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學鋒先生有三種情結:海外赤子,客家之子和澳門移民。他一生經曆無數,伴隨時代風雲踏浪前進,鏗鏘而行,他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真誠服務,為廣大海外歸僑服務長達近40年之久。歲月對他而言,變化的是時代的日新月異,不變的是他的中國心和赤子情。他是一位時代的親曆者和見證者,他見證了海外華僑的艱辛歲月,也看到了新中國的昌盛和崛起。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心願——讓愛國主義傳統代代傳承、發揚。
【人物簡介】
盧學鋒先生,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1929年生於印度尼西亞東爪哇加裏刹鎮。現為澳門歸僑總會永遠會長,兼任中國僑聯名譽委員、廣東省僑聯顧問、廣州市僑聯第十屆委員會顧問、廣東客屬海外聯誼1—4屆理事會顧問、深圳市僑聯顧問、澳門客屬社團聯合總會榮譽主席、澳門嘉應同鄉會會長、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監事長、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董事等社會公職。
海外赤子:回望滄桑歲月
盧學鋒先生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是一位質樸的客家人。大埔縣是客家名人輩出的地方,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張裕葡萄酒的創始人張弼士,都是大埔縣人,他們都是客家人的驕傲。但盧學鋒先生1929年生於印度尼西亞東爪哇地區的加裏刹鎮,9歲時,他的父親不幸辭世,使他並不富裕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整個家庭的生計基本靠母親一人維持。由於童年經曆的磨練,盧學鋒先生獨立自強。
青年時代的盧學鋒先生才華出眾,是年輕有為的才俊。1950年,21歲的他開始參加工作,先後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泗水市大眾學校、僑眾中小學及中華中學等學校任教。1954年,他又加入泗水中華僑團聯合會,擔任僑聯文教部、文娛部部委,參與組織基礎教育和文化娛樂活動。1964年,他考入泗水新聞學院繼續深造,期間,他除積極參加學生會的工作之外,課餘他還參加了愛國進步社團“求知閱報社”,並擔任該報社的執行委員。畢業後,他在印度尼西亞泗水《大公商報》擔任外勤、攝影記者和翻譯等職務。
盧學鋒先生平易近人,為人熱情。年輕時在印度尼西亞的經曆仍曆曆在目,他介紹說:“在蘇加諾時代,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還比較好,中國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宋慶齡、彭真等曾訪問印度尼西亞,當時我也參加了接待和保衛工作。”多年後,每當憶及老一輩領導人的風采時,他總是感慨滿懷,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印度尼西亞並不太平,隨著軍界鐵人蘇哈托發動政變,這一動蕩的地區籠罩著恐怖的陰雲,新一輪反華排華的浪潮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10萬華人被屠殺,華人財富化為烏有。作為有一定知名度的社會活動者,盧學鋒先生成為印度尼西亞反華當局的“眼中刺、肉中釘”。他隻有含著熱淚離開這片成長和生活了近42年的土地,並於1971年9月舉家遷移並定居澳門,開始了他的另一樣人生,也開啟了他服務歸僑事務之旅。
濠江之畔:真誠服務歸僑
盧學鋒先生舉家以印度尼西亞華僑的身份來到澳門後即在中國旅行社工作,太太則在澳門鏡湖醫院護校工作。來到澳門之後,他積極參與僑聯事務,熱心投身到歸僑的服務工作中。
作為中國旅行社三組組長,盧學鋒先生負責文書工作,他經常要與歸僑麵對麵接觸。他回憶:“那時東南亞華僑回國一定要經過澳門,為了幫助一部分華僑定居國內,我要給華僑全麵解釋國內的相關政策法律,以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生活環境。”有時,遇到一些不會講漢語的印度尼西亞僑胞,他隻能用印度尼西亞話與他們進行交流。得益於記者經曆的他,熟知多種方言。如果是客家籍歸僑,他會使用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如果是福建籍歸僑,他可以運用爐火純青的閩南話;如果是粵籍歸僑,他的粵語就會派上用場。盧學鋒先生可謂多才多藝,是從事歸僑工作的難得人才,他自覺負起一種社會承擔,為華僑歸僑服務,深受人們的讚許。
1973年,他正式加入澳門歸僑總會。歸僑總會是為了適應大量東南亞華僑來澳定居,於1968成立的華僑社團組織,其宗旨是“愛國、愛澳、愛鄉”。歸僑總會已成為澳門具有影響力的十大社團組織之一。加入歸僑總會之後,盧學鋒先生開始從基層做起,他腳踏實地、真誠奉獻,很快得到會內成員的高度認可,並升任副部長,直到連續幾屆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常務副會長。
在維護歸僑權益方麵,盧學鋒先生有時顯得很執著。有一次,一位緬甸歸僑帶著護照來到澳門,卻被當作偷渡犯抓起來了,並被押送回內地拱北。當時盧學鋒先生知道情況後,立刻趕去拱北邊檢站找內地領導說明情況,最終把人帶出來,讓他與在澳門的親人相聚。此事受到歸僑們的廣泛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