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姚建明在這次行動初始就備下了幾個應對方案,雖說眼下的情形與自己的事先設想有些出入,但好歹還是有些措施,此時見敵人的氣焰又開始囂張起來,如果現在不把敵人的這股邪勁壓下去,恐怕有變。當下姚建明一橫心決定把自己的殺手鐧抬了出來。
原來早在龍卷風行動開始策劃的時候,細心地姚建明就開始推演戰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類似今天敵人的反撲他也不是沒想到,雖然自己人所持的武器都是自動火力,但射程畢竟有限,一旦敵人不靠前,而是選擇遠距離的進行射擊阻滯,那麼自己的優勢也就不明顯了,戰局也就可能陷入僵局,可要是換成單發的武器,射程倒是有了,可自己這幫弟兄的槍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出來的。對敵人也造成不了重大的傷亡,怎麼辦呢?因此他苦思冥想了許多天,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
說起這法子還得說從姚建明愛看兵書講起,原來姚建明的祖父曾經是前清的一個小官,平時負責的就是征繳民間的一些禁書,你像什麼教人怎麼製作武器類的書籍尤為查得緊,可巧姚建明的祖父也是個軍事迷,對此類的書籍很是著迷,因此也就近水樓台的眯下了不少這樣的書,後來這些書就落到了姚建明父親手裏。
他父親雖說是個普通商人,可一心就想姚建明將來能從戎,恢複祖上的光彩。於是從小就把姚建明往這方麵吸引,自然家裏的這些關於軍事上的書也讓他敞開了看,你想男孩子哪有不愛騎馬打仗的,姚建明一看這些書不光好看,而且還好玩,那些配有大量的武器製作圖稿的書特別吸引他的注意,有時候他父親還手把手的教他按著圖紙做一些弓弩一類的小武器,這無疑中影響了姚建明。慢慢的他自己也開始按圖索引製作起來,由於古人設計的武器大多是竹木器為主,因此材料方麵不是問題,隨著姚建明年齡的增長,其中有一種武器開始引起他的興趣,那就是古人發明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火箭車。
這種車說白了就是今天的火箭炮的原型,隻不過用的材料不同罷了,譬如火箭的彈體就是竹製的,裏麵填充的也是黑火藥。當然箭頭還是金屬的,一輛上裝個大木箱一類的物件,這些火箭就一排排的安放在裏麵,一旦起了戰事,士兵們就將這種車推到陣前,點燃火線後,這些火箭在火藥的推進下,射向敵軍,尤其是在敵人進攻的過程中,可以造成敵軍的大量傷亡。
姚建明想到的就是這種武器,首先這種武器選材簡易,製作起來也很快捷,嶗山裏有的是竹子,其次在火藥方麵也不是問題,別說黑火藥,就是軍用火藥也是有的是,再就是可以大量仿製,運輸起來也輕快許多,就即使用完了扔了也不可惜。因此姚建明打定主意,當他把這個想法告知了張國柱後,張國柱也是十分高興,特意還在軍官會上表揚了姚建明,並極力推薦他把這個想法與那些猶太人工程師說一下,讓他們在武器改進方麵多提些意見。
當那些猶太人工程師們得知了姚建明的這個想法後,紛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巧這些人裏麵有個人就是研究火箭推進方麵的專家,因為他自從來到中國後一直沒有機會繼續自己的課題研究,心裏還有些鬱鬱寡歡,如今一聽這個武器與自己的研究有關聯,自然歡喜的無可無不可,於是在拿到姚建明畫的設計圖後,這位名叫山奎爾的火箭專家也是驚呼不已,認為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實在很難相信這是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的設計。
在這位專家傾心傾力的幫助下,很快第一輛具有現實意義的火箭車便被研製出來,當然為了節省時間,專家還是選擇了竹子作為彈體,隻不過裏麵填充的火藥可是貨真價實的子彈火藥,彈頭的部位換上了燃燒彈的彈頭,為了更大的提高殺傷力,彈頭的後麵還注入了不少汽油。火箭尾部的造型也做了改進,加裝了四片尾翼,以便使火箭在飛行的過程中保持平穩,而且細心的山奎爾還根據自己以前從軍戰鬥的經驗,做出了幾種不同射程的火箭彈。以滿足不同條件下的戰鬥。
在順利地實施演練後,結果令人十分滿意,這麼說吧,一旦火箭車開火,方圓三百米的範圍內,幾乎是無死角的,不管敵人躲在哪裏,一旦被這種火箭彈覆蓋,那麼幸存的幾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這樣姚建明等人搶在龍卷風行動開始,一口氣做了二十架火箭發射器,每部發射器可填裝60發。
而今天姚建明就想讓這種新式武器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