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
漢代以後,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家夥)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製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隋代: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大秦帝國以武功開國,開國皇帝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大秦帝國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
大秦帝國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不過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麵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現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的拓跋石溪帳下遊騎,遊弋在廣闊的戈壁草原,以黑鷹軍在人數上的劣勢,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帶著裹挾的男女丁口一同突破蒙古遊騎的層層封鎖,多路堵截,成功返回其秘密巢穴的。
黑鷹軍的選擇,按常理應該是立即丟棄所有被他們裹挾的男女丁口,避開羌族遊騎的鋒銳,迅速迂回折返武威。
但是在布拉特等人的眼中,似乎那兩個黑鷹軍首領並不作此打算,仍然下令驅眾向前,實在大違常理。
當然黑鷹軍並不是沒有變化,至少在又一批斥候探馬打馬如飛,回轉報告之後,接連放飛了多批多羽信鴿。
看著信鴿振翼高飛,很快消失在遠方的天空,布拉特的臉色突然變得陰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