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琢磨書名的時候,偶然想起《非走不可的彎路》,覺得最恰當不過:“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這篇舊作1996年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署名還是“張愛玲”。臨時發現名花有主,改用《咱們學生》。

1997年,我聽從袁鷹先生建議,使用他為我取的筆名“艾苓”,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領著自己回家》。此後我在創作上走了很多彎路,有過各種嚐試,始終長進不大。

我對自己不滿意,朋友們也不滿意。喬葉比較委婉,說人到中年,希望看到我更厚重的作品。任永恒酒後直言“太小家子氣”,他說:“你不能隻是李一的母親,你要成為人類的母親!”他提醒我的其實是眼光和格局,一個寫作者不能光盯著自己的小天地。

2014年5月,我嚐試非虛構寫作,集中寫了一批學生故事,《咱們學生》刊發在《讀庫 1403》。讀庫九周年活動現場,我的學生故事還成為白岩鬆和張立憲討論的話題之一。受到各方鼓勵,我開始采訪,學生落腳的地方,都可能成為我的旅行目的地。後續作品《畢業生》將刊發在《讀庫 1603》,《中文係的日子》將刊發在《北方文學》。我還在試水階段,大家的肯定對我很重要。

不能不提馬國興。他原本是我的讀者,神交二十年,他早已成為比肩而立的同道,成為我的兄弟。四年前,他把我娘的處女作推薦給《讀庫》,薑淑梅從此廣為人知。三年前,他出現在央視《讀書》節目錄製現場,給了我娘意外驚喜。一年前,他出版新書《讀庫偷走的時光》,其中記述了我和我娘與他和《讀庫》的緣分。知道我要出書,他直接說:“清樣出來,給我看下吧。”如果這本書文字很幹淨,那是因為他做過一次保潔。

這本書算是一次作業吧,呈給對我寄予厚望的恩師,也呈給幫助我的朋友們,謝謝你們!

我供職的學校綏化學院名不見經傳,幾乎處於中國高等教育的神經末梢,學生多是貧寒子弟,他們的故事必然伸向社會底層各個角落。我親眼目睹了他們的痛楚、抗爭和艱難的成長,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人物為化名;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可能要走更多彎路。

我能做的隻有矚目和祝福,祝福他們每一個人!

艾 苓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