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自動化設備,用於保證實現動力裝置遠距離操縱與集中控製,以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工作效率。機艙自動化設備包括有自動控製與調節係統,自動操縱係統,集中監測係統。
全船係統,用於保證船舶生命力和安全,為船員和旅客生活服務的取暖、空調、通風、冷藏等係統。這些係統一般都自動調節和控製。”
“這個,我似乎知道一些,船舶是一種主要在地理水中運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稱為船,軍用船稱為艦,小型船稱為艇或舟,其總稱為艦船或船艇。內部主要包括容納空間、支撐結構和排水結構,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帶能源的推進係統。外型一般是利於克服流體阻力的流線性包絡,材料隨著科技進步不斷更新,早期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鋼材以及鋁、玻璃纖維、亞克力和各種複合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範圍方麵,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意思是說,古人是因為看見落葉掉在水麵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這跟魯班悟出鋸子的原理有點類似,大概中國人自來親於木,總是可以從它身上得到層出不窮的靈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樹、竹葦、葫蘆之類的浮具、筏子。筏起於浮具,又多有改進。以桴濟河,進而浮於海,這就有點“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點自我欣賞的冒險性情在。
《藝文類聚》載:西周成王時,“於越獻舟”。越人,在古漢語裏就是一個涉水的代名詞,“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如飄風,去則難從”。可以想見,以舟為貢品,獻與成王,那時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較好了,還有,獻舟一路,取道東海,渡黃海,泛渤海,入黃河,逆流而上進入渭水,終達周都鎬京,船的實用性能及航海技術都已不差。
春秋戰國時,大國爭霸,造船業及航海業迅速發展。《越絕書》稱:越遷都由會稽至琅琊,以水兵2800人“伐鬆柏以為桴”,沿海北上,氣勢已然磅礴。至秦,徐福及童男女各3000人,乘樓船入海,尋找不老之藥。那樓船之巨,也已不難想象。有了船,從西漢中期前後,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從古合浦郡始發,可通往印度、斯裏蘭卡,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條真正的海上國際貿易航線。三國時期,吳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夷洲,今之台灣,澶洲,就是島國島嶼。
木船開始依賴人工劃槳,既而有風帆及櫓,櫓是由長槳演變而來的,是另一種用人力推進船隻的工具,也是控製船舶航向的工具。一器多用,這是中國對世界造船與航海技術上的突出貢獻。”
歐陽飄飄聽著,有些暈乎乎的感覺!之前叮當東拉西扯的,她大概猜到了是想要做什麼。不就是想要帶亂大神原本就不清楚的記憶,然後科兒和周世榴趁機找出大神的破綻麼!
可是,《藝文類聚》、《越絕書》、魯班、三國時期甚至還有某一個島國的名稱!赫赫!這些難道不應該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麼!怎麼會!大神怎麼會知道這些的!還有一種,他似乎是在照本宣科一般直接讀出來的感覺!可不是像她那樣半桶水響叮當的模樣!所以說,大神,你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