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精神家園 建設文化強省——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黃山論壇上的講話(1 / 2)

守護精神家園 建設文化強省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黃山論壇上的講話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謝廣祥

尊敬的王文章副部長,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天,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黃山論壇在這裏隆重舉行。首先,我謹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對出席論壇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為論壇的舉行付出辛勤勞動的所有參與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安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在***的正確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紮實推進,保護科學,理念創新,傳承有效。我省率先建立非遺四級名錄體係,全省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60項,省級非遺名錄273項,市級非遺名錄641項,縣(區)級名錄1728項,其中宣紙製作技藝、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2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率先建立我國第一個跨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規劃在全國率先獲批,項目入選十大“國家文化創新工程”。中國宣紙集團、績溪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獲批為首批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安徽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資源條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守護民族精神家園,建設安徽文化強省,我們任重道遠。

一、充分認清非遺工作新形勢,進一步樹立正確的非遺保護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蘊含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的載體,在連接民族感情、傳承文化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遺保護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省委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的奮鬥目標,包括非遺保護工作在內的文化事業麵臨新的發展機遇。

十七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非遺保護政策法規體係逐步建立,對非遺傳承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進一步增強,非遺保護方式方法不斷完善,逐步走向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新階段,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係已經初步形成,為非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非遺保護麵臨緊迫性。隨著經濟全球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也在發生變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非遺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一些依賴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遺正在消失,一些非遺項目後繼乏人,麵臨人亡藝絕的危險。

麵對非遺工作的新形勢,要進一步深化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非遺保護觀。要把非遺保護提高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安徽文化強省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保護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保護安徽文脈,就是要增強民眾文化自覺,珍視非遺並自發地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就是要鼓勵安徽民眾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當代的文化創新,為構建和諧安徽、促進安徽文化強省建設作出貢獻。隻有樹立了這樣的非遺保護觀,充分認清非遺保護新形勢,才能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把非遺保護工作做實做好。

二、認真實踐創新非遺保護的“中國模式”,努力開創安徽非遺保護工作新局麵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中國特色道路,創建了非遺保護的“中國模式”,中國特色非遺保護體係已經初步形成,主要包括建立非遺保護的調查製度、代表性項目名錄製度、傳承傳播製度,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探索總結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一整套科學有效的保護方法體係,頒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設立“文化遺產日”等等。在非遺保護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實踐非遺保護的“中國模式”,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推進非遺保護科學化、規範化,努力開創非遺保護工作新局麵,助推安徽文化強省建設。

(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非遺保護工作

一是非遺保護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搶救保護瀕危的非遺項目,注重非遺活態傳承,切實為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創造條件,建立健全麵向群眾、服務群眾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機製。要切實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群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把非遺保護與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緊密結合起來,讓保護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是非遺保護要著眼於發展。一方麵,要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非遺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麵,要通過保護非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加強非遺保護。要注重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培育和形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推動文化和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非遺保護要堅持統籌兼顧。非遺保護涉及城鄉不同區域,涉及社會方方麵麵,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使各方麵相互促進、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