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蹺板不是一天就能做好的,宋靜回到家決定先動手整理一下院子。

最後決定在在後院最邊邊的那個角落就很合適,因為剛好後麵長著三棵高大的榆樹,樹枝豐茂,投下一片樹蔭。

本來就有一些矮的籬笆圍了一下,說明這是屬於宋家的範圍的。宋靜打算之後再慢慢種一些更高的植物或者用枝條加固,慢慢修葺自家的小後院。

現在,她先圈了地,就帶著弟弟挖起了坑。沒錯,遊樂場怎麼能隻有一個蹺蹺板呢。先挖一個沙坑,用來玩跳遠。雖然她更想有一個遊泳池,但是想想現在的風俗,又萬一太小的小孩要是在遊泳池溺了水,還是算了。

宋靜和宋小弟吭吭哧哧在家挖坑的時候,宋河山迎來了一個前來拜訪的舊友。

宋河山幼時跟著父親啟蒙讀書,中了秀才後才去的雲崖書院。因為家境不富裕加之後來宋父患了重病,宋河山的讀書時光最遠都隻是在臨安縣。他雖然讀書上頗有天分,卻不是八麵玲瓏廣交友的性格,考進士無望回了南河村教書後,交際少了,宋河山就漸漸跟昔日同窗走遠了。

唐景元不算是他同窗,不過是當年到雲澤州府考舉人時所認識,幾麵之緣,卻是最投契。這麼些年雖離得遠,兩人也是時有通信。算是知心好友,但他也是沒想到唐景元突然就上門拜訪來了。

宋河山給私塾裏的學童留下了作業,又叮囑大的幾個看好不可亂跑出去。就拉著唐景元轉到後麵的他平日休息的小書房。

“鄉間簡陋,景元兄見諒。”宋河山示意唐景元就座,提起茶壺給倒了一杯茶水。

唐景元擺擺手不在意,頗感興趣地左右觀看這間小小的書房。桌椅都有些年頭了,紙窗陳舊,透光都不好了,最讓人注目的卻是那一排粗木的書架子,擺滿了書籍。作為一個讀書人,唐景元當然知道書籍的價值,這一排書即使是多年積攢,那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河山,於學問的追求上你讓我自慚形穢了,這些年我是耽於世俗雜事,書本都少見了。”

宋河山當然不會把此話當真,多年通信,字裏行間他對好友的境況還是有些了解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既做了教書先生,多讀書不過是教學所需。你出生商賈大族,現在接管了家業,多做商事謀劃也是當然的。”

唐景元開懷一笑,“好一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能真正看開的人不多。”

這也是他和宋河山知交多年的原因吧,雖然兩人家境背景相差甚遠,幾年也沒見過一麵,書信寥寥數句,對人對事卻意見相通。

“上次你來信,令郎將要考秀才,我驚覺不見經年,卻連我這侄兒都還沒有見過一麵。所以找了空,這次來卻不隻是來看你了。”唐景元解釋了下冒然來訪的原因。

他也是想看一下好友的兒子,才16歲如果這次中了秀才,真是少年才俊。唐家是商賈大族,唐景元這一支卻不是主家。也是到了他這一輩,他讀出了個舉人身份,才得族人高看幾分。沒有走仕途為官,是唐家於官路沒底蘊,也是他一輩的兄弟沒有出色之人,子承父業擔起了自己一支的重任。

到了他兒子這輩,三兒兩女,人丁是興旺了,於讀書一途上唐家人卻似乎真的沒天賦,大兒唐家明二十了跟著他東跑西奔,於商事處理上頗有心得,他想著以後大兒繼承父業也是順當的事。寄希望於讀書出頭的二兒,看著是勤學苦讀了卻已經十八了還沒有過童生。幼兒隻九歲現在倒是看不出什麼。但經過二兒的事唐景元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所以看信好友宋河山16歲的大兒子要考秀才了,一時意動就過來拜訪了。

隻是此時的唐景元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次的拜訪,最大的驚喜不是宋銘,卻是宋河山少有提到的閨女宋靜帶來的。