,南鬥神在“一”字上加了兩筆,成了“九十九歲”。

[BT2]吉星南極老人星

[HTH][國學常識][HT]

古人認為南極老人星的位置偏南,在我國隻有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才能看到。李白有詩句:“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是指在南嶽衡山上,就可以看見老人星了。南極老人星在中國古人眼裏永遠是一顆吉星。星占家認為,老人星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見到了這顆星,將國泰民安,所以詩人有“海內逢康日,天邊見壽星”的句子。壽星即老人星,因主長壽,故又叫壽星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康熙南巡,來到南京雞鳴山登觀星台,晚上觀看星象。康熙望著晴空的繁星,一時興起就問大臣:“你們誰懂天文呀?”大臣知道皇帝懂天文,誰也不敢在這時表現,就都推說不懂。康熙看學士李光地站在不遠處,就把他喊了過來:“李光地不是精通天文曆算嗎?朕有事要問你。”

李光地過來說:“我隻懂一些曆法而已,至於星象就不怎麼認得。”康熙微指了指正南方高掛的參宿三星,“這是什麼星?”李光地回答:“是參宿三星。”康熙又問:“哪顆是老人星,你知道嗎?”李光地說自己不知道,康熙指著南天很低的一顆閃爍著的、微微發黃的星星說:“看到了嗎,那就是老人星。” 然後又打開星圖,指給大家老人星在星圖上的位置。

李光地這時候說:“據書本上說,老人星見,天下太平。”康熙說:“老人星和天下太平有什麼關係?老人星在南天,北京自然看不見,難道說北京永遠不太平?若再到你們閩廣一帶,連南極星也看得見,老人星哪一日不在天上?就永遠太平了?”李光地啞口無言,再不敢答話。

[BT2]五星聚奎興文治

[HTH][國學常識][HT]

五星聚奎是我國古代記載的一種天文現象,指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聚於奎宿,從地上觀察在天上排成一線。古人把五星聚合看作改朝換代的徵兆。古人認為奎宿主文,宋代人則把它與文治、文明相關聯來做解釋。

[HTH][國學故事][HT]

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小皇帝隻有7歲。趙匡胤因曾幫助周世宗擊敗北漢,討伐南唐,屢建戰功,成為禁衛軍統領,掌握了大權。小皇帝登基的次年,突然傳來了遼人入侵的情報,軍情緊急,小孩皇帝懵懂無知,宰相範質作主,令趙匡胤率軍北上抗敵。部隊出發了,晚上趕到了離首都開封東北四十裏處的“陳橋驛”駐紮了下來。

一天,天剛蒙蒙亮,趙匡胤在帥帳裏走動,忽聽外麵一陣嘈雜的聲音,還聽到有人高喊:“請大帥出帳!”趙匡胤走出,見謀士趙普個弟弟趙光義帶領一大隊將官和士兵,聚集在他的營帳前。趙匡胤問:“你們要幹什麼?” 趙普上前說道:“回稟大帥,我昨天夜觀天象,發現金、木、水、火、土五星聚於奎宿,這是百年罕見的天象,昔日武王伐紂,五星聚於房,高祖立漢,五星聚於東井,如今宇內紛紛,天下不安,正是無德讓有德之時。我們全體將士,願聽主帥號令,擁戴主帥為天子。”

趙匡胤大喝說:“我受先帝重恩,輔佐幼主,怎能辜負先帝之托,你們要毀我聲譽?”弟弟趙光義又上前勸說一番,然後一揮手,他身邊的兩個將官立刻拿出一件袍子——皇帝穿的黃袍,那兩個將官走到趙匡胤的身後,每人拉著黃袍的一邊,要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象征性地躲閃了一下,然後就穿上了。

隨後,趙匡胤擁兵回師開封,輕鬆地就讓後周的小孩皇帝讓出了座位。趙匡胤即位,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BT2]五星聚尾起禍亂

[HTH][國學常識][HT]

史書記載公元748年10月1日,金、木、水、火、土五星都聚於尾宿,尾宿所在地正好對應的是幽州,不久唐朝就爆發了“安史之亂”,所以後世人把五星聚尾認為是起禍亂的象征。

[HTH][國學故事][HT]

唐朝建國之後,接受以前的朝代胡人亂華的教訓,特別強調邊境的保衛。但輪換駐守的長期服役製使兵源發生困難,於是改為招募製,招募的兵士在邊疆屯墾生產,長期駐守,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不但有兵權,還兼管地方財政和行政事務。唐玄宗時,這樣的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為保衛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為天高皇帝遠,他們大權在握,如果不聽中央號令。

李隆基晚年,朝政有些荒廢了,他把政事交給楊國忠,宮廷之事則有宦官高力士處理,自己每天歌舞宴飲。公元748年10月1日,金、木、水、火、土五星都聚尾宿。當天就有大臣上奏:“隻要皇帝勤勉為政,替天下著想,和氣自然會上通於天,那麼五星聯珠,兩曜合璧這類祥瑞預兆就是正常的了。”大臣的用意是要李隆基勤政,他沒聽出一語雙關,照舊玩樂不誤。

安祿山是平盧(今遼寧朝陽)、範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鎮的節度使,此人身材肥胖,是胡人出身,與宰相楊國忠宿怨很深,但深得李隆基喜愛。他看到大唐國內兵力空虛,皇帝不走正道,很想奪過這個天下來自立為王,又怕不能成功,一直觀望。楊國忠則天天上皇帝那兒去告狀,說安祿山要造反。他也非常盼望安祿山造反,好證明自己告狀告得正確。

7年之後,安祿山及其部下史思明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為由在範陽起兵,率15萬大軍向西、南橫掃。內地的兵數量又少,又從不操練,安祿山的大軍很快就打進洛陽,他在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安祿山靠著兵強馬壯,不久他的先頭部隊打敗了駐防潼關的唐將哥舒翰,直逼長安。看到長安難保,李隆基帶著兒媳婦楊玉環、朝廷官員以及衛戍部隊向成都方向轉移。剛走不遠,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憤怒的兵士不再前進,他們認為,這場災難,全是楊國忠與安祿山兩人爭鬥引發的,必須殺掉禍首之一楊國忠,他們才肯護衛皇帝上路。李隆基無奈,隻好同意。但楊玉環是楊國忠的妹妹,她雖無直接責任,但楊國忠卻是因她才位極人臣的,所以她也是這場禍亂的源頭之一,也必須以死謝天下,否則六軍不發。李隆基掩麵大哭,眼看著自己心愛人被拉出去縊死。

為早日平定戰亂,許多節度使的部隊都被調來討伐叛軍,甚至還有西域的回紇、於闐等驍勇的武裝,終於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其中回紇出力尤大,收複這兩座京城主要是靠他們的力量。當然朝廷也不能白用人家,條件是:趕走叛軍、進入城中後,回紇人可以在城中大搶三天,財寶、婦女,隻要別住下不走,搶什麼都行。後來,曆時7年之久,安史之亂終告平定。

[BT2]鶉宿出兵災

[HTH][國學常識][HT]

在春秋時期,有一首兒歌:丙之晨,龍尾伏辰,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這裏的鶉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柳、星、張三宿,這裏包含的體溫現象是柳、星、張三宿運行至,太陽和月亮之間。在這時候,發生虢國滅亡,國王出逃的事,所以此星象預示出現兵災、戰敗等不祥的兆頭。

[HTH][國學故事][HT]

春秋時候,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林立,不斷互相兼並。後來,晉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蠶食周圍的小國。晉獻公在位期間,晉國南麵有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他準備吞食這兩和國家。

虞國與晉國接壤,虢國則在虞國之外,這兩個小國雖然地狹人稀,卻是同姓毗鄰,結有攻守同盟,你先打哪一國,另一國就會馬上宣布對你開戰。先打虞,虢國立刻會增援;先打虢,更有虞國擋著,根本過不去。晉國有個大夫叫荀息,點子很多,他向晉獻公提議:“虞公貪財輕信,我們把宮中的傳世之寶送給他,然後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叫虞公看著別管。等滅了一個,另一個還不好辦嗎?”

晉獻公聽了這主意,連連稱好,可又轉念一想:宮中的傳世之寶就是塊美玉,再值錢的就是我的座騎,有點舍不得給虞公,萬一他收下東西,仍然不肯借路給,那怎麼辦?荀息猜出晉獻公的心思,他忙說:“虞公如果不肯借路,就不敢收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事一定成。那麼這兩件寶貝送出去,隻不過是暫時寄存在他們那裏罷了!”

晉獻公同意了,荀息攜帶著寶馬美玉出使虞國。虞公見到這樣的大禮有點不敢手。 荀息說:“晉君仰慕您的賢明,願意以此表示我們永遠交好的誠意。”虞公頓時很高興,立刻收下了。一邊接禮一邊說:“有什麼事要我幫忙,盡管提。”荀息說:“虢國老和晉國作對,我們想借你們的道過去教訓虢國,回來的戰利品全都給你們。”虞公立即滿口答應下來。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此事後,來見虞公:“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國和虢國彼此相依,,有事可以彼此幫助,如果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虞公說:“晉國跟咱們是連宗,美玉寶馬都送我了,我怎麼能不借小道給人家?”宮之奇見虞公固執己見,便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隨後,晉大夫裏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借道虞國去攻打虢國。就在這時,民間兒童遊戲時唱起了歌謠:“丙日過,星星落,日龍尾,月天策,鶉火挑日月,虢公奔河洛。”晉獻公找人分析這首兒歌是什麼意思,一個叫偃的術士說:“歌謠的意思是:‘丙’日那一天早晨,太陽在‘龍尾’的位置,也就是尾宿,月亮在天策星座的位置,這時鶉火星正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虢公跑到洛陽去了。”晉獻公聽了非常高興:“真是天助我也!這丙日是哪一天呢?”偃用手指掐算了一會兒,說:“今年十月初,正好有這些天象。” 晉獻公於是決定在這天拿下虢國。

不久,就拿下了虢國,虢公果然逃亡到了洛陽。晉軍隨即凱旋班師。攜帶大量戰利品經過虞地時,虞公以為那些戰利品都是給他的,就親自到城門外迎接,不料在百姓的夾道歡迎中,晉軍統帥裏克、荀息一聲令下,兵士上前把虞公五花大綁起來,隨即輕而易舉地開進都城,把虞國滅掉。

[BT2]熒惑守心

[HTH][國學常識][HT]

熒惑守心是我國古代記錄的一種星象。心指心宿,它由3顆星組成,心宿中間的那個星代表皇帝,另兩顆星分別代表了太子、庶子。熒惑,即火星,在古人看來,它的運行路線最複雜,行蹤最讓人捉摸不透,所以起名“熒惑”。另外它的火紅顏色也令人不安,故中西方都常把它看成是戰爭、死亡的象征。“熒惑守心”就是象征災難的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這曆來被認為是嚴重的凶兆。

[HTH][國學故事][HT]

漢成帝劉驁時,丞相是翟方進,翟方進剛直不阿,他不與王莽來往。有一天,待詔李尋向皇帝上奏說:“昨天晚上,我夜觀天象,發現火星正好停留在心宿不,這是個大凶的星象。這個天象的出現預示著皇帝將有不幸,這主要是丞相沒有盡到責任,以致人民的怨恨上達天庭,老天才用這個天象示警的。先皇元帝時,發生春天禾苗上結霜、夏天降雪、白天太陽無光的異象,先皇帝下詔責備丞相於定國,丞相辭了官,一切才轉為正軌。”

漢成帝聽了此話,把丞相翟方進招來,說:“朕不能明察民間疾苦、災害,導致老天示警,熒惑守心。朕有過錯,也說明你沒有盡心輔政。朕既然已經知道改過了,你這個身為輔佐皇帝的丞相應當擔負起主要責任。朕賜給你十石酒,一隻牛,你自己妥善地處理吧!”翟方進頓時如五雷轟頂,他知道皇帝賜給牛酒,是讓他辭職,也許老命都就此難保呢。他回家後就抑鬱寡歡,整天不吃不喝,幾天後就辭了官。

很快,他又接到李尋寫來的信,信中嚴厲地說:“你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這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一致斥責,要想保全你的宗族,唯有你自己了斷!”翟方進萬般無奈,隻好服毒自殺。他的兒子翟義從千裏之外趕回奔喪,哀悼之中問清父親自盡的緣由,感到非常奇怪,他對天象也極感興趣,可多少天來沒有看到什麼熒惑守心呀!

於是他拜訪了父親最好的一個朋友,替他分析:如果確沒發生熒惑守心麼肯定是王莽指使李尋假造的熒惑守心天象,然後慫恿皇帝下詔,讓丞相替他擋災,用這個辦法置翟方進於死地。這樣,王莽就可以高枕無憂地獨攬大權了。翟方進的朋友最後對翟義說:“官場就是如此,令尊為什麼選擇了自裁,是為了避免你們整個翟家遭殃,你要了解他的苦心啊!”翟方進自殺後的第二個月,正當壯年的皇帝劉驁突然駕崩,此後王莽獨攬大權。

成帝之後的兩個小皇帝又都很快被弄死,最後扶上來的是兩歲的嬰兒皇帝孺子嬰,由王莽攝政。翟義不甘心父親受冤屈,為了報父仇,就與漢家宗室劉信、劉璜聯合,糾集起十多萬人聲討王莽。王莽立刻派兵鎮壓,結果翟義失敗被捕,處決後陳屍於市示眾,王莽還派人拆毀翟府,挖開翟家祖墳。

[BT2]彗星犯火預災難

[HTH][國學常識][HT]

彗星的出現常常標誌著人間要除舊布新。彗星犯火是指彗星出現在火星旁邊,長長的彗尾從火星身上掃過,這預示著地上要有大的火災。

[HTH][國學故事][HT]

昭公時,人們發現怪異景象一顆彗星掃過火星的旁邊,長長的彗尾一直跨過銀河。魯國大夫申須說這將預示著諸侯國要有大的火災。他找到了星占家梓慎,問是不是這麼回事,梓慎說:“是的。我根據彗星的長度、星犯的遠近,仔細算了一下,火災將在明年夏天發生,應在陳、鄭、衛、宋四國。”

這個消息傳到陳、鄭、衛、宋四國,陳、衛、宋三國的國君都開始搞祭祀活動,以求禳除災害。但是鄭國卻不動,鄭國的星占家裨灶問國君為什麼還不祭天,國君說:“子產說沒有必要。”子產是鄭國重臣,說的話很有分量,所以國君總聽他的。裨灶馬上找到子產,說:“鄭國明年要發生大火了,我已算出,陳、鄭、衛、宋將在同一天發生火災,你不去勸國君趕快用禮器去祭天,好讓天帝給咱們免去這場災害,怎麼還說沒有必要呢?” 子產回答:“老天離我們那麼遠,它怎麼能決定我們大地上的火災這類事呢?人間的事還得我們自己料理,火災都是人們不小心釀成的,隻要教導百姓小心用火,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火災的發生,光祭天祭神有什麼用呢?”根本不理會裨灶的話。

第二年的五月,晚上太陽落山後,正好看到火星從東升起,初七那天,開始刮風。梓慎到處宣傳:“這是暖風,是著火的征兆,很快就要著大火了!”這風連刮七天,到十四日那天,風更大了。梓慎派人去各地調查,陳、鄭、衛、宋都出現了火災。鄭國的星占家裨灶找到子產,說:“已經出現火情了,馬上有大火災降臨京城,快請國君祭天吧!晚了就來不及了!” 子產說:“這種小火險,國內每月都會出現,不會有事的!”鄭國有人說:“火著起來,危及國家安全怎麼辦,你是不是舍不得那點祭祀的玉器寶貝?”子產說:“豈有此理!幹嗎非要聽裨灶的?這種人就是喜歡亂預言,說得多了,偶爾也會讓他碰對個一兩次,他懂什麼天道?”此後,雖然沒有出現大火,卻發生了多次小火災。

[BT2]箕宿的由來

[HTH][國學常識][HT]

古人把二十八星宿是東方七宿稱為蒼龍,它最後兩宿為尾和箕。尾宿是龍尾,由八九顆較亮的星組成。箕宿,有四顆星,正好組成一個四邊形,一端稍大,形狀像簸箕。古人認為,月亮一經過箕宿,地上就會刮風,有“月離於箕風揚沙”的占訣,。箕宿的名稱起源於箕人,這是夏代以前的一個大部落。後來商朝時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箕子,箕子據說是商紂王帝辛的叔父,曾擔任過太師的職務,被封在箕地,所以稱箕子,取代了過去的箕國。箕子死後被封為風神,所以也就有“月離於箕風揚沙”的占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