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庸辯證(1 / 2)

哲學是時代的精華。辯證法是一種高級的哲學思維方法,是全麵性的思維。中國人擅長辯證思維,善於全麵性宏觀地把握世界。歐美民族在古希臘時代也提出過辯證思維觀點,但直到近代黑格爾才總結出一套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但仍不免有神學色彩,直到馬克思才顛覆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創造性地總結了辯證思維的科學規律。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受惠於兩本古老的典籍,即《老子》和《周易》。

《老子》一書的思想充滿智慧。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是“道”,道是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無法指稱,無所不包,未知其名,相當於黑格爾的“無”。《周易·係辭》中最大的概念,即“易”。易“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相當於道。易講變化,“變”就是“不變”之道。自然史的發展規律有一個從原始物質,即無,演化出無機物,而後派生出有機物、生物,再派生出思維者人,人與物的相互作用即勞動實踐產生了現實世界。《老子》對此高度抽象為“道生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則描述為“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太極也是一。這個邏輯推演過程,符合事物由一般到特殊,再到個別的發展變化過程。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統一體。《老子》以陰陽對立表述萬物的內在矛盾對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即是對立的統一。《老子》還舉出了無與有、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等矛盾概念,來具體說明事物矛盾的對立性。《周易》也從陰陽對立出發,論證事物普遍的矛盾對立性,如乾與坤、艮與兌、坎與離、震與巽,皆由陰陽相參而生,並用吉凶、得喪、損益、大小、遠近、內外、進退、往來、上下、出入等相對概念來描述具體矛盾,一切事物都在這種矛盾運動變化中而存在。事物是怎樣運動的呢?是按照質量互變的規律運動的。《老子》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說明事物由量變產生質變。《周易》講“履霜堅冰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也以人事善惡的積累及其後果,說明同樣的規律。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最終表現為否定之否定規律。列寧解釋,這一發展是事物向更高階段的回複過程。對此《老子》稱“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說明事物回歸自身的普遍性意義。所謂“反者,道之動”,“萬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周易》稱為“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日新、生生,是新之又新,生之又生,強調的是新與生的重複性,也意味著事物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在《周易》卦辭、爻辭和卦象變化中類似的表現很多。如師複為比、小畜複為履、泰複為否、損複為益、既濟複為未濟,提供了具體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進程的豐富例證。總之,事物運動的三大規律在《老子》、《周易》中均有較準確的表述。《老子》被稱為一部兵書,同時又是哲學書,《周易》則是一部卜筮之書。由於它們產生於小農經濟的先秦時代,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製,人們未能向改造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科技手段達不到如今這樣對世間萬象更精細地分析研究,對辯證法的認識不免還有粗糙和含混的表述,但畢竟從總體上實現了較全麵的規律性認識。人們常說中國智慧,什麼是中國智慧?那就是在《老子》和《周易》中體現的辯證思維。正因為古代中國人具備了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國才能創造偉大的四大發明,能務實地應對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從而驅散迷信思想的霧障,持續地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特別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事物矛盾運動的關節點問題,在這裏,先秦原儒提出了“度”的概念。正確地把握發展變化的度,就是“中庸”。在古代典籍中,中和、中行與中庸是意義相通的。中庸之道,是極高明的化解矛盾的總原則。以往批儒,把中庸之道,說成是調和矛盾、折中主義、“和稀泥”,是一種極大誤解。調和、折中、“和稀泥”是一種庸俗哲學,在原儒看來,那不是中庸,而是“鄉願”,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鄉願就是處理人際矛盾衝突的那種和事佬,好好先生,是回避矛盾的偽君子,是德之賊。中庸講究的是正視矛盾,擇優處置,是高級智慧。所以孔子稱讚:“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民鮮久矣。”認為中庸極難把握,很少有人能熟練運用。孔子主張“和而不同”,不是單講“和”,而是主張求同存異,不能取消對立麵的存在,而是要求化解對立,實現更高層麵的統一,但不能走極端搞成同一:“物實生物,同則不繼。”如果事物都是同一的,那就沒有發展進步,沒有多彩多姿的世界了。把事物平分為二,彼此等同,也是一種極端。孟子說得好:“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鄉願就是求同一,是德之賊。這個中庸之中即事物之度,不好把握,因為它是活的,變動不居,後儒《二程遺書·明道語》強調:“不可提一個中來為‘中’。”中應該是恰好、適度、恰到好處,這就需要“權”的考量,“執中無權,猶執一也”,這也是一個極端。權,就是權宜、權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真理都是具體的,對事物矛盾不能走極端,搞教條主義,死搬硬套,要具體分析,尋找最佳方案。這也是《周易》所要求的“執兩用中”,也就是《老子》講的“去甚、去奢、去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正如數學上的優選法,要把握0.618,而不是對半分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