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羌族的煩惱(2 / 2)

曾經有一個軍人對於步兵對抗騎兵的作戰方式有過一種極為精辟的說法:步兵對抗騎兵實際上就意味著屠殺。騎兵最大的優勢是就在於其強大的機動能力,能像閃電一樣的掠過步兵的陣地,馬刀一揮根本就沒有給步兵以還手之力,步兵就已經死了,尤其是集群式的騎兵,小集群的騎兵可以對步兵進行不間斷的襲擾、偵察,大中集群的騎兵則可進行大集群衝殺,不用多,一千人的騎兵所組成的隊伍聲勢就足以讓一個步兵萬人隊心驚肉跳,千軍強力衝殺,如果在步兵沒有提前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你肯定會看到一場屠殺悲劇的上演。這時候擺在步兵前麵的問題出來了,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學會應對。

一個是誘敵深入法:《孫子兵法》中其實就一句,那就是戰爭是沒有規則的,打的贏就是規則。既然這是規則我們還用說什麼呢,把騎兵引過來打吧,騎兵的優勢在於其機動性,而機動性的來源除了腳力的原因之外還受地形的限製,地形越平坦越有利於騎兵的快速攻防。,也就是說一個在於馬,一個在於地形,(當然還有騎兵本身技戰術水平了,這個暫且不論)對於馬,一個是派人混入到敵軍當中放巴豆到馬槽裏使對方的馬匹跑肚子,第二天就休息跑不動了,當然你得保證這個人得有這個能耐和運氣能順利的找到對方騎兵的宿營地,並且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將巴豆撒到馬料槽裏。第二個是在對方強力衝殺之時讓部分己方的騎兵騎上馬將大袋的炒黑豆撒在地上,使衝鋒中馬聞香止步,秩序大亂,這時一方的早已經準備就緒的的騎步兵突然衝殺過去,。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原因很簡單,騎兵作戰的原則之一就是人馬作戰前始終處於半飽狀態,實踐證明這樣人和馬的精神狀態最好,可馬畢竟飯沒吃飽,一聞到黑的豆的香味當然是停蹄尋找了。這一停蹄不要緊,隊形立即變的淩亂,沒有了攻擊能力。

另一個是就地攻擊:相傳秦始皇的大軍之所以能將匈奴的騎後擊退,收複河套地區關鍵就在於他的部隊有駑兵部隊,這是一支在當時可稱的上遠程攻擊的部隊,秦軍的駑兵部隊似乎裝備的到基層部隊中去了,匈奴騎後的出沒無人能提前得知,所以可以想見秦軍也讓自己的每支或者大部分的軍隊都裝備了弓駑,這樣才能有效的阻擊敵人入侵,保衛邊境安寧.而且秦軍的弓駑部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有強大的後方為他們提供大量的糧草和兵源,他們的武器由秦國國有作坊批量標準化生產,駑機的零件甚至壞了也不用擔心,他們可以有替換的零部件.有這樣的一支部隊你可以想見敵人是如何聞風而遁的了.

可是以上這些碰到黑鷹軍騎兵就都不行了,強大的弓駑兵由於能遠程射殺騎兵所以他們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但羌族人根本沒有足夠的弩兵,而且黑鷹軍的騎射能力一點也不比羌族差。

那麼,現在該怎麼樣對付黑鷹軍的騎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