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後記(1 / 1)

一個月前,2014年7月23日,是中國作家協會成立65周年的日子。我1952年跨進作協門檻,1998年從作協崗位上退下來。在文學路上跋涉了幾十個春秋,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作協度過的,我一直把作協當作自己的家。我長期做文學組織工作,在作協這個舞台上扮演跑龍套的角色。正因為如此,我用《我的舞台我的家》作為這本書的名字。

我是作協的一個老人,編選一本以“我與中國作協”為內容的書,是多年來縈繞於懷的一個情結。這次,從我已出版的十多本散文集、評論集中選出記述作協的人和事的若幹文章,加上近兩年新寫的,總共79篇。全書分為三輯:“龍套印痕”記述了我在作協從事文學組織工作的經曆和在政治運動、文藝批判中的遭遇。“師友風采”從一些側麵描寫了我在作協的領導、同事、文友的文學業績、精神風貌以及他們對我的教誨、指引。“往事紀實”選收了多年來在作協親曆或參與的若幹文學工作、活動、會議的報道、訪談、發言、演講等文字材料。

很久以前,作協的一位老領導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應該組織力量編寫一本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史,記述作協的基本情況、發展曆程、重大事件、成績與錯誤;哪怕先著手編一本簡史或大事記也好,可以讓文學工作者、廣大讀者從中了解作協在幾十年風風雨雨中走過的路以及有些什麼經驗、教訓。我很讚賞這個想法,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值得花費心血和工夫的事,也在一些場合呼籲過。但至今似沒有什麼動靜,沒人牽頭來做這件複雜、細致、頗有難度的工作。我來作協較早,待的時間也較長,本來在這方麵可以出點主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但如今年逾八旬,確實是力不從心了。我想,編選出版這本《我的舞台我的家》,也許能從我個人的視角為中國作協乃至當代文壇留下幾幀真切的史影。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否也算是“一個人的半部作協史”呢。倘若這本書能為編著《中國作家協會曆史》提供一點資料或線索,那我就十分欣慰了。

收入這個集子的文章,時間跨度較大,從1953到2014,前後超過一個甲子。由於時過境遷,部分文章中的一些口號、主張、提法、做法,如今看來已經滯後或不盡妥當。為了保持當年的本來麵目,這次編選時,沒有按變化了的情況做相應的改動,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做一說明的。

寫作協人和事的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我的一個心願。蒙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諸領導、編輯朋友的熱情關注和支持,多謝了。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