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止有節,別讓習慣毀了你(1 / 3)

1.舉止有節,別讓習慣毀了你

習慣,人皆有之。一天之內,我們上演著幾百種習慣。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從事什麼運動、多久鍛煉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習慣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麵麵,以至於常常忽視它的存在,無視它的作用,一如我們常常忽略了穿衣、睡覺的作用一樣。但是,我們千萬不能這樣做。因為,習慣對我們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

珍貴的禮品

一位老作家為了做公益事業,決定巡回訪問偏遠山區的學校,與當地老師和學生座談作文體會。由於老作家的愛心及和藹可親的性格,使他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一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小學的訪問行程,欲趕赴別處時,許多孩子依依不舍,老作家也不免為之所動,當下答應這些孩子,下次再來時,隻要誰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作家他就送給他一件珍貴的禮品。

在作家離去後,每個周四,所有孩子必定將自己的課桌收拾幹淨,因為作家每次都是在周四這天來。隻是不確定作家會在哪一個周四到來。

其中有一個孩子和其他同學想的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作家的禮品留做紀念,生怕作家會臨時在周四以外的某個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的禮物來到,於是他每天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齊。但上午收拾妥當的桌麵,到了下午常常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孩子又擔心作家會在下午來到,於是每天下午免不了又會收拾一次。想想又覺得不妥,如果作家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如果作家隨時到來,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這時,這個孩子終於想清楚了,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作家的光臨。

處世一點通:

一個好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特別是在克服不良習慣的基礎上再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更需要花費一番工夫。開始,我們是習慣的“奴仆”,受它指使和支配;當我們下決心克服壞習慣的束縛,並隨時培養好的習慣時,我們就會慢慢成為習慣的“主人”。這個培養好習慣的過程,就是老作家送給山區孩子的珍貴禮品,當然也是送給我們的禮品!你說是嗎?

榴蓮一樣的人

在一列火車上,有一個男子光著腳橫躺在三人的座椅上,當對座沒人時,他還會把雙腳搭在中間的小桌子上。這種不雅的行為令周圍的人為之不悅,雖一時沒人發作,但乘客們早已對他有了看法。

人們仔細一瞧,發現這名男子應該是一個成功的人士,他穿一身名牌休閑裝,戴著金邊眼鏡,手裏捧著筆記本電腦,接電話時也彬彬有禮,聲音適中。這期間,一個小孩子還差點碰翻了他的熱咖啡,他連忙伸手去擋,自己的手燙紅了,還溫和地問小朋友有沒有受傷,並掏出自己的水果……看得出來,他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有著良好的教養。這樣一來,人們更加費解了,不知他為什麼這樣不顧個人形象,難道他真不知道這是基本的禮貌問題嗎?

等他下了車以後,乘客人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長長地舒了口氣。這時,兩個年輕的乘客小聲議論開了。 一個說:“這個人雖然不錯,但充其量隻是個‘榴蓮男人’!”

“‘榴蓮男人’?什麼意思啊!”另一個不解。

“就是外麵臭裏麵香唄!有內涵沒形象的男人就配這個稱號!”

他們的談話引了乘客們的笑聲,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處世一點通:

這是一個有良好的品質,卻不注重外表形象的人,這樣的人受到大家的異議和排斥,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在生活中,像這樣隻注重內涵,輕視外在形象,認為那是小枝小節、不值一提的人大有人在。殊不知,這同樣給人帶來不愉快,進而影響自己的整體形象。所以,我們不僅要修練內在品質,也要修養舉止行為,養成小枝小節上決不馬虎的習慣。

相 親

一個戰士曆經戰場的考驗,終於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後,他也退伍了。剛回到城裏,他的親戚就張羅著給他介紹女友。在雙方見麵前,親戚給了他很多交代:“你在戰場上是英雄,在情場上卻是個生手,所以你要記住我的話。第一,你下車後要替你女友開門;第二,你女友入座時你應在她椅子後幫她;第三,她說話時你要溫柔地看著她;第四,她需要什麼東西你一定要搶先做好,不要讓她動手。”

退伍軍人對這樣的提議一一答應了。

第二天,親戚滿以為他勝利而歸,但這名退伍軍人卻沮喪地說:“我這次完全沒有希望了!”

親戚以為他交代的事沒有好好地被執行,就問侄子:“你是不是忘了替她開車門?”

退伍軍人說:“不,我替她開了車門,她也顯得很高興!”

親戚又問:“你是不是忘了幫她入座?”

退伍軍人說:“不,我幫她入座了,她誇我有紳士風度。”

親戚接著問:“那你是不是在她說話的時候沒有認真看著她?”

退伍軍人說:“不,我一直看著她,她說我很溫柔,並且說我的眼睛很有魅力!”

最後親戚問:“那你是不是在某事上讓她自己動手了?”

退伍軍人沮喪地說:“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我們回家時,她說口渴,於是我就跑去替她買飲料。”

親戚說:“這樣做得很好呀!”

退伍軍人說:“可是,不知怎麼搞的,我一拉開飲料罐,就像進入了戰場一樣,立即向她砸了過去,自己則臥倒在地……”

處世一點通:

你是否為這個故事哈哈大笑?是啊,習慣的影響有時是多麼可怕呀,一個扔手雷的習慣竟破壞了一次相親!這怪退伍軍人沒有誠意嗎?顯然不是。是女孩看不上他不嗎?也不是。是習慣——一打開手雷就扔出去的習慣害了他。扔手雷本是戰場上的行為,由於這個習慣根深蒂固,以致於一打開某件東西(哪怕不是手雷)就產生條件反射,本能地扔出去。其實,我們也不必感到好笑,一旦我們自己在某種情況下產生條件反射的話,也會鬧出笑話來的。

勤儉節約

從前,有戶姓萬的人家,養了兩個兒子,老大叫萬勤,老二叫萬儉,日子過得平平常常。

這年,老頭兒生了病,眼看不行了。萬勤對爹說:“爹,有你在,俺兄弟倆也不輕易分家。要是剩下咱倆了,這個家怎麼分法?”

老頭兒一想,也是,兄弟大了得分家。就把兩個小子叫到跟前說:“咱家的光景你們也知道,爹沒置下多少東西,就幾畝薄地和這點房子。家好分:地按好賴搭配著分,分房子時再搭配。”

老大問兄弟:“咱爹說的中不?”

“中,中,咱們兄弟倆,你好了也等於我好,我好了也等於你好。”

就這樣,兄弟倆按照爹說的把家分了。不久,老人去世了,兄弟倆置口棺材埋了老人,從此就各支各的鍋台,各過各的日子。

萬勤這人從小愛勞動,又勤快。常說:聚寶盆家家有,就憑你勞動兩隻手。他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萬儉這個人,肚子裏有點文化,知道細著過日子,就是有一樣不好:懶散。光知道吃得儉、穿得儉,一切都省著用,就是不知道勤謹。每天早晨睡懶覺,晚上又早早睡了,胖得碌碡似的,看上去挺富態。地裏的莊稼種一葫蘆兩瓢,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這件事被舅舅知道了,這天舅舅來了,把兄弟兩個叫到一塊兒說:“萬勤、萬儉,都說說你們的日子是怎麼過的?”老大說:“我會勤謹。”老二說:“我會節儉。”舅舅想了想,說:“照我看,你們哥倆合到一塊兒吧,你在外邊辛勤勞動,他在家裏節儉操持,日子一定過得好上加好。”

萬勤和萬儉按舅舅說的去做,兩人合在一起,一個辛勤勞動,一個細著花費,日子越過越富,慢慢成了遠近有名的大財主。

處世一點通: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一儉家存萬貫財。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懂得“勤能補拙”的道理,知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其次,我們更要懂得節儉的道理,明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所有東西,都是父母用辛勤勞動換來的,不可以隨意糟蹋,也不要任意浪費掉。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我們今後的成長非常重要。

煉金術

有個叫布朗斯的人,一心想要成為富翁。他認為,要想成為富翁,最佳捷徑就是學會煉金術,自己把黃金煉出來。

為此,他把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用在煉金術的實驗中。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家中變得一貧如洗,連飯都沒得吃了。妻子萬般無奈,跑回娘家去訴苦。他丈人決定幫女婿改掉這個惡習。

他把布朗斯叫來,對女婿說:“我已經掌握了煉金術,隻是現在還缺一樣煉金的東西。”

“快告訴我還缺什麼?”布朗斯急切地問道。

“好吧,我不妨告訴你這個秘密。我需要3公斤腰果葉下的白色絨毛。但這些絨毛必須是你自己種的腰果樹上的。等到收齊絨毛後,我便告訴你煉金的方法。”

布朗斯回家後,立刻在已荒廢多年的田地裏種上了腰果。為了盡快湊齊絨毛,他除了種以前就有的自家的田地外,還開墾了大量的荒地。等腰果長熟後,他便小心地從每張腰果葉下收刮白絨毛,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則抬著一串串腰果到市場上去出售。就這樣,10年很快過去了。布朗斯終於攢夠了3公斤絨毛。這天,他激動地拿著絨毛來到老丈人的家裏,向老丈人請教煉金術。

老丈人指著院中的一間房子說:“你去把那邊的房門打開看看。”

布朗斯打開了那扇門,立刻感到滿屋金光撲麵而來,原來裏麵竟然全是黃金。他的妻子和兒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訴他,這些金子都是用他這10年裏所種的腰果換來的。麵對著滿屋實實在在的黃金,布朗斯恍然大悟。

處世一點通:

一切勞動成果都是靠辛勤的汗水換來的,養成腳踏實地的習慣是成功的捷徑。那些夢想一舉功成,卻不願意付出艱辛勞動的人,就如南柯一夢一樣,一旦夢碎了,不僅兩手空空,也浪費了寶貴的年華,空餘悔恨和哀歎。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將來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或企業家,等等,那就學好每一門功課吧,準備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奮鬥,而不要光沉醉於幻想中。

富蘭克林的成功

富蘭克林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凡事太愛爭強好勝,不甘落後,動不動就和別人打嘴皮官司。由於嘴巴厲害,始終難以與人相處。這個習慣不僅使富蘭克林交不到新朋友,反而失去了很多多年的朋友,人們提起他的這一毛病,就搖頭苦笑。

富蘭克林意識到這一缺點後,馬上就著手改變自己的習慣。他列出了一個清單,把自己個性上的那些不良習慣全部一一列在上麵,大到最致命的不良習慣,小到一些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無一遺漏。每天,他照著清單上列的習慣一一進行修正,每修正一個習慣,就刪去這一項。當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刪除完畢的時候,良好的習慣也隨之遍布全身,如去傾聽、去讚揚、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去愛、多付出等等。結果,令人生厭的那些小毛病一一不見了,他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和愛戴的總統之一。

處世一點通:

富蘭克林的成功告訴我們:隻要我們費費心思做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關鍵是,我們要有決心和信心,也要有恒心和自製力。

成功源自幼兒園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人問其中一位學者:“你在哪所大學、或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它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但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卻答得頗令人意外:“是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裏?那你學到了什麼呢?”問者實在不理解。

這個學者接著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處世一點通:

一個人的成功原因,竟可以追溯到幼兒園。這說明,習慣的影響作用真是太大了。這位學者的回答,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從小就得培養的好習慣。

舉 手

一位學者,在她的兒子第一次上學之前,就教給他一項訣竅——舉手。

兒子遵照母親的叮嚀,把勤於舉手做為自己的座右銘。老師提問時,他總是第一個舉手,不論老師所提的問題他是否了解,是否正確,他總是率先舉手。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老師對這個不斷舉手的小男孩,自然而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往後,當老師再提問題時,或者是男孩想發問時,老師總是不自覺地優先讓他開口。在這樣主動進取精神的熏陶下,他積累了許多這種不為人所注意的優先,令這位小男孩在學習的進度上、自我肯定的表現上,甚至於許多其他方麵的成長,大大超越其他的同學。

處世一點通:

培養積極主動的習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積極主動,需要熱情,需要膽識,需要積極的生活和學習態度。凡事主動,便會占有優勢,也是激勵自己進步的動力。與此相對的是做事拖拉,看別人的表現行事,處處跟在別人後麵,這則是一則消極的生活和學習態度。

小和尚學剃度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在師傅的指導下學剃度。他將一隻大葫蘆掛在門前,每天磨亮一把剃刀,在葫蘆上麵實習。他學的很認真,但他有一個毛病,就是每次練完剃度,就順手把剃刀往葫蘆一插,下課去了。師傅看到這種現象後,批評說:“做事不要這樣莽撞。你應該把剃刀收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小和尚不以為然地說:“沒關係。咱這不是方便嗎?下次實習不用再找刀了。”不管師傅怎麼說,他就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實習結束後,小和尚正式開始為和尚們剃度。然而,當他剃完發後,由於習慣的驅使,他仍然把刀往腦袋上一插……

處世一點通:

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一切舉止按習慣方式進行。比如,我們一旦養成早上起床刷牙的習慣,不管我們自覺不自覺,以後一起床就會拿起自己的牙刷、牙膏;如果我們養成說髒話的習慣,就會在任何場合下不自覺地說出來。這個故事再一次說明,養成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一旦養成壞習慣,就會害人害己。

轉 彎

一對父子倆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引誘它,牛仍然一動不動。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他把過去趕牛車轉變的情景回憶了一遍,突然恍然大悟。於是,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牛應聲而動,很快就拐了過去。

處世一點通:

牛以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來生活。牛因為聽慣了轉彎時的喊聲,腦子裏形成了一個觀念:喊聲“爹”便意識著轉彎,否則不可以;人因為習慣了某種方式,腦子也會形成一個觀念:這種方式一定是對的,離開了這種方式就一定行不通。可見,習慣的作用非同小可。一個想有作為的人,應懂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