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瓦日鄉被稱為道孚的糧倉,但是,一直以來瓦日鄉卻隻有一條水渠灌溉農田。瓦日鄉地域遼闊,8個村的土地分布比較散,一條水渠遠遠滿足不了農耕的需求。特別是在用水高峰季節,水成了大家急需的寶貴資源,甚至很多地方根本無法用到水。在很多地方,常常出現因爭水而發生的糾紛與矛盾。
菊美多吉看到了問題所在,立即著手解決瓦日鄉水渠建設問題。他召開各村幹部和骨幹會議,通過磋商最終達成共識,堅持先易後難的辦法,先從條件成熟的村開始修建灌溉水渠。資金是首要問題,為了工程順利進行,菊美多吉動員村民籌款。水渠建設能夠解決農田灌溉的燃眉之急,老百姓紛紛響應,很短時間就籌集了水渠預算所需的2萬元。
根據事先的研究決定,孟托村、布日倭村、卓卡村、熱瓦村和根基村引水灌溉的水渠便開始動工修建了。時值盛夏,天氣十分炎熱,但再熱的天氣也無法阻擋瓦日鄉人修建水渠的熱情。當時,村民們一邊忙著搶收和耕種,一邊以幾戶為一組輪流義務投工投勞修建新水渠。菊美多吉的身影也出現在工地上。他與鄉親們一起,挑磚、拌漿、砌渠……一條條宛如白色長龍的引水渠,伸向老百姓的田間地頭。
修建的通村橋
為了修好水渠,菊美多吉付出了很多很多。既要到州上縣上跑經費,還要到工地上監工。在修建水渠的日日夜夜裏,菊美多吉始終以工地為家,與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時,修水渠也會涉及占用一小部分耕地的情況,他還與老百姓積極溝通,開導他們以大局為重,以未來的發展為重。
菊美多吉在瓦日鄉工作了一年多,在不長的時間裏,他為8個村組織修建了長達10000多米的灌溉水渠,灌溉麵積大約2000畝。從此以後,瓦日鄉引水灌溉的難題解決了,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老百姓的生產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同時,老百姓再也不用一到農忙季節就守水到半夜,更不用為爭水矛盾而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