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善罰惡是最簡單的道理,天道亦是如此。
哪知道劉得水承受不住這個字,自己先拜拜了,枉費了陳安生後麵還想了一堆的後手,如果老劉前麵沒被嚇住,後麵更有得好受的。
陳安生悠閑地坐在門口,拿起了那個袋子,在小腦袋前晃了晃,輕歎道“哎,居然沒用到,我還想看看效果呢,算了,拿給二叔,炒著吃了...”
王府。
王馨兒躺在太師椅上,吃著零嘴,悠閑著曬著太陽,聽小蘭講著那來自社會主義的一個又一個小故事,當然,這些故事是某個人為了換取吃食,不要臉來交換的。
“小蘭,這個村的裏正是不是不見了?”王馨兒突然問道。
“好像是吧,聽村裏人說,不知道什麼原因,裏正突然就消失了”小蘭乖巧道。
“哼哼”王馨兒巴拉著零嘴,哼唧道,心裏卻在不停思索,她可不相信裏正得罪大官什麼的說話,她可知道陳安生一直在打聽裏正的事,還要找她幫的忙,全是和裏正有關的。她心裏一百個相信,這事兒絕對和陳安生脫不了幹係。
“這個白癡,你是怎麼做到的?”王馨兒皺眉微想,隨即婉顏一笑。
“你個笨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
“管仲之器小哉...之器小哉...有多小呢?”陳安生眉頭緊鎖,兩根手指摸著下巴,露出一副思考者的表情。
《大學》以及其中沈夫子給的注釋,已經被陳安生倒背如流了,現在他正在看的是論語,前麵部分已經記得差不多,但八佾22章中的這段話,陳安生卻反複推敲,不知道哪個地方吸引住他。
佾(yi)指的是行列的意思,就是古時的一佾為八人,八佾就是八個人,在《周禮》中明確規定,隻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隻能用二佾。所以《論語》八佾篇主要講的就是與禮樂相關的事情,通俗講就是有些人逾越,做出與身份不符合,破壞周禮的事件。
管仲可是春秋時期非常牛逼的一個人,但孔老大居然連管仲都要拿來批一頓,陳安生連連點頭,聖人就是聖人,眼裏揉不得一絲沙子。
不是陳安生較真,一般認為,讀史可以明智,仔細鑽研曆史事件以及人物,有助於提高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智力的提高是真的有一定幫助。所以當陳安生發現有趣的正史、野史、歪史後,都會思考很久,思想飛到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