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北陽城出發,過嘉陵江大約十五裏地,有一汪明亮開闊的水麵,人們叫它興澤湖。整個湖麵約莫十裏方圓,如果不介紹,第一次來這裏的人肯定會覺得它是一處天然湖泊,其實不然,這是在文革期間當地修建的一座中型水庫。
湖水來源於臨近的百溝千壑,周圍沒有一座工廠,因此它的水質至今沒有受到過任何汙染。不管你在什麼季節來到這裏,呈現在你眼前的,除了童眸一般的清澈外,就是湖水顏色加重以後的藍和綠了。
在興澤湖的後麵有一座山叫羊山,山勢呈“鬥”字狀,山上有廟,長年香火嫋繞,經聲不斷。每天人來人往,方園百裏的,大凡不育者紛紛前來燒香許願,以求送子娘娘的幫助,早得貴子,聽說還很靈驗。
過了羊山埡,再走不到兩裏路程,有座叫青山的小鎮非常馳名,小鎮建在一條山梁上,它的建鎮曆史,根據現有的文字記載已有1700年。它就是曆史上很有名的青山鎮,這裏曾因迎接過南逃的唐僖宗而永駐史冊。
湖的左邊是鳳凰山,山勢逶迤連綿,直到百裏之外的王家口,在它的下遊是李家河。山上蒼鬱青翠,古木參天,四季景色各異。時有野雞,野兔,矮盥出沒,有人說,前幾年還見到多年不見的豹子呢。右邊是楦子山,它在一座名叫雨冒山的腰間橫生支出,把興澤湖的開闊強行隔斷。曾經有風水先生說,如果不是楦子山的橫生枝節,興澤湖的開闊可以一直坦途到臨縣的小丫地界,如果真的是那樣,這裏完全可以建一坐比較大的旱城。山下有座關帝廟,相傳,宋真宗年間,本地狀元王樾回家鄉時偶遇大旱出資修建。此後,周圍十裏八鄉的鄉民凡遇大旱之年就要在關帝廟前,舉行盛大儀式,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速降甘霖,一般在五月二十五這一天舉行,這天也稱為請雨節。請雨的旱魃赤身裸體,滿身油汙,在眾人的鑼鼓,鎖啦,棍棒,山呼海嘯的謾罵聲中從這裏出發,朝著下遊的李家河方向跑去,去請求河神降雨。旱魃請雨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新中國破四舊的時候才被終止,一般裝扮旱魃的都是沒有子嗣的獨家寡人。
湖與山的結合部,一片接一片的莊稼呈斜狀直達山梁與天際的交合的地平線。站在遠處看,很是壯觀。再往裏就是極居川北風情的民居了,這些民居大多是祖傳下來的,土木結構,小青瓦屋蓋。
在這片民居中,有一奉高大的牌坊更是特別醒目,牌坊有三層,高約四丈,,是完全的木結構,在它的後麵有一棟整齊的四合院。
歲月剝蝕了曾經悅目的風華,時光在上麵留下道道斑駁的痕跡,令人不禁感歎世事滄桑的無情。從淡褪了的漆甲上看,它們分明是一前一後,四合院在前,牌坊在後。牌坊上有大火燎過的痕跡,四合院的青瓦屋脊上長滿了苔萱和野草。雕花的吊簷大都殘缺不齊,院子裏,陳舊的裝修很多地方已經殘缺不齊,用青石鋪就的院壩和階沿,到處坑坑窪窪,凹凸不平。
聽老人們講這套院子是張家的祖傳。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曆史了,也不知是哪位發財的先人修下的。但這棟牌坊卻有明確的記載,道光年間當地衙門為了表彰一位張家兒媳為其夫守節50年而修建的。50年,在曆史長河中隻不過彈指揮間的事情,但對於一個青春年少的寡婦來說卻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時間段。從一頭青絲到滿頭的白發,其間有多少個漫漫長夜中的辛酸苦辣,想必隻有屋外的清風,漫天的飛雪,落在心上的煙雨,才知道她那顆寂寞的心,就這樣青燈熬盡,換來的卻是這棟象征著男權至上的高大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