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馬東(1)(1 / 2)

我們的這個故事,開始於1983年。

那一年,中國發生的許許多多大事裏,有三件要特別提一下:

7月,國家安全部組建。

8月,“嚴打”啟動。

10月,一艘載滿原油的中國油輪,被一艘印尼籍的船隻意外撞沉。

這三件事,並無內在的聯係。可是對於馬東而言,卻構成了他一段特殊記憶的開始:

首先,那一艘中國油輪的沉沒地點,是在北緯22度32點5分,東經115度55點2分。那兒,離一座港口城市非常近。而這座港口城市,就是本故事發生之處。

為了保密的需要,我們姑且稱之為渤東市。

而馬東,作為一名國家安全部門的偵察員,於1983年寒冷的初冬,從北京坐火車來到了渤東。

就在他剛抵達渤東的那天傍晚,市中心的馬路上一輛輛的解放牌大卡車迎麵開來。每一輛的卡車上,都站著幾個背上插著牌子的死刑犯。荷槍實彈的武警在寒風中押著他們。馬路邊上,群眾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著這些人在“嚴打”期間所犯下的滔天大罪。

馬東站在人群中,聽著群眾關於罪犯的討論,心裏卻想到了另外一種人。

這一種人,是犯罪的高手,永遠不會像卡車上的犯人那樣輕易低頭伏法。他們是一群偽裝的說謊者,不易察覺的幽靈,隱藏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裏。他們的心裏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你徹底揭開他們的麵具之前,永遠都不會了解關於他們的真相。這種人的身份叫作間諜。

從馬東踏上渤東這片土地起,就注定了要和他們打交道。

隻是,馬東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抵達渤東的第三天,間諜就露麵了。

渤東市郊的202軍工廠擔負了一個代號為“藍魚”的國家重點研製工程。出事那天,表麵上一切安全無誤。在交接程序的記錄裏,幾位高級焊工按畫好的圖形,切割代號為Q1的特種鋼板,周圍一群軍代表及工程技術人員在監督。車間的四周,站著全副武裝的武警。所有相關工作人員都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胸前用針別著寫有自己姓名、職務和照片的小牌,上麵蓋著工廠鮮紅的大印。技工們戴著隔熱手套上前將切割好的鋼板抬到秤上稱重後,把同樣稱重的邊角餘料分別裝進木箱中,釘死,用筆做上記號,貼上封條封好。此外,工程師還用磁鐵將掉在地上的鋼渣全部吸附,稱重之後,小心翼翼裝箱。然後,在武警秘密押運下,將切割好的鋼板和收集鋼渣的箱子一同運走。

整個流程一氣嗬成。

車間裏的技工還相互擊掌,慶祝他們順利完成了任務。

誰也沒想到,隨後就發現了有人竊密。

實驗室裏,技術人員對Q1鋼渣例行稱重,發現重量吻合。這個時候,一位細心的女技術人員想重新核實一下。本來,她想在掃描電鏡下看一看特種鋼在高溫之後的成色如何,但她在掃描時驚訝地發現,有人用別的型號鋼材置換了這種代號為Q1的特種型號鋼材的鋼渣。

一共置換了37克。

這位女技術人員比較冷靜,她假裝沒發現什麼,暗中將此事向廠長彙報。

廠長向渤東安全部門彙報。

本來,馬東和這個案子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初到渤東,他正在執行一個在他看來不算特別重要的任務。上級掌握的情報顯示,境外某勢力想在非洲某元首入境時對其刺殺,上級下令邊防、海關、公安和安全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嚴把涉外口岸,注意可疑人士。

馬東奉命在渤東機場,對往來人員進行把關。

和馬東搭檔的,是同屬五處的偵察員,叫杜哲,一個山東人,比馬東大兩歲,以前是公安幹警。這倆人身高相仿,一米八左右,站在那裏,很奪人眼球。馬東的眼睛不大,杜哲眼睛還要小點兒,但兩人的眼睛特別有神,嚴密掃視著每一個出入境的旅客,唯恐錯過了任何一絲線索。

直到飛機快要起航,也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人物。很快,候機廳裏空空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