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嘉獎義族,有人就將簡氏事跡上報,朝廷感念他家不易,命地方府衙去尋找其流落的子孫後代,一直未果。直到洪武九年,這才找到簡家那個庶子,過了不到月餘,又找到了簡氏嫡脈一人。那庶子性情憨厚,未免尷尬,他主動將手中關於簡氏的記錄送到嫡枝手中,而他自己則和義兄逍遙江湖去了。

但說這位嫡枝,此時他已是壯年,膝下卻尚未有一兒一女。雖有朝廷嘉獎,卻也存活不易。為討生計,他便帶著妻子遷至關東,後來漸漸繁衍生息。

到了這個嫡枝年邁、簡氏一族兒孫滿堂、簡氏家業逐漸發達時,這位嫡枝他才想起好像應該重修祠堂了。

可這時,他卻犯了難。

祠堂好修、族譜難訂啊。

根據他老眼昏花的研究,這手上的簡氏記錄統共兩套,一套是逃難時他帶出的,另一套則是那個庶出堂弟自己個兒根據記憶所錄的。問題來啦,這兩套記錄在很多關鍵點上有所出入。

有子孫覺得新族譜理應按嫡枝手上的那冊為主,可這卻也讓嫡枝老頭兒虛了心。原來在搬到關東不久,那冊書就被他不小心給弄濕了,現在這本是他自己拚拚湊湊重做的,自家事自家明,他整理的這份兒,興許還沒有庶出堂弟的那本兒精準了。

這時候,簡氏的遺傳基因發揮了強大的作用,這位嫡枝老先生在左右為難、無從選擇之後,終於惱羞成怒。得,既然都不準,那就都別作數了,老先生他還都不采納了!

這位嫡枝老頭兒找出一個花梨木匣子,將兩冊族譜置好,並懸於祠堂正中的房梁上。他琢磨著,這樣也算告慰祖宗們啦。

至於族譜麼,老先生親自動手重訂,於是,族譜開頭第一筆記錄,就以他兒子出世那年為始,也就是說,從那年開始,簡氏一族有後了。

以上,便是簡氏一族如今族譜之由來。

這簡氏一族,自明初遷到關東,便安居樂業於此,直到清嘉慶中期,才有一脈回到北京,這一脈就是簡易祖父這一支。而這一支幾百年來過得也甚是艱辛,一直到簡老太爺那一輩兒,還都是一脈單傳,也就是從簡易父親這輩人開始,血脈才多了起來。

…………………………這裏是分界線………………

“簡氏一族,在將近千年的流傳中,雖沒有出現過什麼有名的大人物,卻也沒有在敵人麵前低下過頭顱,寧願全族皆覆,也不願彎下腰杆。雖然時常有人抽風,也沒有犯過氣節上的問題,這也算是一個家族的骨氣和驕傲了吧?”

簡易合上《簡氏族誌》,獨自慨歎。

她拿起筆在自己訂好的冊子上提筆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