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13章
如何在工作、家務和消遣之間分配時間?
年輕人,大都有一種盲目、模糊的人生規劃,比如要做什麼?選擇什麼的職業?過什麼樣的生活?大抵上,在現在的年輕人群裏調查一番,很多的答案都會模糊而不清楚。這是他們因為人生的閱曆和經驗,資曆淺所致。當然,單從人類學、社會學角度而言,這樣回答也未嚐不可。
也許這一現象,用“行為經濟學”解釋更為直觀。“行為經濟學”並不是什麼新的經濟學分類。它隻不過在西方國家,有幾十年的悄無聲息而已。進入2000年以後,諾貝爾經濟學獎中,有幾位行為經濟學家獲獎,再此掀起“行為經濟學”的浪潮,他們分別是阿克勞夫、史密斯、謝林、麥克法頓。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經濟學”,而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而“行為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便是“前景理論”。經濟學者孫惟微在《賭客信條》一書中,這樣歸納前景理論:
一,“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二,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三,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四,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五,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這麼多年,人們普遍關注家庭經濟學,但是家庭經濟學,無論從微觀經濟學,還是從貿易理論,去解釋人類的行為都顯得不夠透徹和到位,它隻能說明,這樣選擇,而不那樣選擇,做出一個判斷和選擇。而行為經濟學,在適用於人類的一切活動時,便不會受太多的牽製或限製了。
比如我們參加工作、奮鬥事業的目的是什麼?是從工作、事業之中獲取的剩餘價值,並用於提升個體生命福利。換句話說,人們通過工作或事業取得的一切財富是用享受和消遣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幸福程度最大化,從中獲取的福利最大化。
物質財富可以從兩方麵得到,一是通過市場交易而獲得;二是通過家庭勞動產品而自我創造的財富,比如家庭製作食物,就可以供自己享用。因此,我們想從一切物質財富中所獲得的消費福利和幸福度,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第一是人類的生命不是被無限延伸的,因為時間是有終點或說限製的,而人生的時間則有三部分組成:工作時間、家務時間和休息消遣。
第二是人類通過市場交易的商品服務的價值,通常由三種時間要素組成:動時間、小時工資和非勞動收入。
第三是家庭勞動產品的時間要素由做家務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那麼根據這個時間分配原則,如果我們不做家務的話,那麼節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於其他,比如工作或休息消遣。但是不做家務,要聘請保姆或傭人來做家務,那麼也就意味著,你必然要從市場勞動中,創造更多的價值,換取更多的財富,來彌補這一部分支出。
如果是夫妻兩人,因為分工合作不同,比如妻子做家務,丈夫從市場工作中掙錢;或者二人各做一部分,及從事市場勞動,也做家務。那麼最終兩人通過各自的產品(家務和工作產品)進行交易,才能享受到不同的產品所帶來的幸福度或福利。
大衛 ? 李嘉圖在“比較優勢理論”中說:“如果兩個人都生產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比另一個人具有優勢,不過在帽子生產上隻領先於其競爭對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產上卻要領先於其競爭對手1/3或33%;那麼,這個具有優勢的人專門生產鞋,而那個處於劣勢的人專門生產帽子,難道不是對於他們雙方都有利嗎?”
前提條件是,家庭夫妻兩人之間,一個人精於技術,能從市場換取更多的勞動價值,而另一個人擅長家務,從家務中獲取剩餘價值。那麼這時,他們雙方都會有利。把“比較優勢理論”用於解釋家庭經濟:通過不同的專業從事生產領域,所獲取的勞動價值就越大。
因此,具體如何劃分工作、家庭和休息消遣之間的時間,也因人而異。如果雙方都把精力投向於市場工作,那麼家務時間就會相應的減少;相反,投入家庭事務的時間增多,則從事市場工作的時間就會減少。而在這二者之間的時間轉換中,就是休息消遣的時間。
當夫妻之間,因為明確的分工合作,把工作和家務的效率都最大化,就會降低一部分時間的損耗,而用於休息消遣。
而這個問題,對於年輕人而言,是沒有任何概念的。那麼要他是從事一樣什麼的工作或事業,換取更多的剩餘價值,並獲得自己的福利最大化,顯然是很重要的。
通向幸福生活的秘訣
說“通向幸福生活的秘訣”,其實哪有什麼秘訣啊,正如肥胖者想減肥渴望得到秘訣,練武之人想得到“葵花寶典”,其實都是一種幻覺。所謂的幸福秘訣,隻不過是來自生活中的自我感悟和享受,這是由點點滴滴的生活碎片通過“拚圖”的工序,而建立起來的。
人們都很渴望幸福。電影《貧民張大嘴的幸福生活》,那是一種幸福;我們常說的苦中作樂,也算幸福;生活中突然出現一小點的意外驚喜或收獲也是幸福。經濟學上對於“幸福”的解釋,告訴我們:達到自己內心的最大滿足感,並享受在其中,就是幸福。
簡單一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找到一個願意來讓你做這件事情的人,就是幸福。在工作上是這樣,一個你喜歡的職業,而且老板也想聘用你,並且對你很好,這是幸福;在家庭生活上也是這樣,找一個你喜歡的人,她也喜歡你,你們結婚生活在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也是幸福。世間的一切幸福不過如此而已。有首歌詞寫得很好,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