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鄭國準備討伐許國。一天,鄭莊公在王宮前舉行閱兵儀式。一位老將軍叫潁考叔的和一位青年將軍叫公孫子都的,因為兵車的事情爭吵了起來。潁考叔是一名老將,身經百戰,雄風猶存。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搶過兵車,飛馳而去。公孫子都年輕氣盛,而且向來目中無人,自傲之極。他見潁考叔搶了兵車,刷了他麵子,他哪裏肯相讓,揮舞長矛,奮力便追。可是潁考叔速度也夠快的,連影子也找不到了。於是公孫子都便對潁考叔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時機終於到了。鄭國攻打許國都城時,潁考叔一馬當先,身先士卒,高舉大旗攻上了城頭。還在牆根下的公孫子都見了,心想:這個戰功又被潁考叔搶了。不由妒火滿腔,毫不猶豫地搭箭對準了潁考叔。可憐這位老將軍一個跟頭從牆頭栽了下來,勝利在望之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以後,人們就把像公孫子都這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就叫做“暗箭傷人”。但作為成語,它指在暗地裏用某種手段,而不僅僅是用箭傷害人的,都叫“暗箭傷人”。例句:我們為人要光明磊落,有意見要當麵提,而不能暗箭傷人。

按圖索驥

春秋戰國時,秦國有個名叫伯樂的人,是一位相馬專家,經他的手找到了許多千裏馬。他還著有一本《相馬經》,專門講如何相馬。伯樂很聰明,可是他兒子的智商卻不怎麼樣。有一天,他兒子也想像父親一樣去找一匹千裏馬來,便把他父親的《相馬經》拿來,按其中所記載的,好馬的額頭應當怎樣,眼睛應當怎樣,蹄子又應當怎樣去找尋。他找啊找啊,恰好在路邊看到了一隻大蛤蟆,與他父親的《相馬經》文字一對照,太相像了!他便高興地將蛤蟆帶回了家,對他父親說: “父親,我找到一匹千裏馬了!您看它的眼睛、額頭跟您書上寫的都一樣,隻是蹄子不大相同。”看著兒子那傻帽樣,伯樂又好氣又好笑,但他還是耐心地教導了兒子一番,告訴他說,不能死讀書,做任何事都不能死搬照套書本上的經驗、模式,否則就無法把事辦好,甚至鬧出笑話。找馬也一樣,不能“按圖索驥”,這樣是找不到好馬的。

按圖索驥,圖,馬的圖像,引申為已有的經驗、模式等。索,找。驥(jì),好馬。這個成語的原意是按照圖像去找好馬。比喻辦事拘泥成規。現在也指按照線索去找尋(而成功)。例句:到圖書館查資料,憑目錄索引按圖索驥,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圖書。

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種了幾畝地。插下秧苗以後,他天天到田地裏去,看禾苗是不是長高了。幾十天過去了,他總是帶著希望去,帶著失望回來:因為禾苗沒有長高多少。他想,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收獲啊!不行,這禾苗長得太慢了。能否想個辦法,使它長得快些呢?一天,他又到田裏去,把一棵仍然沒有怎麼長高的禾苗往上拔了拔。然後看了看,禾苗高得多了!於是,他興奮起來,耐心而又仔細地把一棵棵禾苗都往上拔了幾厘米。做完,他拍拍手,“籲”了一口氣。他高興地回到家裏,對家裏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一下子長高了許多!”他兒子一聽,覺得不對勁,便趕緊往田地裏跑,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就是拔苗助長的結果。

拔苗助長,也寫作揠苗助長。揠,讀(yà),即拔的意思。它用來說明每一件事都應當按規律進行,如果急於求成,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隻會把事情弄糟。例句:學習靠的是勤奮積累,循序漸進,拔苗助長是無濟於事的。

百發百中

春秋時楚國有個名將叫養由基,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精通射技,是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曾為楚國立下了不朽戰功。當時楚國還有一個精通射技的人叫潘黨,他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紅心。潘黨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了,便四處炫耀。養由基對他說:“你這本事還不能算高,要是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那射技才算差不多。”潘黨以為養由基吹牛,想有意給他難堪,當即找了一棵楊柳樹,選定樹上的三片葉子,而且標上記號,請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按順序射擊。養由基從容不迫地抓起箭,稍一瞄準,連發三箭,箭箭中的,而且第一箭中第一號葉,第二箭中第二號葉,第三箭中第三號葉,而且箭鏃全部命中葉心。可謂百發百中,真神了!潘黨見了,自愧弗如,再也不敢四處誇耀自己的箭術了。

百發百中,也稱作“百步穿楊”。人們常用來形容神槍手的射擊技術,有時也用來比喻估計情況準確,料事如神和謀事必成。例句:我國射擊名將許海峰,在賽場上沉著冷靜,百發百中,終於為我國在奧運會上奪得了第一塊金牌。

百聞不如一見

西漢時,西北邊境上傳來警報說,羌(qiāng)人(當時的少數民族之一)經常在那裏四處騷擾,情況非常危急,要求朝廷趕快派兵討伐。朝廷大臣們在一起商量對策,大家都主張應立即出兵,可就是沒有人站出來願意領兵前往。這時,有位七十多歲的老將趙充國對漢宣帝說,他願意去西北看一看。漢宣帝非常高興,忙問他需要多少兵馬糧草。不料趙充國卻說,西北情況到底如何,現在還不十分清楚,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讓我先去看一看後再向您稟報吧。

趙充國到了西北,進行了實地觀察,得出了對羌人可以不進行大軍討伐,而應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於是他奏報了宣帝,並在朝廷上將自己的親眼所見加以分析,據理力爭,終於使大多數人讚成了他的看法。他的計劃得到了實施,效果果然很好。漢人和羌人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一下子緩和了。

百聞不如一見,意思就是聽到的再多,總不如親眼看到的真切。它意在告訴我們做事不要以耳代目,要耳目一起用,這樣,才能了解到真實全麵的情況,把事情辦好。例句:到那地方一看,一切疑慮都消失了。他感歎說,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抱薪救火

戰國時戰火四起。弱小的魏國屢次遭到秦國的侵略,每次都以魏國割地給秦國而告終。不久,秦國又發動了侵略戰爭,魏國的安釐王怯懦無能,準備再一次向秦國屈膝求和。

當時,主張聯合六國一致抵抗秦國的戰略家蘇秦的弟弟蘇代,繼承哥哥的遺誌,堅決反對安釐王的做法。他建議安釐王應聯合六國,一齊來抵抗秦國。他進諫說:“侵略者的本性就是侵略,你想用割讓土地來侍奉秦國以換取安寧,這就像一個人抱著一堆柴火去救火一樣,柴火沒有燒幹淨,火是不會滅的。同理,你的土地一天沒被吞完,秦國的侵略之心就不會死。”

抱薪救火,薪,即柴火。以後人們就用它來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使禍害進一步擴大和嚴重。例句:對這個錯誤絕對不能姑息遷就,否則就如抱薪救火,後果不堪設想。

杯弓蛇影

晉朝有個人叫樂廣。有一天,樂廣請一位老朋友到家來喝酒閑聊。可是酒才喝了幾口,老朋友好像忽然來了什麼心事,一下子沉默不語了,隨即便匆忙起身告辭回去了。

第二天,樂廣聽說這位老朋友病倒在床上了,請了許多醫生來看都不見效。樂廣趕忙到老朋友家探問,問老朋友到底是怎麼回事。老朋友吞吞吐吐地告訴他說:“昨天我在你家裏喝酒,忽然發現酒杯中有一條小蛇,回來後心中一直想著這事,越想越覺得可怕,就病倒不起了。”樂廣想了想,對他說:“這樣吧,明天你到我家裏來,我給你靈丹妙藥。保證藥到病除。”

老朋友以為樂廣真有治病秘方,第二天便應邀而來了。樂廣讓他仍坐在原來喝酒的座位上,給他斟了一杯酒,笑著問道:“看看杯裏今天還有小蛇嗎?”朋友看了看,臉色一下子又驚恐起來,說:“有!你看,還在晃動呢!”樂廣大笑起來,轉身從牆上取下一張掛著的弓,然後又對朋友說:“現在,還有蛇嗎?”

朋友恍然大悟,原來杯中的小蛇是弓的影子,疑懼俱消,病也全好了。

這便是“杯弓蛇影”這個故事的來源。它比喻一個人因心理疑慮而驚恐,從而把虛幻的東西當成真實的,自尋煩惱。例句:經曆了這件事後,他才知道過去的一切不過是杯弓蛇影,虛驚一場罷了。

別開生麵

唐朝玄宗時,有個畫家叫曹霸,據說是曹操的後代。他的繪畫很有名氣,而且特別善於畫馬和人像。唐玄宗就常令他畫禦馬和功臣畫像,他都畫得非常形象逼真。唐玄宗因此封他為左武衛將軍。

唐朝宮中有個淩煙閣,是收藏唐朝開國功臣畫像的地方。可是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時間已過了一百多年,其中的許多畫像也因時光的流逝失去固有的色彩,顯得暗淡沒有生氣。玄宗想讓它們重放光彩,便讓曹霸負責這項修複工作,給畫像重新上色。曹霸果然不負唐玄宗所望,充分發揮其精湛的技藝,經過辛勤的勞作,使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重新煥發了青春。唐朝大詩人杜甫便在《丹青引》這首詩中讚頌了曹霸的才能,詩說:“功臣少顏色,將軍筆下開生麵……”這裏的開生麵,就是指曹霸使畫像重新生動光彩起來。

後來,人們在“開生麵”之前加了一個“別”字,用來形容那些具有才能的人,在工作中創造出不尋常的場麵,創立出一種新的格局或新的形式。例句:這次書畫展充分表現了同學們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給人以別開生麵之感。

賓至如歸

春秋戰國時,鄭國大夫子產奉命前往晉國訪問。當時的晉國國君擺起大國的架子,沒有派人按常規迎接他。子產一行隻好自己來到晉國的國賓館。可是,賓館的大門非常小,以至馬車都無法進去。子產便命令手下人動手拆掉了賓館的圍牆,然後將馬車隊浩浩蕩蕩地開了進去。晉國大夫得到報告,大吃一驚,忙趕到國賓館想看個究竟。見此情景,立即責問子產說:“我們在賓館加了圍牆是為了來賓的安全,防止盜賊,你們這樣隨便把它拆了,來賓的安全誰負責?況且,我們的客人特別多,這賓館也不是專門接待你們的……”子產很有禮貌地說:“我們隻是個小國,所以要按時來向你們大王進獻財物。現在財物送來了,你們沒有人來接,我們不能直接將它送到你們的國庫,更不能將這些財物擱在外麵讓日曬雨淋小偷偷,你們要我怎麼辦呢?記得你們前一個國君的時候,我們來到你們國家,都有人熱情迎接,賓館也比現在寬敞漂亮,真有 ‘賓至如歸’的感覺,可現在……”一席話,說得晉國大夫麵有愧色,無言以對。他馬上回去向晉國國王如實報告了實情。晉國國王自知理虧,便向子產道歉,並下令重修賓館。

賓至如歸,比喻客人來到旅館,招待員熱情接待、服務周到,使客人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裏一樣。例句:這裏的服務員待我們太好了,真有賓至如歸之感。

病入膏肓

春秋時,晉國國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四處求名醫調治。一天,景公躺在病榻上,恍恍惚惚中做起了夢。夢中,他看見了兩個小孩在他的心中嬉戲,其中一個說:“快走罷,景公叫人去請名醫了,醫生一來,我們就沒法跑了。”另一個小孩卻無所謂地說:“不怕,醫生來了,我就躲進膏之下,肓(huāng)之上,不管醫術怎麼高超的名醫都抓不到我了,再靈的藥也奈我不得。”景公嚇了一跳,醒了過來。恰好這時名醫來了,景公便把自己夢到的向他說了一遍。醫生聽完,替景公診斷了一番後說:“你的夢是真的,你的病已入膏肓了,是藥力無法達到的,望您多加保重罷!”

當然這僅是個傳說,不足為信。但這個傳說產生了“病入膏肓”這個成語。

膏,中醫上指人心尖的脂肪,橫膈膜叫肓。膏肓,指的是心膈之間的地方。病入膏肓,也就是病重到了極點,很難有治愈的希望。後來常用這個成語形容事情的無法挽回和那些沾上壞思想、壞習氣的人已難以改造。例句:這人已多次勞教,病入膏肓,很難改造了。

不求甚解

陶淵明,是晉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不滿官場的醜惡,不願為五鬥米(即他當縣令時每個月的薪水)而向那些達官權貴們點頭哈腰,毅然辭官回到了鄉下,隱居在田園山水中。他自己動手勞動,在勞動之餘吟詩作賦,頗自得其樂。其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這種生活的生動寫照。他還在他居所旁種了五株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以此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其中,談到自己讀書時有這麼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在這裏的意思是說自己在讀書時注重領會書中的原意,不去鑽牛角尖,做過深、過僻的無益探求。

後來,人們在運用這個詞語時,隻使用它的字麵含義,多指那些學習不認真,不求進一步深刻理解。例句:我們對待學習,要有認真鑽研的精神,不求甚解,馬馬虎虎,是學不到知識的。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外交家、軍事家。漢明帝時,他奉命出使西域各國,做各國同漢朝和平相處的外交工作。一次他到了鄯善(今新疆鄯善縣)這個地方。起初,鄯善王對他非常尊敬,以禮相待,班超和他也談得非常融洽。想不到幾天後,匈奴也派使者來到鄯善,並從中挑撥鄯善與漢朝的關係。鄯善王對班超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形勢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行動,鄯善也就可能倒向匈奴一邊,來反對東漢。班超立即召集部屬開會,並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掉匈奴的使者,然後再降服鄯善王。可是班超手下一共隻有36個人。為此,有些人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雖然我們人手少了些,但隻要果斷勇敢,主動出擊,是能出奇製勝的。”果然正如班超所言,夜襲開始後,匈奴使者見呐喊聲四起,不知來了多少漢兵,嚇得四處逃竄。班超殺了匈奴使者,來到鄯善王住處,一邊將匈奴使者的頭扔給鄯善王,一邊又好言相勸。鄯善終於和漢朝友好相處了。

以後人們便把班超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句話說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就是怎麼的意思。用它來形容遇到困難時,不但不怕,反而迎難而上,最後取得成功的英雄氣概。例句:我地下工作者,懷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深入敵占區,終於摸清了敵人的情況。

不敢越雷池一步

東晉時,世族權貴之間為擴大各自的勢力和地盤,互相廝殺。當時有個將軍叫庾(yǔ)亮,掌握了中央政事大權。另有一個大將叫蘇峻,因戰功顯赫,漸漸也變得驕橫起來,他看不慣庾亮,又出於擴大自己的權勢的目的,便以反對庾亮的獨斷專行為借口,進攻當時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當時,江州都督溫嶠是庾亮一派的,領兵駐紮在今江西湖北一帶。他一聽說建康告急,便要領兵東進,攻打蘇峻。庾亮聽到這個消息,急忙給溫嶠去了一封十萬火急的信,信中說:“西部邊境萬一出事,要比蘇峻更麻煩,你千萬要在原地加強防守,不要跨過雷池一步,否則麻煩就更大了。”

雷池,即雷水,江名。因為溫嶠要領兵東進,必定得先越過雷池。以後人們便用“不敢越雷池一步”來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例如:交戰雙方都變得非常謹慎,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翼而飛

戰國時,秦國大將王稽領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因對士兵的不滿不聞不問,獨斷專行,士兵士氣低落。一連攻打了好幾個月,邯鄲也沒有取下來。這時,有個叫莊的人建議說:“將軍為什麼不采取犒賞的辦法以激發士氣,提高戰鬥力呢?”王稽回答說:“秦王隻叫我攻打邯鄲,其他的我一概不管,也不想去做。”莊進一步勸諫說: “古人說三個人都謊稱有老虎,人們便會信以為真;十個人一齊用力揉彎一個木椎子,這木椎子非得彎不可;如果人們同心一致,要改變某種不合理的現狀,這種願望便會不翼而飛(無需插上翅膀而飛,便能深入到每個人心目中),群眾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可惜王稽仍然充耳不聞,無動於衷。王稽的部隊終於發生了內亂,王稽不但攻不下邯鄲,反而被秦王殺了頭。

不翼而飛,翼,即翅膀。沒有翅膀卻到處飛翔傳揚。形容消息、決心等深得人心,不待公布便四處傳播開了。現在也形容某些東西莫名其妙地突然丟失了。例句:小明發現他的鉛筆不翼而飛了。

滄海一粟

蘇東坡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但他在官場上並不得意。宋神宗時,蘇軾被貶到了湖北黃岡。黃岡有一處古跡,便是當年吳國周瑜大破八十萬曹操大軍的地方——長江赤壁。蘇軾麵對赤壁追憶起曆史,再想想自己的遭遇,無限感慨。他曾兩次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兩篇文章。在《前赤壁賦》中,蘇東坡提到了同遊的友人的悲歡情緒,那友人話的大意是:曹操算是一代英豪了,可如今他又在哪兒呢?還不是同常人一樣死去了嗎?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就如同蜉蝣(一種小昆蟲,壽命極短)生長在天地間,又如同滄海裏的一粟,顯得非常可悲、渺小……蘇東坡雖然政治生活上不得意,但並不同意這種悲觀的人生觀,便在文中同友人展開了一場辯論,最後友人心悅誠服,轉悲為喜了。

滄海一粟,滄海,即大海;粟,即小米。大海中的一顆米粒,比喻非常渺小。以後人們摒棄了這個成語中的消極悲觀成分,用以比喻個人和集體、個別與全部之間的關係。例句:我們雖然在學習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知識大海洋裏,這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不值得驕傲。

草木皆兵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北方的幾個民族乘機脫離了晉朝的統治,形成了五朝十六國的局麵。其中有個前秦勢力最大。前秦的國王苻堅盛氣淩人,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攻打晉國。當時,晉國派出了以謝石為將軍,謝玄為前鋒都督的軍隊進行抵抗。在弋陽這個地方,謝玄率領五千精兵,以少勝多,殺死秦軍一萬多人,挫敗了苻堅的狂勁,謝玄帶兵乘勝追擊。秦王苻堅登上壽陽城樓,見晉軍陣勢威武,又遙見城西北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便從心中開始恐懼了。晉軍又設一計,渡過淝水,秦軍因恐懼而大亂,進而潰不成軍,被殺得十有七八。“淝水之戰”因而成為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以後,人們就用“草木皆兵”來形容因心中恐慌,稍一有動靜便感到緊張、害怕。例句:這事情沒有什麼可怕的,別弄得人草木皆兵。

車載鬥量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因大將關羽被吳國殺害,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吳國孫權麵對水陸並擊、來勢凶猛的蜀軍,不由得感到驚懼。出於無奈,決定派大夫趙谘到與吳國關係不是很好的魏國求救。

果然不出孫權所料,魏國的曹丕根本就看不起吳國,對吳國求援不理不睬,反而問了許多有損於吳國的話,如“吳主是個什麼樣的主啊!”“吳國孫權也懂得看書嗎?”等。趙谘用他精明的外交語言,很有分寸不失和氣地回答了曹丕的這些問題。曹丕為他的才能暗暗稱奇。便問:“吳國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趙谘謙虛而自豪地說:“在吳國,特別聰明有才華的十個中有八九個,而像我這樣平庸之輩,那真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了!”

車載鬥量,載,即運裝。用車裝,用鬥量,形容數量之多,一點也不稀罕。例句:這種東西簡直可以車載鬥量,毫不足奇,而他還當作寶貝呢!

程門立雪

楊時和遊酢(zuò)都是宋代有名的學者,當他們四十來歲時,都已考上了進士。但他們還是認真虛心地向有學問的人求教。程頤便是他們求教者中的一位。程頤是宋代著名的儒學者。

有一天,大雪紛飛,天氣特別冷。程頤正在家中閉目養神,楊時和遊酢來拜訪他。程頤明知有兩位客人前來,可是卻閉著眼睛坐著一動不動,不說進也不說坐,隻顧自個打盹。於是,楊時和遊酢便恭恭敬敬地肅立在一旁,一句話也不敢說,怕打擾了他。過了大半晌,程頤裝著睡眼惺忪的樣子睜開眼,驚訝地說:“啊,你們兩位在這裏啊!”這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深了。程頤被楊時、遊酢的求教之心切感動了,便留下他們加以細心指點。

以後,人們便用“程門立雪”這個成語來比喻那些求學心切、意誌堅定的人。例句:我們在學習中,也應當發揚“程門立雪”的精神,虛心求教,這樣才能學到東西。

唇亡齒寒

春秋時,晉國想吞並它的兩個近鄰虢(guó)國和虞(yú)國。晉國想先吞並虢國,但是晉國與虢國之間正好隔著虞國,如果虢國與虞國聯合起來,那麼,晉國便不是他們的對手了。於是,晉國大夫荀息就向晉獻公獻計說:“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名馬和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國,向他借道讓我軍通過。虞國國君非常貪財,一定會同意的。況且,我們的名馬和美玉也不過是暫時借放在他那兒而已。”

虞國國君果然接受了晉國的禮物,並同意借路給晉軍通過。虞國大夫宮之奇看透了晉國這一險惡用心,便極力勸虞國國君不要借路給晉軍,並說:“虢虞兩國,一表一裏,如同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一旦晉國滅掉了虢國,那麼虞國也就保不住了。”可惜虞國國君專橫獨斷又頭腦簡單,我行我素。結果,晉國滅掉了虢國後,又借口整頓人馬,駐軍虞國。在虞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動了襲擊,虞國也被滅亡了。美玉和名馬,果然又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裏。

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意思是嘴唇和牙齒是表裏相依的,嘴唇如果沒有了,牙齒失去了庇護之物,便會受寒,比喻兩者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句:我國和朝鮮是友好鄰邦,唇亡齒寒,因而我們一定要抗美援朝。

打草驚蛇

唐朝有個縣令叫王魯,官不大但貪贓枉法為所欲為。他的手下人也仿效他,貪汙受賄,無惡不作,害得許多老百姓傾家蕩產,度日如年。當時,有一批勇敢的百姓聯名上告王魯,說他的手下“主簿” (相當於現在秘書之類),經常敲詐百姓,胡作非為,而且信中詳細列出了事實依據,看來是罪證確鑿,無法抵賴的了。王魯看了,不禁摸了摸額頭上的冷汗珠。因為,上告信中的許多事正是他指使和授意手下人幹的。他想,如果這封信落到了上司的手裏,追查起來,恐怕自己不僅烏紗帽保不住,連腦袋瓜也得搬家。他在恐慌之餘,又為自己感到慶幸,於是便在上告信上批了八個大字:“你是打草,我已驚蛇。”意思是說,縣民打的雖然是“草——主簿”,可他這條隱藏在黑暗中的蛇已被驚動有所警惕了。

這便是“打草驚蛇”這個成語的來曆。它的意思是懲辦某些人,也使另一些同樣情況的人受到震驚,後來逐漸演化為比喻因行動不夠謹慎,使對方有所覺察而防備。例句:此次行動一定要保守秘密,嚴防打草驚蛇,讓罪犯逃掉。

道聽途說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叫艾子的。一天他從楚國回來,剛走到城門下,便碰到愛說空話的朋友毛空。他便問毛空道:“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嗎?”毛空說:“有,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性生了一百多個鴨蛋呢!”艾子打斷他的話說:“這是胡說八道,我不信。”毛空說: “那是兩隻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毛空就一直把鴨子的數目往上加,一直加到了10隻。艾子笑著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不就行了嗎?”毛空說:“我這是在路上聽別人這麼說的,怎麼好把鴨蛋的數目隨便減下來呢?”艾子說:“你這是道聽途說,以後別這樣了!”

道聽途說,在路上聽來又在路上傳播。指沒有把握的傳聞。例句:道聽途說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我們千萬不要學。

東施效顰

西施是我國春秋時期的美女,傳說她的家鄉是現在的浙江省諸暨縣。因為她的絕世美貌,人們便把她的一舉一動都與美等同起來,把她的一切都看作是美的。西施有心病(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胃病),因此經常用手捂著胸口,因不舒適而微皺著眉頭,久而久之,便成了習慣。這本來是一個不值得稱道的舉止,可是因為它出在西施的身上,人們看上去覺得她這樣更顯得妖媚了,更增添了幾分惹人愛憐的韻致。離西施家不遠有個女子,非常羨慕西施的美貌。但天生麗質是學不來的,她便模仿西施按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還自以為這樣她也顯得美起來,也會得到鄰人的稱讚。於是便也如此這般地上街了。可是因為她本來就長得不怎麼樣,再加上這麼一個做作的動作,反而顯得怪裏怪氣的,人們見了她,如同碰見了什麼怪物,都紛紛避開了。後人就給這個女子起個名字叫東施,將她的這種行為叫作東施效顰。

東施效顰,顰就是皺眉頭。形容一些人隻從表麵形式上去學習、模仿他人,卻不知道人家真正好在哪裏,美在哪裏,結果也隻能適得其反,顯得愚蠢可笑。例句:學作文要靠多寫多練,胡亂抄襲,東施效顰,是提不高作文水平的。

對牛彈琴

古代有位樂師叫公孫儀。有一天,他正在自家庭院前彈琴。忽然,他看見不遠處有一頭大水牛正在吃草,悠閑自在極了。公孫儀就想,我不如彈幾首曲子給牛聽聽,為它吃草創造一種更美妙的藝術氣氛。於是便一口氣彈了幾首音樂名曲。看看牛,隻見它依然在慢慢地吃著草,仿佛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對他的琴聲卻毫無反應。公孫儀看了非常傷心。但他還不死心,便用琴模擬了許多諸如蚊蠅的“嗡嗡”聲,小牛的“哞哞”聲,這時,牛才慢慢地轉過身來,似乎才發現公孫儀的存在。公孫儀這才知道,“對牛彈琴”完全是一件徒勞無益的事情。

以後,人們便把“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一竅不通的人談論高深的道理,常有一種譏諷對方的意思。現在常用來譏笑說話時不看對象。正因為這個成語常有諷刺的味道,所以在運用時要注意場合和對象。對長輩就不能用這個成語。例句:這個人思想太頑固了,同他講道理,簡直是對牛彈琴。

非驢非馬

漢朝時,將現在的新疆一帶稱作西域。當時西域有好幾十個國家,其中有個叫龜(qiū)茲國的。這個國的國王以前曾親自到過漢朝,並在長安住了一年,受到了漢朝及百姓們的友好款待,他也深為漢朝的文化、風俗、民情所歎服。回國時,他特意帶回了不少象征漢朝文化的禮物和象征品。他當上了國王以後,由於非常羨慕漢朝的一切,於是就在自己的宮裏模仿漢朝的一些作法。比如,他首先仿效漢朝將王宮改建成了漢式宮殿,宮中的器物及其排置也模仿漢朝排法,特別是那些嬪妃的服飾同漢朝的更是一模一樣。同時,他也要求臣民像漢朝那樣傳呼朝拜。但終因是模仿,總有些不倫不類。西域的其他國家國君看到了,都笑龜茲國的作法是:驢也不像驢,馬也不像馬,倒像是一頭騾子!因為騾子是驢和馬雜交而生的產物,因而又叫“非驢非馬”。

非驢非馬,人們便用它來比喻那些不倫不類,什麼也不像樣的東西。例句:這東西非驢非馬,真不知該叫什麼。

飛黃騰達

韓愈是唐代大詩人、大散文家,還是一位非常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教育家。他為了勉勵兒子韓符努力學習,便特意寫了一首長詩。詩從兩個孩子互相對比入手,將那種智力再高,可不努力則將毫無用處的道理表達得形象深刻。這首詩的大意是這樣的,過去有兩戶人家,各生了一個兒子。這兩個孩子在小時候都一樣活潑可愛。稍大一些時,經常在一起玩耍,而且如同一對魚兒形影不離。但是到了十二三歲時,他們的不同之處便出現了。到了二十來歲,一個性格品質如同一條清清的小溪高潔無比,另一個則汙濁得就像一條積滿汙垢的小溝渠。到了三十來歲,兩人的一切都已經定型了,兩相對照,一個便像一條龍,另一個則如一頭豬了。詩中說:“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飛黃,傳說中神馬名。意即神馬變成龍騰空而去了,對如同癩蛤蟆一樣的東西也就根本不值得一顧了。

“飛黃騰踏”,以後人們寫作“飛黃騰達”。常用來比喻人驟然得誌,官職地位升得很快。例句,這人一下子飛黃騰達起來,更是目中無人了。

鳳毛麟角

謝超宗是南朝著名文學家謝靈運的孫子,他很有才華,文章寫得非常好。當時的宋孝武帝劉駿對他非常賞識,並讓他當了兒子劉子鸞的“常侍”,讓他指點兒子的才學。不久,劉子鸞的母親殷淑儀去世了,謝超宗為她著筆寫了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淚下的誄文。孝武帝讀了以後,也拍案讚歎道:“謝超宗真有鳳毛,活脫脫又是一個謝靈運啊!”鳳,即鳳凰,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非常高貴。而鳳毛,當然更是寶中之寶了。因而,人們往往用鳳毛來比喻珍奇鮮有之物。孝武帝說謝超宗有鳳毛,意即說他有非凡的才華。麟即麒麟,也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麟角當然也是稀有之物了。

以後,人們便把鳳毛麟角連用,用來比喻那些珍貴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例句:他三歲時便能吟詩作畫,真可謂是鳳毛麟角啊!

負荊請罪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的賢臣。他們一武一文,分別為趙國的鞏固和強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廉頗是位老將軍,他馳騁疆場,百戰百勝,使鄰國對趙國刮目相看,甚至連當時最強大的秦國,也因為趙國有廉頗而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藺相如原是位家臣,但他在趙國麵臨被秦國仗勢欺騙的緊要關頭,毅然出使秦國,用自己的膽量和智慧,粉碎了秦國企圖騙取趙國國寶“和氏璧”的陰謀,深得趙國上下的稱讚,從此他聲名大振,並被拜為右丞相,位在廉頗之上。

對此,廉頗不僅私下深感不服並公開聲稱如遇到藺相如,定要給他一個難堪。

藺相如知道了這一情況,便經常留心,有意避開廉頗。他手下的人對此很不理解,藺相如便說:“秦王之所以不敢來攻打趙國,是因為怕我和廉頗團結一心。如果我和廉頗之間有了矛盾衝突,那麼趙國就危險了。我這是為趙國著想,並不是怕廉頗。”廉頗從家臣處聽到了這些話,幡然醒悟,非常慚愧。沉思了片刻,便袒露著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請藺相如用木條鞭打他,以懲罰他的無禮和無知。藺相如當然沒有打他,兩人從此成了生死之交。

這個故事產生了“負荊請罪”這個成語。負,即背。荊,即木條。後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誠懇地向他人認錯賠罪。例句:如果犯了錯誤,就應當要有“負荊請罪”的勇氣,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諒解。

剛愎自用

春秋時,一次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主帥見形勢對自己這一方不利,便準備撤退。當時晉軍中有位副統帥叫先穀(gǔ)的,自以為很有軍事才能,對主帥的不要盲目追擊楚軍的命令根本不聽,擅自帶領自己的軍隊向楚軍追擊。待主帥發現,為時已晚。沒有辦法,主帥隻好也帶上其餘的部隊去追趕。楚軍聽說晉軍追上來了,許多將軍主張好好埋伏下來,給晉軍來一個回馬槍。可是當時的楚軍主帥則不想打,還是命令楚軍繼續南撤。楚軍的大夫伍參便進言楚莊王,說明這一戰可以打,而且戰則必勝的原因。他說:“不要看晉軍來勢洶洶,其實他們主將之間不團結,副帥先轂剛愎不仁,根本不聽主帥的命令,其餘將領意見也不一,這是軍隊的大忌。因此,這一戰打起來,我軍必定勝利。”於是楚莊王命令楚軍停止撤退,回師北上,給晉軍以迎頭一擊,晉軍果然大敗。

以後,人們將“剛愎”同“自用”相連,用來比喻那些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信,不采納別人意見的人。愎(bì),固執、自信。自用,即自以為是。例句:做事情,要虛心聽取不同的意見,剛愎自用隻會把事情搞糟。

高枕無憂

孟嚐君是戰國時齊國的大貴族,他不僅腰纏萬貫,良田萬頃,而且家裏還養著許多專門替他出謀劃策的門客。其中有個門客叫馮諼。有一天,孟嚐君讓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臨走時問孟嚐君說,討回債後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嗎?孟嚐君說:“你看著辦吧,咱家缺什麼你就買什麼。”

於是,馮諼到了薛地,便把債據當著債戶的麵全燒掉了,並告訴他們說:“孟嚐君不要他們還債了。”債戶個個喜出望外,感激不盡。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便責問馮諼是怎麼回事。馮諼回答說:“你不是讓我買我們家缺的東西嗎,我以為咱們家什麼都不缺,就是缺 ‘義’,於是我就在薛地買了 ‘義’回來了。”孟嚐君聽了,又氣又急,但債據燒了,也無可奈何了。

過了不久,孟嚐君被齊國國王免了職,回到了薛地居住。他想不到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到百裏之外來迎接他。他對馮諼說: “你幫我買的‘義’,我今天看見了,謝謝你。”馮諼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遭捕殺,現在,您還隻有一窟,還不能高枕無憂啊!還要再挖兩個窟啊!”於是,馮諼又為孟嚐君辦了兩件大事,一是讓孟嚐君在齊國重新受到重用,二是讓孟嚐君在薛地蓋了宗廟。真正做到高枕無憂了。

高枕無憂,形容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無憂無慮地睡大覺。以後人們常用它比喻麻痹大意,盲目樂觀。例句:不要盲目樂觀,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危險正在你腦後呢!

瓜田李下

唐朝文宗時,有個叫郭旻(mín)的被派到邠(bīn)寧這個地方當地方官。當時,人們議論紛紛說:郭旻之所以能被提了官並派到這個地方來,是因為他向宮裏獻了兩個女兒的緣故。郭旻聽了這些傳聞,覺得非常委屈,可又無法當眾辯白說明真相,非常苦惱,此事傳到了唐文宗的耳裏,文宗還算比較開明,他便向當時工部侍郎柳公權解釋說:“郭旻的兩個女兒是進宮參見太後的,同我根本沒有關係,同郭旻擔任邠寧地方官也沒有什麼關係。”柳公權說:“瓜李之嫌,怎麼才能讓每一戶人家知道這事情的真相呢?”

類似這種事,有一首古樂府詩叫《君子行》,其開頭四句就是:“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其意思是:從人家的瓜田邊經過,即使鞋子脫落了,也不能彎下腰去穿上它;從人家的李樹下經過,即使帽子被碰歪了,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它。否則,人們就會懷疑你是在偷瓜或者摘李,那時,有口也難辯了。因而有“瓜田李下,各避嫌疑”的說法了。於是,瓜田李下,便成了嫌疑之地了。例句:這件事發生的時候,他正好在附近,因而他自己就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了。

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有一天祭祀祖先,事情完了以後,便把祭祀用的那一壺酒賞給那些辦事的人去喝。可是,辦事的人有好幾位,而酒才這麼一壺,大家都覺得不過癮。於是一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舉行畫蛇比賽。誰把蛇先畫好畫完,這壺酒就屬於他。比賽開始了,大家都埋頭畫起來。其中有一個人很快地把蛇畫好了,抬頭一看,其他人有的才畫了個頭,有的才畫了一半,不禁大為得意起來。他一把抓過酒壺,說:“看你們慢的,這壺酒就歸我了,我再給蛇添兩隻腳也比你們快。”說完,他便為蛇添起腳來。剛畫了幾筆,有個人也將蛇畫好了。他從那個人手中奪過那壺酒說:“蛇那裏有什麼腳呢,你畫的根本不是蛇,這壺酒應歸我了。”眾人聽了,也覺得有道理,都表示讚同。那個本來第一個畫好蛇的人,就因為“畫蛇添足”,反而把到嘴邊的那一壺酒給添丟了。

畫蛇添足,以後就用來比喻那些在本來已經完成的工作或作品上,又做了一些多餘的加工,反而顯得不恰當。例句:文章到這裏本來可以結束了,加上這一句,是畫蛇添足。

過門不入

在上古堯舜的時代,山洪經常暴發,人們生活遭受到極大的威脅。當時有個叫鯀(gǔn)的分管全國的水利工程。他設法平息洪水,拯救災民。可是由於采用的是水來土掩的老辦法,收效甚微,他自己也因治水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了。他的兒子禹繼承了父親的遺誌,采用了開道疏通水的辦法來治理洪水,取得了很大成效。

大禹是個對待工作非常嚴肅的人。他的治水是個浩大的工程,首先要根據山水地理位置來全麵規劃水道,然後再組織施工。大禹整整勞作了13年,才把洪水製服了。在這13年裏,他長年奔波在外,住的是低濕的草地,用暴雨洗頭,用大風梳發,也就是人們以後常說的櫛風沐雨。他到了三十幾歲才和一個叫女嬌的姑娘結了婚,婚後也難得呆在家鄉安邑(今天的山西運城縣附近)。13年裏,由於治水的需要,大禹幾次路過家門,甚至經過家門口都聽到了兒子的哇哇哭聲。可是由於重任在身,有幾次都匆匆而過。後來,人們為了讚揚他的這種為人民艱苦努力工作的精神,便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形容他的不平凡的精神。三,在這裏表示多數。

三過家門而不入,後簡稱為“過門不入”。例句,他的工作責任心特強,幾次過門不入,把全力投入到了工作上,深得同誌們的讚揚。

駭人聽聞

隋煬帝(楊廣)的時候,有一名著作郎叫王劭(shào)。這個王劭真正的本領倒不在於編寫國史或注釋典籍,而是在於編造鬼神等一大套歪門邪道上。他經常假借一些所謂的命符,散布荒誕怪異的言論,招搖惑眾,來炫耀自己所謂的能力。而對皇帝,則利用隋煬帝的荒淫無恥,不務正業,恭維他將永坐江山。有一次,他不知從何處弄來一隻龜,並謊報說龜腹下有“天下楊興”四字,隋煬帝楊廣見了,欣喜異常,並重重賞了王劭。就這樣,王劭靠這種胡說八道居然博得了隋煬帝的器重,安安穩穩地做了28年的“著作郎”。可是,曆史自有公論。後人在評述王劭的所作所為時,毫不客氣地寫道:“王劭為討好皇帝,以保住自己的著作郎的地位,二十年來,多采用怪誕不經的胡言亂語欺上瞞下,他的語詞粗俗卑劣,真是駭人視聽,被有誌之士所嗤鄙。”

駭人視聽,現在寫作“駭人聽聞”。駭,即驚嚇。聽聞,即指人的聽覺。形容所說的都是不實的誇大之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例句:這件事聽起來簡直是駭人聽聞。

海市蜃樓

在春夏間,風平浪靜的海麵上,偶爾會看見遠處似乎有一座城市,其中有街道,街道上有汽車,有行人;街道兩旁還有高樓大廈,曆曆在目,煞是奇觀。由於在古代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對這種一時無法解開的謎,稱之為因“海上蜃氣結成的樓台”即海市蜃樓。所謂的蜃氣,古人認為在海裏有一種像蛟龍一樣的大動物,叫東螯(áo),又叫做“蜃”。它呼出的氣,也就是蜃氣。由蜃氣結成的樓台等,就叫做“蜃樓”。據記載,我國古代在山東蓬萊的海濱上,也曾有海市蜃樓出現,近年在我國西北沙漠中也有類似的奇觀。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今天人們已經知道這種奇觀並非由什麼蜃氣結成的,而是因為春夏之間,海水的溫度比空氣低,所以海麵的空氣稠密,而高空的空氣稀薄,一旦風平浪靜,氣流平穩的時候,遠方的城市的景物經過大氣層的曲折的映照,並折射到我們的眼睛中,就出現了這種奇觀。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大氣的光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