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篇
聽了漁夫的回答,也許我們會吃驚,會一時無語。但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是快樂?是金錢?是幸福?其實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一種狀態,一種活著的方式。
同理,一個人要想得到什麼,就應該先給予別人,幫助別人,使“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即使於聲色滋味上,也是懂得物極必反,取舍有度:“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生)則取之,害於性(生)則舍之”。這就是道家提倡的“全生葆真”之道。
人總是會說活得很累。細究起來,生活中的累,除了體力之累,還有精神之累,欲望之累。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
其實,從生活的價值來說,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沒有虐待這百歲年華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就可以安心了。
自然天道使萬物出生,自然天德使萬物發育、繁衍,它們養育了萬物,使萬物得以一定的形態、形狀存在、成長。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和珍貴“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視,並沒有誰來強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它們使萬物生成、發展、結果、成熟,對萬物愛養、保護。它們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居功自恃,統領萬物而不對萬物強加宰製,這才是最深遠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老子理想的道德。
《道德經》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都出現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的話。大概是老子無意中的有意吧。“玄德”二字,在第六十五章還出現過,這更說明了老子對這句話情有獨鍾。
春秋時期,齊國人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管仲沒有錢,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賺錢後,管仲拿的比鮑叔牙還多。
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對仆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關係,如果用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句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鮑叔牙對管仲有再生之德、推薦之恩,他卻從未將自己的這份功勞、這份恩情掛在嘴上或是記在心裏,可謂“生而不有”;管仲這匹千裏馬是被鮑叔牙拉到齊桓公麵前的,齊桓公是伯樂,正是他們才使管仲立下了不世之功,人們隻知有管仲而不知有君王,隻知有管仲而不知有鮑叔牙。管仲卻沒有自恃功大而有過什麼非分之想,沒有做出過什麼出格的舉動,還經常主動為君王分謗,可謂“為而不恃”;齊桓公有容人之量,知人之明,用人之法。他敢於放手使用千裏馬,連韁繩都沒帶,不怕馬跑了,不怕馬野了傷人,是馭馬的主人卻沒有主宰千裏馬,可謂“長而不宰”。
老子教我們,人活著應當超然於世,回歸生命的本真。現代人要能夠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淡泊名利,拒絕世故,遠離機謀,莫爭霸權,努力保持真情真性。不要在盲目追求過程中誤入歧途,忘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老子認為,養生之道各有千秋,養生模式不盡相同,養生貴在掌握“適度”兩字。所謂適度,就是根據自身具體條件,正確運用,掌握分寸,過之或不及都不是正確的養生觀。
孫思邈在老子思想的啟迪下,為世人總結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十二少秘訣:“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他認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難以回避的精神活動,如果放縱或者抑製都會對身體有損害。為此,要做到適度,就貴在一個“少”字上。就是說要有所節製,不太過,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鋒,對於養生益壽多有裨益。
他在倡導“十二少”的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他把這“十二多”視為“喪生之本”。按他的養生理論,“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境界。
現代養生學認為,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8點:
(1)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做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唯一;此外,還以補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隻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願違。
(2)運動適度。運動是生命之源。運動過度傷身,運動不足無效。倘若閉門守舍,足不出戶,缺少鍛煉,必將導致精神不振,頭昏眼花,食欲下降。如果鍛煉強度過大,超負荷進行力不從心的運動,則會影響健康。動靜結合乃是養生妙法。
(3)營養適度。營養是生命之本。醫學專家認為:“均衡飲食才是強健體魄的關鍵。”營養過剩易因胖得病,營養不足則體弱易病。合理的膳食結構是:高蛋白、低脂肪、多維生素、少食糖、高纖維、限鹽量。三餐質量:早好、午飽、晚少。
(4)情緒適度。經常保持樂觀平衡穩定的情緒。勿過喜,防樂極生悲;勿過悲,過悲是生病禍根。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這就告訴人們,好的精神狀態,是可以轉化為獲得長壽的物質力量的。
(5)睡眠適度。睡眠過多或不足,都會疲倦。一項有100000人參加、曆時10年的大規模跟蹤調查表明,每天睡7小時的人最長壽。名古屋大學的專家們在新一期美國睡眠協會會刊上撰文說,不論男女每天睡七小時最合適,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
(6)動腦適度。退休後的老人,長期不用腦,腦細胞退化則快,易患老年癡呆症。但用腦過度,腦細胞會因缺乏能量,而逐漸喪失功能。
(7)用藥適度。是藥皆有毒。治病藥還是保健藥都有副作用。用藥千萬別自作主張,隨便增減,務必遵醫囑,按時定量,才能恰到好處,獲取祛病健身的最佳效果。
人們都說功名利祿,功名利祿是什麼東西?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萬有引力,人為什麼不能飛起來,人為什麼不會輕功,這是引力的作用。在人組成的社會裏麵,功名利祿就是萬有引力。有一些人為了功名,為了利祿不顧一切,瞬間被吸到地獄裏麵去了。
所以,老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名譽和身體哪一個離你更近?生命和財富相比哪一個更重要?當然生命更重要,可以為了生命不要那個名,不要那個利,為了那個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浙江人民電器集團董事長鄭元豹,與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德力西集團董事長胡成中並稱“柳市三雄”。自1977年創業至2008年,鄭元豹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王國,以年營業收入146億元的業績,坐上了中國500強第264強的交椅。
鄭元豹的事業蒸蒸日上,宏圖大展,身體也壯實矯健,英姿勃發。他在忙事業的同時,能自覺注重休養身心。鄭元豹說,他的養心之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重人。注重內心的自我平衡,平衡的心理帶來了心靈上的平靜。作為企業家,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完不成,煩惱就不斷,怎麼解決?這就是要靠自身的意、氣、勁。以意帶氣,以氣帶勁。掌控自己的情緒、平和自己的心情。水平再高,高不過勤勞;本事再大,大不過人和。一切事在人為,平和的心態帶來了健康,也帶來了歡樂。
二是順道。思想要開放,順乎自然之道。要放開思想,天馬行空,又要放輕鬆,不要總鑽牛角尖。最能讓人佩服的人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一個人有了開放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容納天地的肚量,健康狀況自然不言而諭。
三是求和。和是順和,競和也是祥和、平和。這就是健康問題。沒有了精神,也就沒有一切。科學發現人體的細胞都是跟著人的精神狀態來發展的。每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他的身體狀況,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除了上麵的三部分內容,鄭元豹還有自己的飲食、鍛煉及保健方法。但鄭元豹認為,飲食、鍛煉是基於前三點。規律的生活,會使好的更好。有了前三點,已達到最高境界,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注重運動保健。
很多人為了事業,玩命工作,雖然已經擁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有顯赫的名聲,但身體卻垮了下來,有的甚至被累死。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再蓬勃的事業、再幸福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健康是生命的載體,生命依靠健康顯示出一種活力。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了健康也就沒有了一切。
隻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會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忙得沒有時間關愛自己,連身體發出警訊提醒時,也因為太忙而被不經意地忽略,直到倒下來後才終於發出感歎:以前拚命去掙錢,現在拿錢來買命。犧牲自己的健康太不值得,身體一旦垮倒,沒有了健康,什麼成就,什麼名聲,什麼財富,全部都是一場空。
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大有作為,必須“善待自己”,應該當心他那部成功的機器——自己的身體。
有許多人不知自愛,常常在無意識中損害自己、欺騙自己。他們出外辦事時,總是飲食無定,有時竟一點東西也不吃,就是吃也不依照日常的時間。他們還總要剝奪自己睡眠和休息娛樂的時間。由於他們經常摧殘自己的身體,不到40歲頭發就已經漸白,身體也顯出衰老的樣子。他們竟然不懂得,要實現自己的雄心和誌向,需要相應的體力與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