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尊重他人,切莫傲慢和自負
尊重他人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條件,也是禮貌待人的重要標誌;懂得尊重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接受的一門課程。在與人相處時,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隻有學會尊重與自尊,才能打造良好的人脈關係;隻有人人都懂得了自尊與尊重別人,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自尊感。因此,我們要處處留意,通過各種方式樹立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
理解小狗的人
一個攤位前樹立了一幅廣告,上麵寫著“出售小狗”。這信息立即把人們吸引住了,一名叫能能的小孩出現在廣告牌下,問道:“你的小狗賣多少錢呢?”
“30元至50元不等。”主人回答。
能能從口袋裏掏出一些零錢,說:“我有5元,請允許我看看它們,好嗎?”
攤主笑了笑,吹了聲口哨, 5隻毛茸茸的小狗便跑了過來。其中一隻遠遠地落在後麵。能能立即發現了落在後麵的那隻一跛一跛的小狗,“那小狗有什麼毛病嗎?”能能問。
攤主說:“你用不著花錢,如果我真的想要它,我就把它送給你好了。”
能能十分生氣,他瞪著店主說:“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給我。那隻狗和其他狗的價值應該是一樣的,我會付全價。我現在就要付5元,以後每月付1元,直到付完為止。”
攤主勸他說:“你真的用不著買這隻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別的狗那樣又蹦又跳地陪你玩兒。”
聽了這話,能能彎下腰,卷起褲腿,露出他一隻嚴懲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跛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
能能輕聲說道:“嗯,我自己也跑不好,那隻小狗需要一個能理解它的人。”
處世一點通:
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命運,能促使雙方相互理解、相互關照,克服心理上的隔膜,從而使彼此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同病相憐,並不是一個好的詞語,它至少說明還有不“相憐”的情況存在。這就告訴我們,對於那些因種種原因造成病殘的人,要給予尊重和理解,因為他們也有愛與被愛的權利,這一點與其他人是一樣的。
你是一個生意人
在擁擠的車站旁邊,有一個雙腿殘疾的人坐在地上,麵前擺著幾把小刀,一張紙上寫著“一元錢兩把”。
過路的旅客都把這個殘疾人當成了乞丐,而忽略了這些可憐的商品,他們好心地丟下一些零錢,然後匆匆而去。
一個出差的商人看來嫌了不少錢,他注意到這個殘疾人,拿出100元漫不經心地丟在後者麵前。
但是走了不久,他又回來了,他蹲下來,認真地挑揀了兩把小刀,抱歉地對這個殘疾人說:“我需要小刀在汽車上削水果,你真是一個有頭腦的生意人。你運氣真好,我身上剛好沒有零錢了;你不用找錢給我,因為汽車馬上就要開了。”
兩年過去了,生意人又一次出差經過這個汽車車站,他想好好吃一頓再上汽車,他走進一家裝修得不錯的餐館,美美地吃了一頓。
結賬的時候,老板微笑著說道:“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你是第一個把我當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今後,這裏的大門永遠對你免費敞開。”
飯店老板正是兩年前的那個殘疾人。
處世一點通:
當你麵對一個殘疾人時,你是否向他投出一瞥真誠的眼光?當你麵對一個殘疾人在做買賣時,你是否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他表示敬重?也許你心中的同情和憐憫的成分占了上風,即使掏出自己的施舍,也會做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心裏說:拿出用吧,可憐的人兒!然而,你是否意識到,對一個渴求尊重和理解的殘疾人來說,還有比同情和憐憫更重要的東西?把他們當作自己身邊一樣的人看待吧!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必須是人人相互尊重的社會,也是人人自尊的社會。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一旦在社會中獲得了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從他身上煥發出來的創造力量,決不亞於其他人。
張良拾鞋
秦末年間,有個孩子叫張良。一天,他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對他說:“孩子,我的一隻鞋掉進了河裏,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你幫我把鞋撿回來吧。”
張良雖然不認識這位老人,但他想:拒絕別人的請求是不禮貌的,何況是老人家呢?
於是他到橋下撿回了鞋。老人拿起鞋,看都不看,就“嗖”的一聲又扔到了河裏,說:“你再把它撿回來吧。”
張良想:老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可他還是把鞋子撿了回來。沒想到老人又把鞋扔到了河裏,說:“孩子,你能再撿一次嗎?”
張良覺得老人做的有點兒過分,可一想到應該尊重老人,還是幫他把鞋撿回來了。
這次,老人笑著說:“張良,早聽說你是個懂禮貌、愛讀書的好孩子,果然不錯。我這裏有一本兵書,你拿去好好地讀吧。”說完,便從懷裏掏出書,遞給了張良。
張良十分愛惜這本兵書。他刻苦學習,勤奮地研究兵法,終於成了一名十分傑出的軍事家。
處世一點通: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講禮貌,比如:給老人讓座、向老師問好。這些很容易做到。而不容易做到的,則是遇到挫折時,仍然不改禮貌的習慣。正如小張良一樣,並沒有因為老人的一再使喚而動怒,一直保持著禮貌的態度。所以,真正的禮貌就是克製自己、尊敬別人。
被炒的原因
約翰王剛參加工作一年,就成為老板眼中的紅人。在總經理辦公室工作的這段日子裏,他勤奮工作,同時暗暗琢磨總經理的性格和工作習慣,總經理準備做什麼事,還沒發話,他往往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搶在前頭準備去了。
這一點自然很受總經理的賞識,也無可厚非。遺憾的是,約翰王有個習性:對人兩副嘴臉。在總經理麵前,他的每一言行都表現萬分尊重。對公司別的高級主管,他也非常尊重,因為他知道總經理最信賴這些高級主管。即使對公司的那些地位不是很重要的基層小主管,約翰王也表現出了恰如其分的尊重,因為他明白這些人說不定哪一天就要晉升,成為對自己有影響的人。對和自己同等地位的普通職員,約翰王可沒有那麼好的耐性,經常對同事愛理不理的,甚至對同事冷嘲熱諷,顯示自己高人一等。同事們漸漸也不屑搭理他,有的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
一年後,傳出約翰王將被破格提拔為總經理助理的消息。約翰王心中不免暗喜,連那些在背後說他壞話的同事,也認為這次他可能要如願以償了。
然而,隨後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約翰王不但與晉升失之交臂,還丟掉了自己的工作,被公司炒了魷魚。
公司傳達室有一位長相平平的姑娘,左臂還有點殘疾,約翰王怎麼看都覺得不順眼。當他聽說那位姑娘竟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薪水時,簡直就有些氣憤了。一天,那位姑娘到總經理辦公室送報紙,正巧總經理不在,約翰王就以極其不屑的神態說了幾句風涼話。那位姑娘被氣哭了,奪門而去。
同事們暗中竊喜,他們都知道那位姑娘是總經理的表妹,但誰也不告訴約翰王。
麵對自己的下場,約翰王傷感之後若有所悟:自己周圍的所有人都值得尊重,而不是隻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這種權利。
處世一點通: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看人下菜碟”。這話似乎意在教給人們一些處世智慧,但某種意義上卻活畫出了一些勢利小人的嘴臉。持有這種觀點而不去尊重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實在已經不能說這種人是缺乏處世的準則,而是反映了他們人格的卑劣——這又用得上中國的一句俗話:“狗眼看人低”。
牛津的遺憾
許多年前,牛津大學的校長為一次錯誤判斷,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這天,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也沒有事先預約,就直接去拜訪牛津大學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人根本不可能與牛津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鍾頭,秘書一直不理睬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但他們卻一直等在那裏。
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就會走開。”
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
校長很有尊嚴而且不甘情願地麵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牛津讀過一年,他很喜歡牛津,他在牛津生活得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很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牛津而後死去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像墓地一樣。”
女士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牛津。”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條紋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全學校的建築物超過1億英磅。”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
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隻要1億英磅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