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回朝無異於自尋死路,但是父母妻兒都在皇帝手中,將軍沒有任何選擇,隻能回來,那時的他心中還懷著希望,希望皇帝隻是一時誤會,想著自己隻要回去,皇帝就會明白他的忠心的。”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未待將軍見到陛下,一道聖旨就下了下來,將軍被收監入獄,將軍府未滿十五歲者,男的淨身入宮,女的入賤籍,充當軍妓。其餘的人淩遲處死,但是這中間有一個人除外,那就是將軍十歲的兒子,皇帝並沒有讓他活下來,也是直接淩遲處死。”
“淩遲處死,三天三夜的折磨,將軍自認為自己是清白的,不可能提前尋死。但是他終究不忍心自己年幼的兒子也遭受這樣的苦楚,於是決定提前送兒子上路。於是他趁人不注意將自己監獄的油燈扔進了兒子的監獄。”
“也許是老天也不忍心將軍一脈就此斷絕,十歲的孩子心智已經成熟,加上經曆了這樣的劫難,孩子一夜之間突然成熟。看著圍繞著自己的漫天大火,他明白父親的苦心。可就是越明白,孩子心中越是不甘,心中的憤怒也就被這場大火點燃得越旺。九離火體活體引燃,孩子最終借助大火的遮掩逃了出來,卻也留下了終生的隱患。”
雖然袁羽影並沒有明說這些人是誰,但是水悠凝也知道這是關於程墨烈的過往。她本來以為是淩致宇做了什麼對不住程墨烈的事情,但是程墨烈和淩致宇年齡相仿,程墨烈家遭遇滅門之災的時候,淩致宇不過是一個年幼的皇子。
若是硬將這件事情推到淩致宇的頭上,並讓他遭受這樣的苦楚,水悠凝也不覺得程墨烈做對了。
“有道是一人做事一人當,這是淩致宇的父皇犯下的錯,和淩致宇又有什麼關係,程墨烈若是覺得自己一家是冤枉的,大可以收集證據,然後去喊冤,讓淩致宇重新徹查此事。”
“你以為陛下沒有這麼做嗎?可是這本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位陛下僅僅因為心中的那點猜忌就殺害了一位忠臣良將全家,這件事情若是傳了出去,肯定會被天下人嗤笑,而且肯定會被記入青史,成為永遠的汙點。”
“所以程墨烈就是因為將這筆賬算到淩致宇的頭上,然後報複他嗎?可是淩致宇是無辜的啊。”
“哼,你當真以為淩致宇是無辜的嗎?陛下逃出來之後,為了證明自己一家人的清白,到處收集證據,將軍生前為人豪爽,也結交了一些朋友。這些人雖然不敢提將軍求情,但是暗地裏也幫助了陛下不少。陛下用了幾年的是將,終於將證據收集齊了,去朝堂之上喊冤,那位皇帝卻避而不見,隻說陛下是將軍舊人,不分青紅皂白就要處死陛下。”
“若不是陛下勤於武學,早就被抓住殺死了。也就是那一次,陛下才看清楚那位皇帝視自己的名聲如性命,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是不會讓他妥協的。於是陛下才積極培養自己的力量。”
“可是培養自己的力量哪有那麼容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貼貼撞撞走過來,等陛下終於有能力和那位皇帝抗衡的時候,那位皇帝卻駕崩了。淩致宇登基,登基之後的淩致宇以賢明仁厚著稱,陛下以為淩致宇不會向他的父皇那樣是沽名釣譽之輩,於是重新將那些證據交給了淩致宇,陛下已經決定隻要淩致宇幫助自己翻案,他就解散自己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勢力。”
結果水悠凝已經猜出來了,淩致宇沒有幫助程墨烈翻案,程墨烈一怒之下舉兵造反,搶了淩致宇的位置。
“淩致宇何止沒有幫助陛下翻案,他甚至為了幫助自己的父皇掩蓋真相,更是大肆搜譜程家人,若不是陛下給自己留了後路,沒有直接出麵,怕是早就被淩致宇給殺了。可是那些和程家稍微有些關係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一時間程家血脈除了陛下,再沒有後人留下。”
“陛下看著那些人因為自己的天真丟了性命,對淩致宇的恨意更加深了,也明白了除非坐上那個至尊的位置,否則程家人想要平凡,根本不可能。同時陛下也發誓,若是有朝一日自己登上那個位置,必定要讓淩致宇嚐盡世間百般的羞辱。”
“十四萬男兒的性命,幾十條程家人的鮮血,就因為淩家父子的猜忌和麵子賠了進去,你若是陛下怎能不恨。”
水悠凝一時之間也不能說些什麼,雖然她作為一個外人不知道當初淩致宇的父親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如袁羽影說的那樣僅僅是因為猜忌,但是十幾萬人的性命,僅就這一條,就足夠水悠凝將心中的天平偏向程墨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