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拘泥於“局部真實”
因《慈禧全傳》、《胡雪岩》及"紅樓夢斷"係列等作品成為當代知名度頗高的曆史小說家高陽,一生著作約90餘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他在華人社會的受歡迎程度...
寫人情,高陽寫出了怨而不怒,冷靜客觀的氣質;寫鬥爭,高陽切中了權力yu望對人性的腐蝕;寫風格,高陽更為讀者勾繪出一幅絢麗壯闊、氣質非凡的景致,堪稱一部民俗變遷史。然而,高陽的作品不僅在質上獲得了肯定,產量更是驚人。——楊明(作家)
曆史小說家高陽
高陽著述豐富,一生著作約90餘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高陽作品在華人社會的受歡迎程度。10多年前,他走完人生最後曆程。友人挽聯雲:“文章憎命達,詩酒風liu李太白;才學著書多,古今殷鑒羅貫中。”
高陽(1926—1992),台灣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許晏駢,字雁水,筆名郡望、吏魚。大學未畢業,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當了空軍軍官。退伍後任台灣《中華日報》主編,還一度出任《中央日報》特約主筆。
他的成就不僅在於評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將其史學知識用於創作曆史小說。後高陽受邀於《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使其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曆史小說創作的****,爾後發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紅頂商人》、《燈火樓台》,更確立了他當代首席曆史小說家的地位。
高陽十分敬業,創作曆史小說時,也常常用尺量地圖,在草稿紙上演算書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發展所需的時間,努力使自己的小說永遠經得起讀者的多方位的檢驗,而從不主觀臆造。高陽不是一個孤芳自賞的“塔裏的作家”,而是類似於從前的說書藝人,一個老百姓的代言人。通過高陽筆下的李世民、李後主、幹隆、慈禧、同治、光緒等一個個君王的政治生涯和私生活,我們不僅看到了作為人的本性顯露的宮闈生活,而且,還了解了從前就有的民意和今人對他們的看法和評價。
高陽作品魅力還在於他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家。晚清曆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高陽卻能從容駕禦。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晚清的曆史麵貌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展的閱讀渴望中,不知不覺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實。
高陽著述豐富,一生著作約90餘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高陽作品在華人社會的受歡迎程度。10多年前,他走完人生最後曆程。友人挽聯雲:“文章憎命達,詩酒風liu李太白;才學著書多,古今殷鑒羅貫中。”
高陽:拘泥於“局部真實”
批評高陽的人以金庸的意見為代表,認為高陽的文字過於“羅嗦”。子非魚對此的看法是高陽拘泥於曆史的“局部真實”,而無自己統一的曆史觀,因而在材料的選取和故事的講述上,千頭萬緒,歧路之中又有歧路。但欣賞者說,高陽的文風溫和細膩,徐徐道來,有貴族氣象。我個人很喜歡高陽的文風,曆史小說向來都在民間,一條小巷,一把舊胡琴,一個藝人慢慢拉著唱著。
算起來,高陽先生已經在天堂裏快樂地喝了12年酒。而距離我第一次讀《紅頂商人胡雪岩》,也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當時,這書是“下海”勇士們人手一冊的“救生圈”。上世紀80年代,無商不讀《胡雪岩》,倒也是一種別致的景象。
十多年過去了,內地再次引進高陽先生的各種曆史小說。其間,《李自成》終於完成了它“第一部現代曆史長篇小說”的使命;《康熙大帝》及其後人主宰了三五年電視台黃金時段。《李自成》一書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在文學史上。無論它的曆史觀和可讀性如何,談及中國文學史,總有把交椅是它的。《康熙大帝》及其後人們的故事是如此適合熒屏,正從一個側麵說明了群眾和曆史的距離。它給予群眾一個機會和作者一起驚歎:哇!皇上的窩窩頭眼真小!
十多年過去了,高陽先生的書再次西渡。這也許能說明三個問題:一、若論厚度,高陽先生站在他那幾千萬字上,還不至於被時間的灰塵埋葬掉;二、論文章,高陽先生的文字還有一些讀者惦記,而且不少,否則出版社不會有那麼大手筆;三、論格調,人民群眾想起了高陽先生,大概是因為他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皇上不吃窩窩頭。
不過,我個人覺得高陽先生的書不會大賣,這是他的風格決定的。很多年來,他就像個二線歌星,沒有大紅大紫,但也不至於徹底消失。喜歡他作品的人一直喜歡,不喜歡他作品的人也沒見倒戈的跡象。現在回想起當年的《紅頂商人胡雪岩》熱賣,我以為那絕對是個意外。
這本書並非是高陽先生最好的作品,追捧這書的人裏一半是買去學習經驗教訓,透過雙軌製搶先富裕起來。剩下的這一半人中,又有一大半是把這書當成武俠書來讀。《紅頂商人胡雪岩》和《鹿鼎記》完全可以對照起來讀,讀起來都感到振奮。能從中讀出一個凡人成長為英雄的偉大曆程,核心的意思是講義氣,成功的方法主要是靠小九九。惟一的不同在於,胡雪岩是以正麵形象出現的,而韋爵爺鼻子上塗了****。最後的這部分人,是真正把這書當曆史小說來看的,他們所得到的樂趣也最多。高陽先生用自己zhan有的大量曆史資料,搭建小說的背景樓台。對於這部分讀者來說,故事反而在其次,真正讓人激動的是樓台上的雕梁畫棟,於極微小處看出作者對曆史的考究,於是彼此會心一笑。
高陽先生對清史研究最深,所以在他所有的曆史小說中,以寫清代的諸篇最為精彩。《慈禧全傳》、《胡雪岩全傳》、《曹雪芹全傳》、《幹隆韻事》、《恩怨江湖》、《狀元娘子》、《再生香》、《清末四公子》、《同光大誌》、《楊乃武與小白菜》等作品行世,全方位地展現清代社會的方方麵麵。他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曆史發展脈絡都相當熟悉,配合上他積累的大量清人的筆記、野史、雜著、詩文,使得他的小說非常貼近史實;而在細節上,他雜糅清代的典章製度、佚聞逸事、地方風俗、民情士風,點綴於小說之中,宛如《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從他的小說中看到中國古代社會包羅萬象的風俗畫卷。
從宮中禮儀、朝廷慶典、太子典學、皇帝選後、禦醫問診、狩獵祭天等等,我們觸摸到了古代的宮廷文化;從錢莊、票號、典當、洋行、漕運、沙幫等等,我們感受了古代的商業。其它的諸如科場、鄉場、武林、禪林、儒林,無不談及,還原一個個遠離我們多年的曆史場景。他以大量的筆記史料滲透正史,在考證與筆記兩種傳統上吸取小說敘述的養分。“考證入小說,以小說成考證”一說,並非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