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家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指教”,認為凡是“有為”的,都不是可取的;佛家看似出世,實則為濟世張目,其大慈悲之心昭若日月;儒家說“仁”,說“禮”,說“克己”,說“君子不黨”,占據我國思想主流凡兩千年,影響國人最深。
其實,我們認識的孔子,未必就是真正的孔子;我們理解的道家,未必就是真正的道家;我們心中的佛教,未必就真的以“避世”為要。我們要知道,任何一個能夠保持長久生命力、垂之千古的思想流派,都不會是消極的,它必然有功用的一麵。
現代管理科學原本來自於西方,根植於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理論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比如,在中國文化中,依然保有以生命一體的觀念來解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於奧妙的宇宙萬物本原所體悟出的精微而深廣的智慧結晶。
有些人認為,中式管理偏向於概念,不利於企業操作,不及西式管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但是,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曆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企業管理應當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屬於一種文化,它應當是民族文化在企業運行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麵模仿西式管理必然導致邯鄲學步。
從這一層麵上來講,國學思想可以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有價值的理念指導。管理的核心是用人,而佛、儒、道三家的思想正是圍繞這一主題而展開。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管人的經驗與方法。相對於愛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行”的考察,更注重人們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作用以配合工作的需要。道家思想在於思辨,“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實現“無為而治”,;佛家思想在於修心,以安人來求得西方淨土之中的“大自在”;儒家思想在於修身,以“仁、義、禮、智、信”規範人們的言行,達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由“個性為本”、“人性為本”到“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日益增加,綿延五千餘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證明了我國在文化整合與人才管理方麵的巨大成功。本書正是由此出發,進入承載數千年文明的國學智慧世界,以辯證的方法領悟管理之本、用人之道。掌握知時、知位與知人之心術,駕馭進退、取舍與生克之規律,可以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西方管理理論;修身養性、回歸自然、放下歸零、本立道生,可以形成屬於自己的、獨具特色的中國管理科學。
最後,感謝在本套書的出版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所有朋友,感謝各位編輯老師、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也歡迎讀者提出寶貴建議。
上編 管人之道,道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