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看了看我的筆記,對內容並不滿意。我在美國機器人公司待了三天,結果還不如待在家裏查閱《地球百科全書》。
據說,蘇珊·凱文生於1982年,因此她今年七十五歲,這點大家都知道。無獨有偶的是,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同樣七十五歲,因為剛好就在凱文博士出生那年,勞倫斯·羅伯森取得公司執照。七十五年後,這家公司終於變成人類曆史上最奇怪的工業巨人。嗯,這點大家也都知道。
二十歲那年,蘇珊·凱文參加了一個特別的“心理數學”研討會,會中美國機器人公司的艾弗瑞德·蘭寧博士,展示了第一個配備語音的可動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龐大、笨拙且不美觀,還帶著一股機油味,專為水星采礦計劃而設計。可是它能說話,而且詞能達意。
蘇珊未曾在那場研討會中發言,也沒有參加其後的熱烈討論。她是個冷漠的女孩,外表平庸且毫無特色;麵對一個她不喜歡的世界,她借著麵具般的表情與超乎常人的智力來保護自己。但是當她聽到和看到這一切之後,她感到內心燃起一股冰冷的火焰。
她於200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學位,隨即進入研究所攻讀控製論。
二十世紀中葉在“計算機”上所做的一切發展,當時已被羅伯森與他的正子腦徑路淘汰。綿延數裏的繼電器與光電管,讓位給了鉑銥合金的海綿狀球體,後者的體積差不多與人腦相當。
她學會了如何計算必要的參數,用以固定正子腦中可能的變數;以及在紙上設計這種“頭腦”,好讓她能精確預測一個給定的刺激所導致的反應。
2008年,她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美國機器人公司,擔任“機器人心理學家”,成為一門新興科學中首位偉大的從業者。勞倫斯·羅伯森當時仍是該公司的總裁,艾弗瑞德·蘭寧則已成為研究部門主任。
五十年來,她目睹了人類發展方向的改變——以及躍升。
如今她準備退休了——在她盡可能做到的範圍內。至少,她得準許另一個人的名牌鑲在她原先辦公室的門上。
這些,可說就是我知道的一切。我手頭有一長串目錄,包括她發表的論文、她名下的專利;我還有她逐年升遷的詳細記錄——簡單地說,我擁有她職業生涯的“小傳”,巨細靡遺。
可是那並非我想要的。
我需要更多的材料,更多得多的材料,才能為《行星際日報》撰寫專欄文章。
我告訴了她。
“凱文博士,”我盡可能甜言蜜語,“在公眾心目中,您和美國機器人公司是同義詞。您的退休將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
“你想采取人物特寫的角度?”她並未對我露出笑容——我想她這輩子從來沒有笑過。可是她的眼神銳利,雖說並不憤怒。我覺得她的目光能刺穿我,再從我的後腦透出去。我知道在她眼中我極其透明,其實人人都不例外。
但我還是說:“是的。”
“機器人的人物特寫?這本身就是矛盾。”
“不,博士,是您的。”
“這個嘛,我自己也被稱為機器人。不用說,他們跟你說過我不是人類。”
他們的確說過,可是我沒有必要招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