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交際應酬就會得心應手,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順暢。因此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極其自信而又善於把禮儀展現給他人的人。
每一個人都青睞講禮儀的人
禮貌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更是錯綜複雜,因此在社會中為人處世就變成了一個深邃而又敏感的話題。萬事禮為先,因為每一個人都青睞講禮儀的人,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禮儀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詩經》上說:“謙謙君子,賜我百朋。”隻有懂得禮儀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朋友。禮多人不怪,人們都將一個人是否彬彬有禮作為其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檢驗標準。很多時候,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你對對方的尊重。多禮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素質修養。禮也是人為的,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用心去領會、去學習,逐漸養成一種習慣,它會幫助你順利地打開人際交往局麵。
隻有誠懇者,才能顯出畢恭畢敬。隻有做到恭敬,才是真正講禮貌。禮貌待人體現的是對一個人的尊重和友善。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禮貌。同樣道理,我們也應當對別人有禮貌。禮貌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表現,也是尊重人、尊重自己的表現。沒有人會對你的禮貌表示反感,隻會對你的無禮表示厭煩。但是禮貌必須誠懇,不誠懇的多禮者,往往會令人生厭。人際交往中,與人見麵握手,得體的寒暄幾句會讓人感到很親切。相反,如果寒暄時虛情假意,廢話、空話連篇,極力向別人討好,就會顯得無聊至極。
禮儀是連接友誼的“紐帶”。一個人的誠懇與善良往往是通過禮儀來顯現出來的。所以說,畢恭畢敬的態度,得體的禮儀是贏得別人信賴的條件之一。禮貌是禮儀的基本體現,而並不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它是溝通人們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梁。如果人們能自覺地做到禮貌待人,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潔和美好,還可以避免和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個人衝突,使社會生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禮貌名言人類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因此有禮貌的人較之有用處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歡迎,一個真摯朋友的能力、真誠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嚴肅與堅實的表示所產生的不安。——英國哲學家 洛克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俄國哲學家 赫爾岑人之有禮,猶魚之有水矣。——晉代醫學家 葛洪
理與情比怒和怨更有力量
美國總統威爾遜曾經說過:“假如你握緊兩隻拳頭來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訴你,我會把拳頭握得更緊;但假如你找我來說:‘讓我們坐下好好商量,假如我們之間的意見有不同之處,看看原因出在哪裏,主要的症結在什麼地方?’我們會覺得彼此的意見相離不是十分遠。我們的意見不同之處少,
相同之處多,並且隻要彼此有誠意、耐性和願望去接近,我們相處並不是十分難的。”人們都希望獲得尊重,如果站在別人麵前,一番強詞奪理的爭論,一些放蕩不羈、趾高氣揚的行為舉止,會遠遠不及一番謹慎細致的考慮和措辭有理、文質彬彬的勸導有用。
李明宇是一位建築師,他嫌自己的房租太高了,因此想降低一些,但他知道,他的房東是個很難溝通的老頑固。經過再三地考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房東,告訴房東他的租約將終止,到期後會搬出公寓。其實出於內心他並不願意搬走,隻是嫌房租太貴了。他想讓房東給他減免一些房租。但他知道減免房租是不容易實現的,因為其他的房客都已經嚐試過很多次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那些房客也曾經多次勸導他,房東是一個特別頑固的人,可是他還是對房東抱有一線希望。出人意料的是,房東看過他的信後,沒過多久便主動找他談話。
剛開始時,李明宇並沒有直接談到房租問題,隻是說他特別喜歡這所公寓。他一方麵表示非常喜歡這房子的管理方式,一方麵表示他因目前經濟緊張,無法承擔房子的費用,因此不能在這所房子裏繼續居住。緊接著,李明宇就將自己所遇到的許多困擾告訴給了房東。有的房客以言語威脅房東,還有的房客寫信侮辱和恐嚇房東。房東對李明宇說:“像你這樣懂理的、不挑剔的房客,對我來說,真是太難得了。”於是房東就主動地給李明宇降低了一些租金。
由此可見,李明宇之所以勝利,全憑這種友好、讚賞的方法。他對待棘手的問題,並沒有像其他房客一樣無理對待,而是采用理智、慎重、彬彬有禮的方式處理,向房東訴說了自己的難處,希望能得到房東的諒解。房東也正是為他的“理”所動,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假如李明宇也用別的房客的方法要求房東減少租金,結局肯定也會失敗。
有一段關於風和太陽的神話。風和太陽總爭執著誰的力量最大,風說:我可以證明我的力量是巨大的。你看,地上正走著一位身披大衣的年輕人,我能比你更快速地使他將大衣脫掉。於是,太陽躲進烏雲裏,風使出他的所有威力狂吹,但是風吹得越大,那個青年就將他的大衣裹得越緊。
最後等到風筋疲力盡之時才停了下來,太陽從雲彩裏鑽了出來,對那位年輕人投去和氣的微笑。不久那位年輕人便用手將他前額的汗水拭去,並輕輕脫掉身上的大衣。太陽對風親切地說:“仁慈和友善總要比憤怒和暴力更為有力。”
這個有趣的寓言,給我們的處世帶來了深刻的啟示。與人交往,惡意的爭辯隻能使問題更加的複雜化,你那種挑戰的口氣、充滿敵意的態度,並不能夠使別人輕易讚同你的意見。反之對別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別人也會從內心萌生出惻隱之情,從而同意你的請求。因此,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首先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禮貌”叩開他人的心扉,讓他感受到你的誠意和真心,這樣他才能心悅誠服地與你交往。
古代禮儀小故事
相傳,一天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禁忌莫言,逆鱗莫觸
常言講得好:“人要臉,樹要皮,麻雀依靠三道眉。”觸人隱痛,是待人處世的大忌。我們在與人打交道共事時,不去揭別人的短,才是為人處世應有的禮儀。中國有“逆鱗”一說。逆鱗就是龍喉下直徑一尺的部位上長的鱗,龍的身上隻有這一處的鱗是倒長的。其他部位任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有關係,隻有這一片“逆鱗”無論是誰觸摸到,都會被激怒的龍殺掉。人也是如此,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地位、權勢、風度多麼傲人,也都有別人不能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無論如何也靠近不得。
傷疤不能隨便揭,無意揭人傷疤,會使人感覺到更加痛苦。觸人痛處,就會觸犯待人處世的潛規則,將朋友得罪,最終自己也會深受其害。恰當地回避他人忌諱的東西,可以使雙方的交往更為融洽。
據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有個從前的小夥伴來到皇宮找他,想讓朱元璋給他封個官或者賞賜點什麼。為了讓朱元璋勾起兒時的回憶,這個人跪在朱元璋麵前說道:“萬歲,還記得嗎?小時候,咱們都替別人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結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湯都潑在地上。你隻顧從地上搶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塞進嘴裏。葉子哽在喉嚨,你嚇哭了,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起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吞下肚裏的……”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大喝一聲:“哪裏來的瘋子,打出去!”
結果,那個人被趕了出去。另一個當年的小夥伴聽說這件事之後,也來麵見朱元璋:“萬歲,還記得我嗎?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這番話說的句句屬實卻又不失體麵,朱元璋龍顏大悅,想起了當年自己和小夥伴們同甘共苦,當即給此人封了個禦林軍總管。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發:所謂的“逆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痛處”,也就是一個人的自卑感、錯誤及缺點。不管是人格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在麵對人際關係的時候,我們必須事先研究一番,找到對方“逆鱗”位置,隻要我們恰當地避過這個地方就不會招惹災禍了。
任何一個人都是可敵可友的,而多一些朋友總比四麵樹敵要好。把潛在的對手轉化為自己的朋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言論自由的現代社會,人們一樣也有忌諱心理,有自己與人交往所不能提及的“禁區”。
用鼻音和尖音與別人說話有失禮節
人在通過說話的方式進行人際交往時,最要不得的是兩種表達的聲音:鼻音和尖音。用鼻音和尖音說話,在交往中具有破壞性的效果。用鼻音說話,尤其是初次與人交談時,往往會給人一種無精打采的厭煩之感。而用尖音給人的感覺是不愉快的。因為尖音刺耳,使人神經緊張,容易破壞談話的氣氛。糾正鼻音必須努力消除心理緊張,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了,思想也就放鬆了,說話時的語調也就隨之變得柔軟了。這樣你就不會因為你的聲音而打斷你與他人進行良好溝通的可能性。你的人際交往也就會變得輕鬆而愉快。
禮儀修養從小事做起
言行舉止上的細節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懂得禮儀的具體表現。優秀的人大多是注意細節的人。做事拘小節,不抱怨人生,努力進取,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動作或禮貌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到辦事的結果。所以,在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節,禮貌待人,才能不因小失大。行為禮貌是必需的,它是你辦事成功與否的前提之一。
王鵬是一個軟件公司推銷員,他與中關村一家電腦公司業務往來比較多,其他方麵比較好,可就是有一個開關門不太禮貌的毛病。一天,他由於業務原因,多次進出此公司,終於引起了對方忍無可忍的批評。
“你小子,怎麼辦事呀?有意見提嘛!你怎麼開關門那麼用力,我怎麼說你才能記住呢?難道非罵你一次才行嗎?小王,以後一定要注意!”
王鵬自認為公司與對方關係非常好,也自認為與對方公司的職員關係不一般,因而注意不夠,忽略了開門關門這類看似簡單卻十分重要的禮儀。結果給人一種不講禮貌、粗暴的印象,嚴重的會得到對方的直言不諱的批評。所以,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老主顧,也要多加注意。因為往往就是自己與對方比較熟悉,常常忽視了這些問題,從而不再約束自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容易造成與上述例子類似的情況。
不拘小節的人往往被人看做是不懂禮儀的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也會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可當自己做起來時卻並不一定那麼完美、輕鬆。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的習慣。
有的人時常或不小心“嘭”的一聲把門推開或關上,發出大的響聲,給人的印象不是開門或關門而是在撞門,這是極不禮貌的。所以開關門用力要輕些,用力過猛,便會使房門碰撞牆壁發出大的聲響。但也不能用力過小,半天開不開,而給人一種畏畏縮縮、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
同時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表現出自己的修養,一般宜端正姿勢,靜靜地坐下,以等待對方的接待為好。位子也是值得注意的細節問題。切忌不可坐在主位上,而應坐在側麵的位子上。因為自己是來辦事的,最好坐在靠近房門的位置,可也不能離主位太遠。座位與主位的遠近,要由自己與主人的親疏關係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