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寫的《蠶賦》

戰國荀卿寫了篇《蠶賦》。它的大意是:有一物身光無毛,變化如怪如神,功勞遍及天下,為後世創造了斑斕的彩紋,它可以完成典章禮樂,它能夠區分貧賤富貴。用它養老扶幼,靠它萬世永存。可惜名號不美,與凶暴相近。它成功則身廢,事成則家敗。人們拋棄了老的,卻收養了小的。它被人類所用,被飛鳥所害。我不識此物,請巫神五泰把謎解開。五泰猜說:此物不是身子柔軟,頭似馬首的嗎?不是壯齡受優養,年老就倒黴的嗎?不是有父有母,而自己不分雌雄的嗎?它冬天蟄伏而夏季活動;吃的是桑葉,吐的是遊絲;先是遊絲如亂世,後是清晰似治世。它在夏天卻厭惡伏天;喜歡潮濕又嫌雨天。蛹是它的父親,蛾是它的母親。它三次休眠三次回生,終於完成了使命。這是它的活動規律,此物名叫“蠶”。

大鳥

同學們,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我們大家都知道,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會使我們的思想、工作、學習取得更大進步。我們國家有一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就是專門集中人民意見、建議的。可是,古代專製的君主是容不得“下民”一點異議,誰那樣做,可要招來殺身大禍呀!

公元前六百多年春秋時期的楚國是諸國中最強盛的。這時,楚國原來的國君楚穆王死了,新立的國君是楚莊王。這位楚莊王當了三年的國君,隻知道吃喝玩樂,還不許人勸阻。可是,那時晉國正借楚國新立國君又辦理國喪的機會,會合各諸侯,想削弱楚國的力量。有個叫申無畏的大夫,非常擔憂國家大事。他見楚莊王受了壞人的蒙蔽不能自拔,心裏很著急,但如果直接勸諫,那是要被殺頭的呀。他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一天,申無畏進宮去晉見楚莊王,楚莊王正飲酒、聽音樂玩得高興,見他來了,就醉眼蒙矓地問他要說什麼,申無畏說:“我剛才聽到有人對我說了一段隱語,左思右想不解其意,想請大王指教一下。”楚莊王很得意,就叫申無畏快說。申無畏說道:

山上有隻大鳥,身上披著五彩繽紛的羽毛,很是漂亮。可是落在高山上已經三年,既不飛,也不鳴。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鳥?

申無畏隻能以這種含蓄委婉的方式,利用大鳥落高山,三年不飛鳴含蓄地提醒楚莊王身居王位而沒有負起治國安邦的責任。

幸好,楚莊王聽了以後,覺得有理,終於接受了申無畏的諷諫。改而親自聽政,勵精圖治,保持了國家的強盛。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向國家君主提意見隻能求助於隱語(謎語的胚胎),這是多麼可悲可歎!同學們,我們現在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大家一定要珍惜我們的民主權利,為繁榮祖國貢獻我們的力量吧。

秦始皇改“琹”為“秦”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萬裏長城。在統一文字的過程中,留下了這樣一個故事:

“秦”字在秦朝以前寫作“琹”,秦始皇就用這個字作國號。後來,他琢磨著:這個“琹”字拆開來就是一把木椅子上坐著兩個“王”,分明是二王平分天下的意思!他想,我為一人坐天下南征北戰,受盡艱辛,豈能再讓二王爭霸。他決心再造一個同音字代替“琹”,但他想了很久沒想出個眉目,隻好暫時作罷。

過了幾天,秦始皇召來史官,問道:“從開天辟地以來,曆朝帝王的功過是非見於哪部史籍?”

史官答道:“唐堯虞舜夏商周,功過是非見《春秋》。”

秦始皇接著問:“有史以來就隻有《春秋》這一部史書嗎?”

史官答道:“是的。”

他接著問:“《春秋》寫到何時?”

史官答:“回稟萬歲,《春秋》寫到本朝。”

秦始皇又問:“再沒有往下續寫嗎?”

“沒有。”史官回答。

“哈哈哈……”秦始皇大笑一陣說,“孤王乃千古一帝,我要占它一半《春秋》!”

史官被秦始皇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以為秦始皇要他們續寫《春秋》呢,愣在那裏沒有說話。誰知,秦始皇也不等史官回答,提筆在手,端端正正地寫了一個“秦”字遞給史官,說:“寡人取 ‘春秋’字各一半,合而為 ‘秦’,以代 ‘琹’字為國號,卿以為如何?”

史官至此方才大悟,忙拜伏於金階,道:“聖上英明,聖上英明!”

自此以後,“琹”字即改為“秦”字了。

曹娥碑上的謎

東漢時期上虞縣有父女二人,女孩名叫曹娥。一天,她父親不幸淹死在上虞江裏,好幾天了屍首還找不到。曹娥痛不欲生,終於投江自殺。人們對這件悲慘的事情歎息不已,有一位叫邯鄲淳的就為曹娥作了一篇誄辭,刻在石碑上,後被人稱為曹娥碑。一日,東漢的大文學家蔡邕從上虞過,正好天已經黑了,他用手觸摸著碑上刻的字,讀完了碑文,讚歎不已,當即到燈下題了8個字: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這8個字也被刻在石碑的背麵,但多年來,沒有誰能知道它們的含意。有一天魏武帝曹操路過曹娥碑,見到這8個字,盡管他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製謎能手,但一時也琢磨不出。他問誰能猜透,可是就連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也不解其意。曹操的一位屬僚——主簿楊修是一位猜謎能手,他動了腦筋後,首先想出來了,但一貫自信的曹操不讓楊修說出謎底,堅持自己再繼續琢磨。他苦苦思索著又走了大約三十裏路,終於豁然省悟,果然與楊修的猜測不謀而合。

“黃絹”即有顏色的絲,色旁加絲是“絕”字,“幼婦”即少女,女旁加少是“妙”字,“外孫”即女兒的孩子,女旁加子是“好”字,“齏臼”是受辛的器皿,受旁加辛是“辤”字,即今天的“辭”字,連在一起就成了“絕妙好辭”。原來,這是蔡邕稱讚邯鄲淳寫的碑文好極了,至此,謎底大白。

這8個字的謎語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這個謎語也許是我國最早的燈謎了。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今天,每逢佳節我們總要舉行許多多姿多彩的燈謎晚會,同學們,你們可一定要去好好猜一猜,別錯過一次豐富你的知識,鍛煉你的才智的良機喲!

千裏草

我國古代民間流傳著許多生動活潑的童謠,表達了兒童的生活情趣,但是,你們可知道古代人們為了政治上的一些需要,有時也用謎語編了一些隱含政治預言的童謠,讓天真的兒童到處傳唱,這在當時叫做“讖語”。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奸詐霸道的董卓,仗勢欺壓眾人。大家商量著一定要除掉他。董卓覆滅的前夜,有好幾十個小孩在郊外唱歌,歌聲隨風四處傳播。內容是:

“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第二天清晨,董卓威風凜凜地上朝去,結果被呂布殺死了。

原來,“千裏草”合為“董”字,“十日卜”是“卓”字,“不得生”則“應當死”,暗含有“董卓當死”4字。

添字得驢

三國的時候,諸葛亮任蜀國的宰相,他的哥哥諸葛瑾號子瑜,卻在吳國做官。

有一次,吳王孫權舉行宴會,諸葛子瑜帶著小兒子諸葛恪,也來出席。

孫權在宴會上喝了很多酒,不覺有些醉了。望著諸葛子瑜長長的臉,突然閃出一個好笑的念頭,就向內官招一招手,悄悄地吩咐幾句。

內侍不一會兒牽了一頭驢來。孫權笑眯眯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驢跟前,從內官手裏接過一支毛筆,在驢臉上寫了4個字:“諸葛子瑜”。

字剛寫完,滿廳的文武百官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候,隻有諸葛子瑜與諸葛恪沒有笑。諸葛恪見大夥兒耍笑他父親,十分生氣。他不聲不響地走上前去,拿起筆,在“諸葛子瑜”下麵添上兩個字。

參加宴會的文武官員先是一驚,接著又大笑起來。大家都稱讚諸葛恪是個聰明的孩子。孫權也樂嗬嗬地對諸葛恪說:“憑你這兩個字,就把驢送給你吧!”想想看,諸葛恪添的是兩個什麼字?

(答案:之驢。)

一合酥

一天,有人給曹操送來一盒酥糖,曹操嚐了幾塊糖後,想了想,提筆在盒蓋上寫了“一合酥”3個字,然後將這盒糖交給大家傳看。

有人誇曹操字寫得好,有人說這盒子真漂亮,但誰也不明白3個字是什麼意思。正好,曹操手下的主簿楊修來了,他見到3個字後,二話不說拿起糖就吃了一口,接著又讓大家都來吃。眾人正躊躇,楊修笑著說:“丞相不是在盒上明明白白地寫著 ‘一人一口酥’嗎?你們難道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嗎?請大家快吃吧!”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曹操考華佗

華佗的醫術高明和醫學知識的淵博,三國時期就馳名華夏。魏武帝曹操想考考華佗,看他對中草藥精通如何。於是口授徐庶寫了下麵一首四言詩句: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入其境。

長生不老,永遠康寧。

老娘獲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滿期臨。

胸有大略,軍師難混。

接骨醫生,老實忠誠。

無能缺技,藥店關門。

以上詩句,若是旁人看了還以為是批評和指責華佗無能。可是華佗看了以後,自言自語地說:“相爺又在考我也。”於是揮筆行墨,寫了16種中草藥的名稱,由徐庶轉交給曹操,曹操看了大喜,說:“果真是能人之輩!”

你知道曹操的詩句是什麼意思嗎?

(答案:每句詩是一味中藥名,依次為:穿心蓮、杭菊、滿天星、生地、萬年青、千年健、益母、防己、商陸、當歸、遠誌、苦參、續斷、厚樸、白術、沒藥。)

門上題“活”字

曹操的相國府快修好了。一天,他親自去觀看,隻見府門上剛架上椽木還沒完工,曹操端詳了一會兒,拿筆在門上寫了個“活”字,不言不語地走了。這可忙壞了眾人,紛紛猜測這個“活”字是什麼意思,正愁苦間,楊修來了,大家急忙向他討教。楊修看過之後,馬上叫他們把門拆掉重建,要改小一點,大家都不解地望著他。楊修解釋道:“門裏添一個‘活’不就是 ‘闊’字嗎,丞相的意思就是嫌門大了,所以要改小些。”

大家照楊修的意見改建好的門,果然讓曹操大為滿意。

借鼓譏孫抱

南朝時,在廣陵有一對要好的朋友,一個名高爽,一個叫孫抱。後來,孫抱離開家鄉到延陵當了縣令。高爽雖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他無意於功名,仍然在家鄉,每日勞作之餘,吟詩作賦,好不快活。

一天,高爽忽然想念起在廣陵的好朋友,就動身前往延陵拜訪孫抱。誰知今非昔比,孫抱自以為自己當了官,對布衣時的朋友非常冷淡,高爽又是驚詫又是生氣,隨即起身告辭,孫抱明知其意,也不挽留,沒有一點老朋友的情意。

高爽憤憤然走了,正好從縣衙門經過。他瞧見大堂鼓,靈機一動,拿起筆就在這位縣太爺的堂鼓上題了4句詩:

徒有八尺圍,腹無一寸腸。

麵皮如許厚,受打未拒央。

誰都知道,這詩謎雖明指謎底“鼓”,暗中卻是譏諷孫抱形體肥壯,腰有十圍,臉皮頇厚,待人無情。但因為孫抱平時所作所為早被人所不齒,所以圍觀的衙役心裏在暗暗嗤笑,隻是懼怕縣太爺的威嚴,麵上還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罷了。

李白斥縣令

一天,唐朝大詩人李白騎著一匹小毛驢趕路。當時正是夏天,烈日炎炎,曬得李白口渴難忍,嗓子都快冒煙了。李白心想,要是有個酒店就好了,我可以痛快地暢飲一番。忽然,他發現前麵不遠處有個人家,門前挑出一麵小旗。李白心中一陣高興,“啪啪”兩鞭,驅趕著小毛驢直奔那家小店。到了跟前一看,才看清小旗子上寫的不是“酒”字,而是“佳釀”!李白的心一下涼了,原來是個醋店。他轉念一想,倒也罷了,喝上幾口茶水,也比幹渴要強。於是走進店裏,見屋裏桌旁坐著一個縣令,正在歇息。

李白對店主說:

“一人一口又一丁,

竹林有寺沒有僧,

女人懷中抱一子,

二十一日酉時生。”

店主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聽出李白是用詩謎在問他,心中十分佩服,就答道:“您問這是 ‘何等好醋’?跟您說說吧,這是有名的山西老陳醋,味道極佳,先生盡可品嚐。”

李白說:“醋我可以買一壇,不過我現在渴極了,煩勞店主給沏壺茶。”說罷掏出銀兩遞給店主。店主高高興興地給李白沏好茶,又挑了一壇醋。李白端起茶壺一飲而盡,然後對店主說道:

“鵝山一鳥鳥不在,

西下一女人人愛,

大口一張吞小口,

法去三點水不來。”

店主點頭應道:“您是說 ‘我要回去’。多謝光顧小店,先生走好。”

李白手提醋壇,剛要邁出門坎兒,隻見那個縣令站起來喝道:“你是何等淺薄之人,竟敢在本縣官麵前咬文嚼字,好不自量!”

李白瞥了他一眼,一板一眼地說道:

“豆在山根下,

月亮半空掛,

打柴不見木,

王李是一家!”

說罷,走出門,騎上驢,一甩鞭子,揚長而去。

李白說的是“豈有此理!”可是這愚蠢的縣令卻不知道其中含義,聽後,反而暗自發笑。心想,可不是麼,我好比那一輪明月,他就是山下的豆,我姓王,我老婆姓李,本來就是一家嘛!

請李學士起名

古人取名很有講究,有取於曆史典故的,有取於含意吉祥的,也有請才子名士取名的。

唐朝改年號開元的時候,有個叫李謨的人,他女兒生了個兒子,李謨特別高興,心想著外孫子在這特別的時候出生,一定要請個特別有名氣的人給他取名字。他抱著寶貝外孫找到李白學士,李白那天正喝得酒意醺然但也不推辭,帶醉提筆一揮而就,在小孩的胸前寫了20個字:

樹下彼何人,不語真吾好,語若及日中,煙霏謝成寶。

李謨一看,糟了,今天來得不是時候,李學士醉了,請他給小孩取名,他怎麼題起詩來了?隻得再提醒李白一下。

李白笑微微地指著小孩的胸前說:名字不是已取了嗎?樹下人是木子,木子就是“李”字。不語是莫言,莫言即“謨”字。好是女子,女之子,就是“外孫”。語及中午是談到中午即言午也就是“許”字,煙霏謝成寶,煙霏是“雲”,成寶即“封中”,合起來不就是“李謨外孫許雲封”嗎?李謨聽後恍然大悟,忙向李白稱謝不已。

巧攆秦檜

相傳南宋年間,元帥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在黃天蕩駐守。一天,秦檜突然來到韓元帥府上,挑撥韓世忠與嶽飛的關係。韓世忠和梁紅玉對秦檜的行徑十分憤恨,隻是不宜直說。傍晚,韓世忠與梁紅玉在一起一邊下棋,一邊議論軍情,秦檜悄悄躲在帳後偷聽。韓、梁二人明知秦檜躲在帳後,卻假裝不知。一會兒,韓元帥瞧了夫人一眼,似自言自語地說:“兗州無兒去,下著無頭衣,淚水一邊流……”他剛說到這裏,夫人梁紅玉便接了下去:“蟲子鑽進布疋裏。”躲在帳後的秦檜聽了韓元帥夫婦的話,灰溜溜地走了。原來韓元帥夫婦的話中,隱含了兩個字,他們是用計攆秦檜呢!這兩個是什麼字?請你想一想。

(答案:滾蛋。)

蘇東坡與謎語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對謎語相當感興趣,在和好友的交往中常常進行猜謎遊戲。

有一天,佛印和尚拿著一串錢,共有250個錢,要蘇東坡打一書名。蘇東坡想了一會兒,答道:“一個 ‘錢’(指繁體字錢)字有四個字(即人、金、戈、戈),那麼250個 ‘錢”就有1000個字了。這豈不是《千字文》嗎?”佛印和尚高興地說他猜對了。

後來,蘇東坡創作了一個謎語:“研猶有石,峴更無山,薑女既去,孟子不見。”請佛印和尚猜一物。佛印和尚哈哈大笑,說:“這不就是你書案上的‘硯蓋’嗎!”原來,蘇東坡的謎語前兩句用“石見”二字組成“硯”字,後兩句用“薑”字上半部與“皿”字組成“蓋”字合之,謎底正是硯蓋。他用的是離合法,構思巧妙。從此以後,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經常在一起猜謎。

諧音對兒

有一天,蘇東坡到朋友劉貢文家去做客,聊到半截兒,蘇東坡家裏有事打算回去,劉貢文挽留他再坐一會兒,蘇東坡說什麼也要走,劉貢文跟他開玩笑說:

“幸早裏,且從容”。

這句話的意思是,時候還早呐,甭著急,慢慢喝。劉貢文在話裏巧妙地利用了諧音,這句話裏包括三種水果一種草藥。“幸早裏”跟“杏、棗、李”三種水果名諧音,“從容”跟“蓯蓉”這種中草藥名諧音。

蘇東坡聽了,馬上對了一句:

“奈這事,須當歸”。

這句話的意思是:趕上這麼個急事真沒辦法,我得趕緊回去。對句也用了諧音,“奈這事”諧“柰(nài,一種水果)、蔗、柿”三種水果名,有一種中草藥就叫“當歸”。蘇東坡也用了三果一藥的諧音來對。

上句出得巧,下句也對得妙。

蘇東坡要什麼

某地有一茶山,山間有一寺院。蘇東坡時常進寺吟詩作賦,那裏的老和尚待他非常熱情。

一日,蘇東坡讓一個仆人到寺院去要東西,他讓仆人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仆人問蘇東坡去要什麼東西,蘇東坡笑著說:“你隻管去,老僧他見了你自然會知道我要什麼東西。”仆人將信將疑隻得上路。

仆人來到寺院,老和尚問他有什麼事。仆人說蘇大人要我向您要東西。並把經過說了一遍。老和尚聽罷,上下一打量仆人,忙到內室取來一包東西交給他,並再三說:“如東坡先生還缺少這樣東西,隻要告訴我一聲,我一定會再給他的。”

請你猜一猜,蘇東坡向和尚要的是什麼東西?

(答案:仆人頭戴草帽,腳穿木屐,暗示“人”字頭上是“艸”(草帽),下邊是“木”(木屐),湊成“茶”字。蘇東坡要的是“茶”,被老和尚猜中,給他一包茶。)

以謎猜謎

相傳,宋朝詩人秦少遊出一謎語請蘇東坡猜。謎麵是:“我有一間房,半間租與轉輪王,要是射出一條線,天下邪魔不敢擋。”

蘇東坡心中有數,卻裝著猜不著,另作一謎讓秦少遊猜。謎麵是:我有一張琴,琴弦裝在腹,憑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

秦少遊一時想不起來,回家對夫人蘇小妹說了。小妹聽後笑著說: “我也有謎,請你轉給大哥猜。謎麵是:我有一隻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牽線去,來時搖櫓還。”

原來,這三個謎,謎底都是同一物,他們玩的是以謎猜謎的遊戲。請你們猜猜謎底是什麼?

(答案:木匠用的墨鬥。)

鹹蛋和石榴

有一次,蘇東坡全家正在吃飯,蘇小妹拈起半邊鹹蛋,順口說出“鹹蛋剖開舟兩葉,內載黃金白玉”的上聯,要她哥哥對下聯。蘇東坡苦思半天沒對上來。

後來,蘇東坡剝石榴吃,見景生情,立刻對出了下聯:“石榴打破壇一個,中藏瑪瑙珍珠。”

過了幾天,秦少遊來了,蘇小妹便將這副對聯隱去了上下聯中的前兩個字,作為聯謎,打兩物,請秦少遊猜。秦少遊絞盡腦汁才猜出是“鹹蛋”和“石榴”。

借用具

南宋有位很有名的女詞人,名叫李清照。一天,她和丈夫趙明誠在家讀書。門外進來一位女詩友,要求借一件用具。李清照問她要借什麼東西,那位朋友指指窗外,說:“借你一朵奇怪花,它能閉來會開花,不知花葉在何方,卻見花根手中拿。”

李清照聽後忙說:“你略等片刻,我去搬座涼亭來,沒門沒窗它會開,雖然流水上麵響,你可托亭大步邁。”說罷進屋去了。

趙明誠不知妻子同女詩人講些什麼隱語,等用具拿出來後,才恍然大悟。

請問,李清照的朋友要借什麼東西?

(答案:雨傘。)

兩謎一底

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卓越的文學家王安石,也是一位擅長謎語的專家。

一日,王安石與好友王吉甫閑聊,王安石作了一個謎語讓王吉甫猜,謎語是:

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王吉甫笑笑,也作了一個謎。

東海有一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

說罷,二人相視而笑。兩個謎麵都指的是一個謎底——“日”。

小朋友,如果你們有興趣,請你們自己動腦筋來猜一猜王安石的另一則謎語,看誰先猜出來:

寒則重重疊疊,熱則四散分流。二人在府,三人入州,在村裏隻在村裏,在市頭隻在市頭。

[答案:· (點)。]

王安石字謎招書童

王安石打算身邊再要個書童,可連著看了幾個都不中意。這一天,家人又找來個書童,讓王大人過目。王安石問了書童幾個問題,小家夥答得不錯。王安石看他聰明伶俐,也沒說什麼,在紙上寫了幾個字,交給了家人:

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

上有可耕田,下有長流川;

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

家人看了,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書童留下了。

原來,王安石寫的是個字謎,謎底就是一個字,你能猜出這是個什麼字嗎?

(答案:用。)

燈謎奇案

傳說明朝時,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許多人門前懸掛的彩燈上還寫著各式各樣的燈謎,引得遊人常駐足凝思。

明太祖朱元璋換上便服,帶著隨行人員也夾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忽然,他看到一戶人家門前圍滿了許多人,人群中傳出一陣陣笑聲,朱元璋也興致勃勃地擠了進去,抬頭一看,這是一幅畫謎,上麵畫了一個光著兩隻腳的婦女懷裏抱著一個大西瓜,打俗語一句。朱元璋一看心裏明白了七八分,他故意問周圍的人,這打的是什麼俗語,有幾個人搖了搖頭,一個冒冒失失的小夥子接口說:“這個謎呀,是 ‘女子同眠,雙又並肩,人挑扁擔,月去半邊’”。說完又得意地晃著腦袋說明:“這四句就是 ‘好雙大腳’呀。”人們一陣哄笑。朱元璋再看畫上還有一個婦女懷抱大西瓜,合起來謎底分明是“淮(懷)西婦女好雙大腳”,不覺怒從心頭起,扭頭便走。圍觀的人仍笑著鬧著,有誰會想到這一瞬間已得罪了“真龍天子”而即將招來殺身大禍呢?

朱元璋回宮後,越想越氣,原來,他老婆是淮西人,謎底“淮西婦女好雙大腳”豈不是譏諷她嗎?簡直是造反了!他頓起殺機,命令隨從人員暗地在沒製燈謎的人家門上貼個“福”字,第二天挨家挨戶搜查,凡是門上沒貼福字的一律斬盡殺絕,結果十戶有九被滿門抄斬。可憐人們昨夜的歡樂還沒消盡卻已冤死在刀斧之下了。

“王”不出頭誰做“主”

朱棣在北平當燕王的時候,認識個叫道衍(又名姚廣孝)的和尚。道衍一見朱棣,就說:“要是我幫著您,保準讓大王您戴上一頂 ‘白’帽子。”朱棣一聽就明白了:自個兒現在是王,“王”字再戴上個“白”帽子——“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嗎?噢,這和尚是想幫著自己當皇帝呀!朱棣很高興,就把道衍留了下來。

後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當了皇帝,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頂不放心的就是四叔燕王啦,他想了好些法子,打算著收拾朱棣。朱棣也沒有坐等收拾,而是準備起兵打倒建文帝。

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裏想心事,一抬頭,看見屋外房簷兒下邊的冰柱子。隨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這句話表麵上說,天氣寒冷,每一點水都能結成冰。它又是個字謎,“水”字上加一個“點兒”,不就是個“冰”字了嗎?(古代的“冰”字可以寫成“氷”)其實,這是朱棣在借題發揮,“水”能變成“冰”,自個兒這個“王”能不能變成“皇”呢?陪伴在側的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兒一轉,馬上對了個下聯:

“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做主!”

道衍說,國家亂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臉的,盼著出個好皇帝,您這個做“王”的,要挺身而出,為民做主。“王”字出個“頭”兒,正是個“主”字,和上聯一樣,也是個字謎。真正的意思是說,要是燕王您不挑頭幹大事,有誰還配做這個“一國之主”——皇帝呢?這是道衍在給朱棣打氣:別拿不定主意了,趕緊起來幹吧!

沒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後來打敗了建文帝,做了皇帝。

於謙的詠物詩

在山明水秀的杭州,跟南宋民族英雄嶽飛墳和嶽廟遙遙相對,有一座雄偉的“於忠肅公祠”,這是人們為紀念明代愛國英雄於謙而修建的。

於謙從小勤學苦練,特別仰慕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人物,以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公元1449年,蒙古族一支瓦剌(là)軍打進山西大同,明軍幾路出擊均遭失敗,明英宗在逃亡過程中又被俘虜。留守在北京的英宗的弟弟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以翰林院侍講徐珵(zhēng)為首的一部分人置國家安危而不顧,主張放棄北京,京都南遷,這是亡國之舉。於謙憤而起身,義正辭嚴地斥責了這些人,力主誓保北京。

於謙精心準備抗敵禦辱的各項工作,製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和嚴明的部隊紀律,並親臨前線指揮。部隊連打勝仗,極大地鼓舞了明軍的士氣。打了一仗又一仗,一連打了五天五夜,終於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

北京保衛戰在於謙正確領導下,取得了輝煌勝利,人民永遠銘記於謙的功績。可是這樣一位對國赤膽忠心的愛國英雄,8年之後,遭到了跟嶽飛一樣的悲慘命運,冤死在昏庸的皇帝之手。

於謙為我們留下一首詠物詩。人常說詠物言誌,這首詩就是形象地表達了於謙的心誌:

千錘百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惜,惟留清白在人間。

同學們,你們猜一猜,他詠的是什麼物,那便是這首詩的題目。

(答案:《詠石灰》。)

祝枝山猜 明代的祝枝山和文征明都是蘇州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元宵節,兩人同往玄妙觀觀燈猜啞謎。

隻見桌上放著一隻鳥籠,籠中有鳥,籠旁放錢100文,射衙門術語一句。文征明眼快,立即將錢納入懷中,打開鳥籠門,讓鳥飛去。主人微微點頭,表示已被射中。旁人不解,問主人,主人答道:“這就是 ‘得錢買放’啊。”

祝枝山因眼睛近視,被文征明搶先,甚是不樂。主人說,那邊還有一隻鳥籠,可以再猜。祝枝山快步上前,和文征明一樣,納錢入懷,打開鳥籠門,卻抓鳥在手。這時旁人說道:“‘得錢買放’已猜過,不能再猜了。”祝枝山笑著說:“我猜‘謀財害命’呀。”他們倆把過去衙門中“得錢買放,謀財害命”的罪惡行為,不約而同地揭露出來。

詩謎評文

傳說有一個縣令,將他兒子寫的狗屁不通的文章,拿給當時的文人祝枝山評論,想借名人之手,讓兒子出名。這天,他把祝枝山請到他家的客廳裏,茶過三巡,就請祝枝山評論他兒子的文章。祝枝山看了一遍,欲言不語,就順手打開桌上硯盒,拿起筆在文章的後麵寫了兩句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畢,端坐不語。縣令的左右爭著上前搶讀詩句,並獻媚地說:“啊,公子的文章有聲有色”“公子將來一定青雲直上!”縣令聽了樂滋滋的,捋著胡子說:“哈哈,我的兒子現在文章寫得那麼好,一定鵬程萬裏,前程似錦啊!”祝枝山聽了,冷笑兩聲,不告而退。

你知道祝枝山寫的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嗎?

[答案:不知所雲,離題(堤)萬裏。]

眾謎一底

祝枝山和唐伯虎、文征明一塊兒去喝酒,酒菜端上來後,祝枝山說:“我出一道謎給你們猜。哪位猜不出,今天的酒菜錢就由哪位掏喏!”唐伯虎馬上說:“如果我們倆都猜出來了,那麼……”祝枝山立刻接上話茬說:“那當然由我請客喏!”說完,隨口說了一首字謎:“唐虞有,堯舜無;商周有,湯武無;古文有,今文無。”

唐伯虎才思敏捷,祝枝山話音剛落,他馬上便說:“我將你的謎底也做成一謎:跳者有,走者無;高者有,矮者無。”

文征明不甘示弱,也就唐伯虎的謎底做了一謎:

“善者有,惡者無;智者有,愚者無;嘴上有,手上無。”

“還有:右邊有,左邊無;涼時有,熱時無;哭時有,笑時無;活者有,死者無。”唐伯虎隨口又說了一大串。

這時,酒店老板聽他們三人說得熱鬧,也上來湊趣道:“這個謎底是:啞巴有,聾子無;跛子有,麻子無;和尚有,道士無。”

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三人聽罷,一起哈哈大笑。祝枝山說:“好好,今天由我請客,店家,再拿好酒來!”

請問,他們的謎底是什麼?

(答案:口。)

唐伯虎填詩

唐伯虎是我國明朝有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個風流才子,在民間曾傳說不少有關他的佳話,其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唐伯虎到杭州姑母家,吃罷晚飯後,信步遊至斷橋邊,看見一旁橋欄上寫了這樣一首讓人迷惑的詩:

○看○○色,○聽○○聲。

○去○○在,○來○○驚。

唐伯虎站在橋欄邊思索了一會兒之後,順手拾起一塊破瓦片作為書寫工具,將那沒有寫完的詩填補齊全,他看了又看,覺得滿意之後,才拂袖而去。他是這樣填寫的: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第二天早晨,許多書生站在那裏,評論唐伯虎填的詩,有的說:“好呀,真是絕世之才。”有的說:“妙呀,填得實在妙!”其中一位高個子書生說:“這首詩不但填得又好又妙,而且還是一則好謎語喲!”於是,大家都七嘴八舌在那裏想呀、猜呀,猜呀、想呀,都猜不透。你能猜出來嗎?

(答案:一幅山水花鳥畫。)

蟲二

說起唐伯虎,大家都知道有個“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但有關他的另一件趣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唐伯虎喜歡遊山玩水,吟詩作畫。一日,他來到嶽陽樓,登樓觀望,眼底風景美不勝收,唐伯虎讚歎不已,於是便在牆壁上題了“蟲二”兩個字。名士題字,觀者絡繹不絕,可是誰也不知是什麼意思,當時相互傳聞,均感驚奇。由於許久無人猜透,就有人幹脆讚之為仙筆。這則謎語就這樣長時間為人們所傳誦。

我聽說後來還是有人給解出來了,這個解釋令聽者大為信服。小朋友們,你們猜猜他是怎麼解說的?

[答案:風(風)月無邊。]

點心店

明朝,有一個小販在山陰城(今紹興)開了個點心店。這小販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做生意本本分分,不會招攬客人,所以生意顯得很清淡。

明人徐渭,書畫詩文俱佳,且又喜歡製作謎語,時常也到這家小店小酌,日子久了,跟店主人也熟了,見此人生性老實,不善經營,就起了同情心。一天,徐渭替店主寫了“點心店”三個字的招牌,還製作了幾條謎語貼在店裏,如“摸摸無節,看看有節,兩頭冰冷,中間火熱。(打一用物)”等,目的是為了招徠顧客。招牌掛上之後,發現心字少了一點,來往的客人都很奇怪像徐渭這樣有才氣的人怎麼也會寫錯字呢?徐謂隻是笑而不開口。看的人都不解其意,紛紛傳說這一怪事,一傳十,十傳百,來看稀奇的人絡繹不絕,因而小店的生意也一直興隆。但天長日久店主人總覺得招牌上有錯字別扭,便自作主張在“㊣”上加上一點成了“心”字。可是,從此以後,顧客越來越少了。一天,徐渭又來到店裏,見到店麵冷冷清清,很是奇怪,店主便告知改字後生意清淡之事,徐謂說:“原來的‘點㊣店’是空肚子的,人家空肚子好來吃,現在你在人家空肚子裏點進了東西,人家不餓了,那誰還來吃點心呢?”老實的店主人聽了以後很後悔。

其實徐謂隻不過跟他開開玩笑而已,實際上心字中間不加點跟在店堂裏貼謎語有異曲同工之妙用,都隻不過是利用文字遊戲來作為招徠顧客的手段罷了。

最後,請小朋友們別忘了猜猜店堂裏貼的那一則謎語打的是哪一物呀。

(答案:日曆。)

“二三點”和“七八刀”

明朝文學家蔣燾小的時候,就會對對子。一天,爺爺帶他到一座廟裏去玩兒。蔣燾從高高的台階上往下蹦,三蹦兩跳地到了下邊,爺爺見了,笑著說:

“三跳,跳下地。”

蔣燾在下邊一抬頭,正好看見樹上有隻小鳥,“撲哧”一聲飛上天去了。小蔣燾馬上對了一句:

“一飛,飛上天。”

有一年冬天,蔣燾的父親和一位客人在家裏吃瓜,蔣燾在一旁陪著。正吃著,忽然天空烏雲密布,接著刮起了大風,不一會兒就下起了大雨,雨點兒“劈裏啪啦”地打在窗戶上。客人看著窗戶紙上的雨點印兒,心中一動,想出了一個對子,嘴裏不由得念出聲來: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是說,這會兒,冰涼的雨點打在窗戶上,東邊窗戶上有些雨點,西邊的窗戶上也有些雨點。從文字上講,上聯巧就巧在“凍雨”的“凍”,是由“東”和“二點”組成;“灑窗”的“灑”,是由“西”和“三點”組成。這樣既說了當時雨打窗戶的情景,又說明了“凍”和“灑”兩個字是由“東” “二點”和“西”“三點”組成的。上聯出得這麼巧,下聯就不大好對。要後半句說的事,與前半句說的事互有關聯,還得能拚成前半句的第一、第三個字,可真夠難的!

蔣燾的父親正琢磨對個什麼下聯好,小蔣燾就開口說了: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客人一聽,一拍大腿,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對得好,對得好!”蔣燾的下聯對得真是不錯。前半句“切瓜分客”,說的正是這會兒吃瓜的事兒,下半句的“橫七刀”“豎八刀”既是指切瓜,跟前半句有直接聯係,同時,“七”“刀”,左右橫著合起來正是前半句的第一個字:“切”;“八”“刀”上下豎著合起來正是第三個字:“分”。

多聰明的蔣燾!可惜他隻活了十七歲。不過,他可還寫了一本厚厚的書留傳在世。

人名謎聯

陳洽有一次跟父親到江邊去玩兒。江裏有兩條船一塊往前劃。一會兒工夫,那隻帶帆的船,跑到另一隻搖櫓船的前頭去了。父親看帆船超過了搖櫓船,心裏一動,就想了個上聯,讓兒子來對:

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這個上聯不單說了兩條船的快慢,而且還是個人名諧音謎。即:“櫓速”射“魯肅”,“帆快”射“樊噲”。魯肅是三國時候東吳的一個將軍,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個大將,這兩人都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