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他想起自己之前從《道德經》中感悟出的奧秘,那就是[道]這個東西無所不在,其實它的本質就是宇宙和天地之間的混沌元氣,隻要自己將吸納進來元氣消散於全身各處,一來或許可以修煉出混沌元氣,二來說不定還能為自己淬煉脛骨。當然,這些都隻是嶽生平自己的猜測而已,至於能否成功實現,隻有靠他自己去實踐摸索,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
說起來,這其實就是[無形]和[有形]的關係,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先將自己體內的元氣彙聚成真元,再將真元全部消散於全身,這便是成就[無形之道],等他那天能修煉出混沌元氣,那就成就了[有形之道]。想到這裏,嶽生平急忙在意念的控製和引導下,將已經聚集在丹田氣海中的兩股氣息,彙聚成真元,等真元還未凝固之前,趕緊消散於全身。
他這樣做,反而走上一條不同尋常的修煉之路。正常的修煉方法,就是將自己所能吸納的元氣,全部聚集在丹田氣海而成真元,等真元凝固之後便可以修煉出本命元丹,而後從本命元丹中修煉出元神,從此便可以吸納天地靈氣而蓄積功力,用以助長自己的修為。這便是目前修道界當中公認的,也是唯一的成就大道之法,至於嶽生平目前所采用的方法能走多遠,能修煉到什麼程度,則沒有人知道,因為從來沒有人刻意的去嚐試過,而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努力了。
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天地對待萬物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不會偏向任何一個人,而個人的命運隻掌握在個人手裏,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來橫加幹涉。
......
就這樣,他一直堅持了許久許久。終於將聚集在體內丹田氣海,兩股氣息彙聚成真元,消散於全身的四肢百骸,以至於就連新近吸納的元氣還未流到丹田,就直接被消散於全身的四肢百骸。就在他的意念有所動搖之時,突然想起《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便是: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之前,清虛真人親自告誡他,不要讓他再這麼修煉下去。雖然從上山哪一刻開始,清虛真人就對他特別關照,他那和藹可親的音容始終印記在嶽生平的腦海,因此,也讓他對清虛真人非常敬重。但對於修煉上的事情,嶽生平內心中卻有自己的打算,他自己本身根骨孱弱,是無法根據正常人的修煉方式去修煉的。
況且他自己覺得《道德經》中講述的一些道理和法則,完全可以參照為修煉上的法則,而幾位長輩卻不知為什麼對他的想法嗤之以鼻,還說他執迷不悟甚至是走火入魔。對此,嶽生平毫不在意,他的目的隻是為了讓自己學會禦劍飛行而已,並不是為了讓別人認同他的做法。
就拿剛才那句話來說,前半句講的是,天地萬物都是互相對立、互相聯係統一的;後半句講的是,聖人做事就是順應自然,不提倡人為刻意的妄為;而教化萬民也是一樣的,隻需要順心民心便可。就像天地創造出萬物一樣,卻不將萬物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依賴萬物,建立了功勞而不居功,也正因為不居功,這樣才不會失去功勞。
而嶽生平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在修道界當中,強者和弱者是共同存在的,這種對立關係是會變化的。而弱者想要躋身強者之列,在修煉方麵就要順應自然,不要強行提高自身的修為。雖然提高修為很重要,但在修煉之時,卻不要想著趕快成為高手,要以無為之心來對待自身的修煉,任由自己的身體在意念的引導下吸納天地元氣,也就是以清靜無為之心來修煉。
所謂以清靜無為之心來修煉,就是嶽生平隻需要[聽息][觀光]就可以了,吸納天地元靈之氣時,順應天地自然之道便可。至於元氣吸納之後,如何彙聚成真元,又如何將真元消散於體內的四肢百骸,全部交由自己的身體去執行,個人不需要刻意的去支配。看看真元消散於全身之後,能否修煉出混沌元氣以成無上大道。
因為,從《道德經》中來看,有形是出自於無形,而無形卻是出自於[道],而那個[道],或許就是天地間無所不在的混沌元氣。在嶽生平看來,隻要有了混沌元氣,他就能用以修煉出禦劍飛行之術,而且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或許老子在編著《道德經》時,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的典籍還能被人當成修煉法則來運用。但有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天底下的大道理差不多都是相通的。老子是在領悟出宇宙和天地運行的最基本法則後,便以[道]來對它們進行最廣闊最全麵的詮釋。而修道者們以為,通過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苦修,不但能延年益壽,還能得到翻江倒海、移星轉鬥的通天本領,而這些本來都是天地間不允許存在的,他們這樣做,肯定是逆天行事。
殊不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永遠都是依照自己本身的法則來自行運轉,不管是修成大道的神仙,還是芸芸眾生,或者是飛禽走獸,或者是山川河流,都是按照它們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規則來自行繁衍。天地本身是不會去幹涉他們的,所以也就沒有逆天行事這一說法。
而嶽生平理解這些東西,未必其他人就能理解,他所做的,也就是順應天地間的一些法則而已。至於他這條不同尋常的修真之路能走到多遠,誰也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答案,而一切的一切,都隻能靠他自己去慢慢的摸索。
想到這些過於深奧的東西時,嶽生平在內心中笑了笑,便開始按照觀光契中的要求,開始將意念緊守在眉心的祖竅穴,開始觀測那點如同針茫般大小的光亮。
就在聽息與觀光疊加之中,嶽生平便沉浸其中,並得以領悟其中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